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2020-12-05 史鑑滄海

科學家圍繞某個議題,爭個面紅耳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好在雙方都秉承著"君子之爭"的氣度,保持理性交流,並未惡言相向。而近年來,有一個科學議題,其爭論之火,竟從科學界燃到了普通民眾的茶餘飯後,此次學術討論的熱度,可謂是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

名家爭論

幾年前,一場科學界的辯論引發人們的關注,辯論雙方都是科學界的傳奇人物,一位是菲爾茨獎獲得者丘成桐,一位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這場"大師級"的辯論迅速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那也是大型粒子對撞機第一次大範圍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

丘成桐在採訪時表示,"希望在長城入海處建設下一代大型對撞機。"利用大型對撞機尋找超對稱粒子,意味著走在物理領域前沿,這不僅能提高中國國際形象,吸引大批一流科學家,也是在為世界和平乃至人類文明而做貢獻。

這一言論引起了楊振寧的注意,年近百歲的他對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現在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狀態,建設大型對撞機將耗費一筆巨大的科研經費,他估計造價將高達1350億人民幣,這勢必會擠壓其他科研項目的經費

他還強調,包括他在內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超對稱粒子是否存在仍是謎團,現在就拍磚決定建設對撞機,無異於是一場千億級別的豪賭。很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到這場辯論隊伍中,其中就有王貽芳的身影。

王貽芳發表《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一文闡述觀點,在文章開頭他這樣寫道,"楊先生(楊振寧)是我尊敬的科學家,但我更尊重科學與理性。"接著,王貽芳在文章中逐條回應楊振寧的擔憂。他表示,建立大型對撞機,是我國高能物理領域領先於國際的一個難得的機遇。

並且從數據上看,近幾年我國科研經費一直在增長,大約每年增長1000億人民幣以上,不會存在擠壓經費的情況。在這場科學辯論的硝煙中,多數科學家站在"支持建立大型對撞機"的陣營,他們認為建造對撞機,利大於弊,"這是探索高能物理的唯一直接領域"。

不久後,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進行討論,決定申請"十三五"發改委項目,藉助國家的力量建造對撞機。遺憾的是,在項目審批的投票過程中,僅一票之差,對撞機項目與資助失之交臂。

對於此次失利,王貽芳表示,國內有許多學者支持這個項目,但是多數人只是在心裡默默支持,不吭聲。而唱衰的人雖然不多,但是他們表達觀點很積極,或許這些聲音對審批產生了影響。

盛宴已過

在此番爭論中,有人認為若是對撞機得以建成,它的作用與地位將比肩"兩彈一星",但是楊振寧仍持反對態度,甚至對整個高能物理領域潑冷水。去年年中,楊振寧教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進行演講,在最後的學生提問環節,楊振寧就幾年前關於對撞機的觀點,再次進行回應。

有學生問楊振寧,幾年前您反對建造對撞機,請問如今您的想法是否發生了改變。

楊振寧聽聞,立馬回應,"我完全沒有改變!"他還補充道,這幾十年來,許多人認為在物理學中,高能物理領域是最重要的領域,但其實早在30年前,甚至更早之前,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處在末路上了!

"The party is over",盛宴已過,楊振寧再次強調這一觀點。他認為高能物理的發展浪潮已過,為何非要搞高能物理呢?現在比它重要的東西多多了。他表示中國政府沒有批准建造對撞機,是明智的選擇,很高興中國政府沒有"上當"

楊振寧還對即將從事高能物理領域工作的學生說,"可以自信地告訴你,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個方向。"業內許多科學家聽到這番言論,都感到無奈。楊振寧教授從事科研工作多年,值得人們尊敬,但是這一觀點,實在令人無法認同。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阮曼奇表示,高能物理的盛宴並未過去,若是製成對撞機,甚至會孕育出新的突破口,引發新一輪的高潮

民生與科研誰先行?

