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國內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科技領域百廢待興。而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術人才,逐步拉開與中國的差距。正所謂落後就要挨打,為了防止被"卡脖子",國家開始重視人才培養。不過萬事開頭難,當時對於大部分科技領域,國內都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說培養新人了。為了學習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多年輕學者選擇曲線救國,到發達國家學成之後再回來報效祖國。
通過這種方式,新中國迅速儲備了一批科研專家,比如專攻空氣動力學的錢學森、鑽研載人航天的孫家棟、精通地質學的李四光等等,他們先後攻克了"兩彈一星"、"通信衛星"、"地質構造體系"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為新中國填補了空白,是當之無愧的開國元勳。
相比之下,一位赴美留學的物理學家則顯得頗有爭議,他就是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當年他並沒有在學成之後第一時間回到祖國,選擇繼續在美國搞科研,並加入了美國國籍,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更令人費解的是,2015年,97歲高齡的楊振寧自願放棄美國國籍,回國緊急叫停了一個投資近千億的項目——CEPC,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
對於這個項目,大部分人應該都不太了解,只知道是一個非常厲害的高科技。它在科幻片裡常常出現,一個極小的粒子就能釋放巨大的能量,甚至是產生黑洞吞噬整個星系。至於在現實生活中,它潛在的能量究竟有多大,目前尚在研究之中。不過在這領域先行一步的歐洲,證實了這個前沿物理領域有無數的可能性。
這恰恰是楊振寧反對的原因!在他看來,儘管歐洲在這一領域研究了數十年,儘管撕開了一個口子,但目前尚不具備商業價值,沒有帶來任何收益。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況下投入千億資金,是不明智的行為,這筆資金有更好的歸宿。最重要的一點是,楊振寧擔心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會產生大量的未知粒子,潛在的不可控因素無疑是對人類巨大的威脅。
楊振寧坦言,當今的科技力量不足以在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上取得重大突破,搞出來也不一定用的上。但是未來在合適的時候,微觀粒子的世界絕對有很大的魅力,會帶來很多驚喜。中國一定要在這項前沿物理學領域上提前布局,但不是現在。
或許眼前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比如晶片領域。華為的近兩年的遭遇充分暴露了該領域的短板,連餘承東也後悔表示,華為在布局晶片的時候,忽略了製造環節。或許這筆資金可以為中國芯注入足夠的動力,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