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40多年來,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我們堅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在科學上取得進步,近二十多年來,我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科學大建設,很多超級科學設備都開始建立,如天眼射電望遠鏡。
但是2016年的時候,在關於我國是否應該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卻罕見地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歸國派楊振寧堅決反對建造,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又無比贊成。在投票環節,以楊教授為代表的反對派最終以一票之差贏得了投票。但這並沒有讓這件事就此平息下來,這兩年,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加強,這個問題最近又被頻繁地送上話題榜。
那到底應不應該建造這個粒子對撞機呢?楊振寧提出了反對的七大理由,而王貽芳院士也針對這7個理由一一作了反駁。
第一個理由:楊老認為這是個燒錢的項目,最保守估計也需要200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需要1200多億,而且後期投入誰也說不準。
王貽芳年院士認為,對撞機並不是一個一次性的項目,其建設周期有好幾十年,總體可分為兩個建設大階段。根據初步預計,第一個階段只需要拿出300億人民幣,第二階段則需要約700億人民幣。在國家如今的發展速度下,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分批次拿出這麼多錢是完全可以的。
第二個理由:楊老認為,科學家作為社會的精英,體會不到老百姓的艱苦,我們國家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總體還很窮,我們應該將更多的錢投入到民生領域。
王貽芳院士則認為,我們的眼光要長遠,科學家作為這個世界上探索未知的角色,更應該將目光看向未來。這個項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中國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未來也會最先獲得收益。不僅如此,這個項目還會吸引別國大量的頂尖人才,這中間的溝通交流會幫助國內科研人員的成長。
第三個理由:國內現在各個科學領域都在開花,一分錢恨不得當作兩分錢來花,對撞機這個項目如此龐大的花費必然壓榨別的項目的科研經費,影響其它領域的發展。
王院士則認為完全不會。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每年5%的科研投入資金僅僅只有其它國家的1/3,我們完全可以在科研上加大投入,這樣就會回佔用其他領域的資金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高其他領域的研究資金。
第四個理由:現有的基礎理論還不成熟,對撞機尋找的量子引力化超對稱粒子不一定能有成果。
王院士認為,正是因為理論不健全才需要建造這個對撞機,科學的過程就是攀登的過程,有了更好的對撞機後,我們或許就能對現代物理的粒子基本模型作出補充,這正是建造的意義所在。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走別人的路,這在科學探索上是要不得的,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帶領全世界去走一條路。
第五個理由:粒子對撞機短期內對中國沒有幫助,長期下去也不能創造價值,現在並不容許我們浪費資源。
對於這點,王院士舉出了幾個現實的例子,核磁共振檢查和關於癌症的放射性治療都是在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下出現的,更好的對撞機或許能夠對其他學科產生更多的幫助。
第六個理由:我國相關的高能物理學家幾乎沒有,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對撞機造出來完全就是為他國做嫁衣。
王院士認為中國人完全不會比別的人差,現在我們已經有很多科學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比如可控核聚變和量子計算機。有了對撞機,在高能粒子領域我們或許能夠後來者居上。不僅如此,對撞機的建造是對全人類的幫助,作為大國就要有擔當,要去引領人類的發展。
第七個理由:楊老提出了幾個別的可能性,這些領域也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發展突破方向,沒必要非在這條路上走。
在這個理由上,王院士認為這更加不現實,別的一些領域我國的專業科學家更加稀少,更加看不到前景,想要出科研成果更是不可能,相比較而言,粒子對撞機是最有前景的。
這句是楊振寧和王貽芳的「戰鬥」,沒有誰對誰錯,它們都是為了這個國家好,只是兩個人在這件事上的看法有所不同。那麼你是怎麼看的呢?你認為我們應該建造這個「粒子對撞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