雖然對撞機的建造暫時擱置了,但是不論科學界人士還是普通民眾,對此仍然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這是個好現象

在中國,像這樣大規模地討論某個科研項目的現象並不多見,這是一種進步,大型科研項目所消耗的經費巨大,花的本就是納稅人的錢,接受公眾的審視,本就是無可厚非的事。

此次辯論,也反映出現在部分科學家的態度,有人提出普通民眾對於科研決策也應該有知情權與影響權

楊振寧教授直言,對撞機建成僅有理論用途,並無實際用途,應當先考慮教育、環保、醫藥健康等實際問題,解決燃眉之急,與其將費用用於建造對撞機,不如多造一些武器,多做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研究。

王貽芳對此言論感到無奈,不論他如何解釋對撞機會帶來多大貢獻,楊振寧教授仍是這一套說辭,幾十年來,"他的觀點沒變,理由沒變,認識也沒變。"

在去年年末的採訪中,王貽芳否認"建造對撞機是沒有實際用途"的說法,如果通過對撞機將高溫超導做出來,那麼它對社會的貢獻就不是百億、千億了,恐怕是萬億以上了。

其實兩方的論點都站得住腳,一個是以民生出發,力求解決實際問題,一個是專注科研,一心探索科學奧妙。那麼究竟民生與科研誰先行?如果將這一道辯題擺在各位面前,你們會選擇站在哪一方呢?

