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能物理領域,最受關注的科研設備無疑是大型強子對撞機。這種機器是物理學家用來發現新的粒子,研究微觀狀態下粒子運動的高能物理設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撞機,位於歐洲日內瓦和附近,在地下100米深處17公裡的隧道內,它也是人類研究高能物理的重要工具。
在這一領域,中國也在規劃建造一個新的對撞機。據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資料,這個新的對撞機的周長將達到52公裡,目前正在加緊建造當中。預計該強子對撞機將耗資30億美元。然而在一些科學家的眼裡,中國是不是應該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依然是個爭議話題,尤其以楊振寧為代表,他曾公開發表文章稱,中國不適合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楊振寧有了這樣的看法呢?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楊振寧就曾提出反對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想法,但事實顯示,我們在高能物理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在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上取得的成功,這成為了楊振寧看法是錯誤的證據。但實際上,我們更加應該辯證看待這一問題。
楊振寧在1971年和1972年曾兩次回國交流,為促進中美學術界的往來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在1972年,楊振寧曾與中國科技教育界進行了10次學術交流活動,取得了很有意義的成果。作為高能物理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楊振寧就是在當時交流活動中,認為我們不適合建造高能加速器的。
首先,楊振寧當時認為,高能物理領域是物理學的金字塔,也是必須要發展的,但這一領域需要大量的人才積累,在沒有人才的基礎上,盲目發展是不行的。當時的歐洲已經在對撞機領域取得了突破,但是在當時,對高能加速器的未來,楊振寧持相對悲觀的態度。當時楊振寧認為,與其投入巨資建造加速器,不如在物理概念上取得突破,培養更多的物理人才。當時美蘇兩國都投入了大量的力量發展高能物理,但是回報很低,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這種大水漫灌的方法並不適合。
比如上世紀60年代,美國曾撥出巨款發展高能物理,但隨著後期經濟的不景氣,經費問題就成為了各地高能物理發展的瓶頸。所以,集中起來才能辦大事。當時的日本也在建造加速器,耗資1億美元卻沒能取得什麼成果,如果這筆錢用於教育投入,對領域的發展應該能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當時,科學界計劃的是在投入2億元建造大型對撞機,但楊振寧表示,這筆錢可以做更多有用的事情,以當時我們的經濟狀況來看,加速器的建設完全可以向後推遲,不要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