楊振寧先生是我國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第一位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楊振寧生於1922年的安徽省合肥縣,在他6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去了廈門就讀小學,後又因父親工作以及時事的影響輾轉北平、昆明等地。
在1945年時,得到獎學金後赴美留學。
很多人對楊振寧都抱有質疑,一是他的國籍問題,二是他的感情生活,三便是他在97歲高齡時,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
他在1964年,便加入了美籍,成為了美國公民,2003年楊振寧回國發展。在2017年,他又恢復了中國國籍。就算在美國的這些年,他也一直在為我國的科學發展做貢獻。
1971年,楊振寧參加保釣運動,作為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在他回到美國之後,就穿梭美國各個高校演講,將在新中國的所見所聞告訴學生,感人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志。
1977年,他又和梁恩佐等人創辦「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
在1983年,他向鄧小平同志建議說,國外認為,15歲到18歲搞軟體比較有利,因此科大少年班成立了計算機軟體專業。
楊振寧先生雖然人不在國內,國籍在美國,卻不間斷地為我國的發展提供建議,作出貢獻。
楊振寧第二個飽受人質疑的問題便是他在2004年,以82歲高齡娶了年僅28歲的妻子翁帆,但兩人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也攜手走過了十幾年的人生,因此沒有給那些質疑他們這段感情的人嘲笑他們的機會。
楊振寧第三個飽受人質疑的點便是,他在97歲時,極力阻止我國建造CEPC。
CEPC指的是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這個計劃在2012年被提出,是如今物理學最前沿量子力學領域最重要的實驗設備,我國的計劃是修建全世界最長的CEPC。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行並且成功建成,會對研究量子力學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這是一個世界級別的項目,如果一旦建成,我國也會在世界享有盛名。
但楊振寧卻提出了反對,他說,這個項目就是一個無底洞,當年美國的SSC造價太高,導致半途而廢而整整浪費了30億美元,而歐洲強子對撞機的成功整整花費了100億美元。
按照中國的計劃,是打算投入1000億人民幣的,但楊振寧說,就裡面一個大加速器的價格都不可能會低於200億美元,因此這個計劃投入根本是不夠的,如果非要一意孤行建造,到那時候可能會不得不犧牲其他的研究。
因此對於整個計劃來說,是不合算的。我國其他的研究未必比CEPC差,因此不必非要抓住CEPC這個項目不放。
在楊振寧提出這個反對意見時,就遭到當時許多人的質疑,甚至中科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院長王貽芳也站出來表示了質疑。
王貽芳參與了對撞機早期的設計與研究,對這個項目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時他認為我們的目光應該放長遠,中國要有領先世界的能力。
這個項目到底能不能開始,現在還沒有結論,當時楊振寧的反對遭到了我國大多數人的質疑,但他寧願背負罵名也要提出自己的反駁意見,可以看得出他是真心為這個項目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