百家爭鳴是促進學術發展的基礎,應當多一些理性的討論,讓科學之火得以持續燃燒,綻放真理的光芒,以照亮人類前進的未來道路。

文/李清宇

相關焦點

  • 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楊振寧:盛宴已過,王貽芳:正當其時
    2016年,楊振寧通過媒體透露,他反對中國現在建造CEPC。他主要提出了7點理由。隨即,王貽芳針對楊振寧的7點理由,也通過媒體發表了逐條的反駁。例如,楊振寧反對的第1條理由中提到:「建造大對撞機美國有痛苦的經驗。
  • 港媒關注中國建超大對撞機論戰:民生與科研誰先行
    據香港《經濟日報》9月7日報導,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現年94歲的楊振寧,日前撰文《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回應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贊成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的文章後,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反駁,後者稱「建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
  • 王貽芳:對撞機一定要建!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
    1981年,歐洲粒子中心將一臺400 GeV的質子同步加速器改造成質子-反質子對撞機。1983年,在對撞機中發現了ZO粒子和W±粒子。我國在粒子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科學家們對是否要建對撞機的看法不一,而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的觀點最為激烈,且讓我們了解一下他們的觀點。
  • 楊振寧pk王貽芳:到底要不要建大型粒子對撞機?各有道理
    新一代的科學家,更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丁肇中的得意門生王貽芳就是這樣一位。在2019年的騰訊科學WE大會上又一次公開表示中國現在應該建設楊振宇先生一直反對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了。那既然這麼有用,為什麼楊振宇先生一直反對建造呢?在前幾年,王貽芳就提出要建大型粒子對撞機,但是楊振寧就不同意,認為現在中國還沒有必要,也沒有真正的實力去建造。因為我國現在的力量不夠,沒錢沒技術還沒人。
  • 用「宮鬥」解讀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是把科學庸俗化
    一年前,楊振寧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演講過程中,沉浮多年的「對撞機」爭論再次被年輕學子搬上桌面。楊振寧對此的回答是「Party is over」,他不僅再次重申自己反對建對撞機,還耿直地建議這位提問的學生不要再研究高能物理了。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
    粒子領域的研究本就需花費大量的錢財,科學家們為降低對撞機的造價,故採取了正負電子對撞機,該對撞機對技術的要求不高,且造價低廉,這也是正負對撞機成為科學家們首選的主要原因。 儘管外界的反對之聲很大,但這絲毫不能動搖王貽芳院士建設大型對撞機的決心。 以王貽芳院士為代表的人員認為在我國成功建設大型對撞機,可以在粒子對撞機領域領先其他國家,並且這項工程可以培養更加頂尖的科技人才以及吸引智力人才。
  • 楊振寧反對之聲未遠,王貽芳再回應,主張中國建造超級對撞機
    關於中國是否應該投入巨資修建超級對撞機的討論,從幾年前的丘成桐與楊振寧的爭論開始,一直沒有停止。而楊振寧還在今年5月份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的一次座談上,再次堅定表達了這一觀點,不支持中國在如今物理理論還沒有新一步發展的時候,建設超級對撞機。
  • 楊振寧:中國燒錢建大型對撞機,其實是為他國做嫁衣!
    參與爭論的科學家中,有兩位的觀點特別有代表性,一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一位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物理學大師楊振寧,要說發言權,他們在中國可以說是最有發言權。非常有意思的是,兩位科學家在建造對撞機的問題上所持觀點竟然截然相反。王貽芳積極倡導建造對撞機。
  • 王貽芳與楊振寧之爭:中國該不該花360億建大型對撞機
    建造大型對撞機有什麼好處目前國際上正在醞釀的方案除了中國科學家提出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對撞機」(CEPC+SppC),還有國際直線對撞機(ILC)、緊湊型直線對撞機(CLIC)、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LEP3)、極高能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TLEP)、未來環形對撞機(FCC)、超大型強子對撞機(VLHC)、繆子對撞機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的太少
    關於我國對撞機是否要建的問題,兩位學術上的大牛對此爭論不休,甚至引發了一場關於粒子對撞機領域的學術爭論,被人津津樂道。他們甚至隔著太平洋,通過媒體喊話,不斷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學術上的見解。這兩位學術大能便是王貽芳和楊振寧。
  • 中國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你支持楊振寧還是王貽芳?
    自2012年中國科學院士王貽芳提出一個建造費用可能超千億的超級對撞機項目以來,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支持與反對的正反兩方均為華人中的科學巨頭。如今王貽芳提出的超級對撞機,其規模要達到周長100公裡,是歐洲對撞機的3倍多。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搞半導體研究
    這不,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吵」起來了。我國對是否要建造粒子對撞機,產生了激烈的討論,主要是圍繞著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兩人的看法。王貽芳認為任何事物只有在自己擁有的時候,才會底氣十足。畢業於南京大學的王貽芳在1984年便去了瑞士的歐洲核子中心,在那裡他接觸到了高能粒子研究工作,因此在回國後,他一直從事著自己擅長的高能物理實驗。
  • 楊振寧公開反對,美國也放棄建造,中國為什麼堅持建大型對撞機?
    儘管CEPC的建設已經提上了日程,但大型對撞機的討論熱度一直都不減!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楊振寧反對建設大型對撞機的態度一直都沒有改變過,1990年代美國下馬了SSC(超導超級對撞機),世界輿論一片譁然,而此時中國上馬大型對撞機的建設,直接引發了大討論!
  • 王貽芳院士:相信反對建設大型對撞機的人會越來越少
    最為著名的反對者是物理學家楊振寧,楊曾經撰文《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公開反對王貽芳,原因主要有費用奇高,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會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研究經費;對撞機不一定帶來突破性發現,而高能物理領域還有一些花費較小的研究方向。 隨後,王貽芳也撰文一一反駁楊振寧的觀點。在論壇現場,王貽芳直言:「對於科學發展,有人持保守態度,也有人持激進態度。」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 楊振寧與王貽芳的粒子對撞機之戰:楊振寧反對的七大理由!
    但是2016年的時候,在關於我國是否應該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卻罕見地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歸國派楊振寧堅決反對建造,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又無比贊成。在投票環節,以楊教授為代表的反對派最終以一票之差贏得了投票。但這並沒有讓這件事就此平息下來,這兩年,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加強,這個問題最近又被頻繁地送上話題榜。
  •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誠實。——聶華桐物理巨星,各持己見提及楊振寧,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中國的現當代物理學界他算得上是響噹噹的人物。王貽芳堅持認為中國一定要建造對撞機,即使花上360億也是值得的。但楊振寧卻保持著相反的態度,認為王貽芳考慮得太少。那麼,這裡面究竟藏著這樣的原因呢?
  • 王貽芳:物理學正處於拐點 超大對撞機一定要建
    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曾入選2012年年末美國《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2012年,以王貽芳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出在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這一提議受到知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極力反對。今年9月,就這一預計將花費上千億人民幣的大項目,楊振寧和王貽芳在輿論上掀起公開論戰。
  • 歐洲砸2000億人民幣,研發超級對撞機,楊振寧曾極力反對
    消息傳回國內立即引發科學家第二輪熱議,因為中國在粒子物理研究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2年中國就已提出建設超級對撞機的構想,但遭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的強烈反對。這幾年中國的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籌備一直在進行中,國家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為首的中國科學家們堅持不懈地落實規劃,爭取國家及各方投資,CERN公布的戰略無疑拉開了和中國競速研發的序幕。這個投資2000億人民幣的項目為何在國內遭受巨大爭議而舉步維艱呢?楊振寧和王貽芳兩位高能物理的權威人物之間的爭論點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