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撞機是高能物理粒子學科科研時為粒子束加速的機器。如果將粒子比作是一架飛機的話,那麼對撞機也就相當於是飛機的發動機以及飛機場的跑道。
對撞機通過磁電效應,使帶電的粒子束加速到光速並且實現對撞,然後合成新的粒子或者分解成其他的物質,從而達到相關的學術研究。
粒子學物理學界最先進的一個學術研究之一,如果哪個國家能夠建設一個最先進的粒子對撞機,就相當於擁有了開啟粒子學大門的一把鑰匙。
目前得到科研結果最多的粒子對撞機是歐洲核子中心於1981年所建立的反質子對撞機,近些年來,一些國內外的學者開始鼓動著中國建立一個比歐洲還要大的對撞機。
不過楊振寧多次公開反對中國建立對撞機,楊振寧老前輩為什麼要反對呢?
在文化大革命剛結束的時候,我國在粒子學的研究幾乎還處於一種半空白的狀態,就有一些學者表示希望國家籌集力量來建立一個粒子對撞機。不過當時由於國家的情況特殊,財政還有建設的條件有點不允許,這一提議也就擱淺了。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現在確實也有一定的科技能力和經濟能力來修建一個大型的離子對撞機。很多網友覺得我國如果能建立一個粒子對撞機的話,可以讓我國物理界得到空前的發展,楊振寧老前輩反對中國建粒子對撞機是為了遏制中國物理學的發展。甚至有人將他評定為「中國物理學界的絆腳石」。
不過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首先,對撞機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對撞機名義上看似是一個機器,但是實際上比蓋一個大型的建築物還要難。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走在物理科研最前沿的美國開始著手修建超導超級對撞機,當時美國的經濟已經是十分發達了,但由於建造對撞機花銷太大,美國於是與其他國家達成了科研合作,讓大家共同籌集資金,不過即便如此,這個項目最後也還是因為資金問題停工了,畢竟真正的建造價格遠超於預算目標。
——以美國現在的經濟還有科技水平來說,完全是有能力建造起來一個非常先進的對撞機,但考慮到目前人類對於粒子學的研究還停留在初步的階段,美國也不知道繼續研究下去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最終美國還是選擇止步了。
再者,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講,這事是先做的先吃虧,更別說我國在如今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雖然我國目前建造能力相對充足,但仍舊有很多基礎建設還不夠完善,與其花這麼多錢去建造一個對撞機,不如先完善一下國內的一些基礎建設,畢竟如今在我國扶貧攻堅才是首要目標,而到現在一些農村的路還沒有修,貧困戶的危房也尚未改造完畢。
與其將這些錢花在一些國際上大家都沒有探索的一些高端科技研究上,還不如先暫時改變一下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科技也是為了改變生活,倒不如先把眼前更重要的事情給著手先做了。
而且雖然我國在某些方向的物理學術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領先位置,但在高端物理學研究上,我國確實沒有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要先進,而且我國每年能夠投入到高端物理科研上的經費是有限的,同理科研人員還有建設力量也都是有限的。
如果我們將所有的科研經費以及科研建設力量都用在了打造對撞機上面,勢必會壓縮其他方面的科研經費還有科研力量,不利于于高端研究的協調性發展。
不過當什麼時候,我國能夠走在世界的最前面,有足夠多的科研經費和高端科研力量之時,打造一個對撞機還是可以的,畢竟就算對裝機項目失敗了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科研。
但是現在來講,是顯然不可行的。
最後,就是粒子學的研究存在著很多不定性,很可能費心費力建好一個對撞機,到時候科學技術和理論都過時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電腦在發明之初要比一個間房間還要大,操作起來也非常的困難,甚至需要好幾個人同時操作才能夠進行一些相對簡單的計算。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功能卻變得越來越強大。現在普通的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都要比第1臺電腦強出好多倍,電腦最初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怎麼不會相信科技居然有一天會發展到這種地步。
假如我國用了10年的計劃去打造一個對撞機,沒準5年之後就出現了一個相對高端的粒子加速技術,會將對撞機的造價還有體型縮減一半甚至更多。到時候這個已經建了一半的對撞機就成爛尾工程了。
就算繼續投資金錢和人力將對撞機建好,可能等到建好之時已經是一個被科學界淘汰的產品了,只能當成文物保存起來了。
綜合來講,以現在目前國際粒子學研究的現狀來說,我國去主動建設一個對撞機實在是有些太「雞肋」了。建立一個對撞機確實可以得到一些相對高端的研究成果,但我國家沒必要做第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也沒有必要去吃這個虧。
楊老前作為高端物理學界的泰鬥級人物,自然明白建設一個對撞機的利弊,既然歐洲和美國都不想幹這事兒,也沒必要讓我國先去冒這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