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2020-11-01 第一財經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對此,2016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對第一財經等媒體表示:「對於超級對撞機的項目當然有一些不同意見,大家認為百億量級的造價高,但是現在上海正在建設的自由電子雷射項目,花費也達到了百億級,我們中國其實已經到了應該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了。」

量級的提升是必經之路

上海的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技術來源於國際直線對撞機。王貽芳表示,如果沒有過去30年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發展,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光源裝置很難建成,這些裝置的核心技術都來源於高能物理。

他指出,歐洲、美國在五年、十年前投入的基礎科學大型裝置項目的規模都已經達到了百億量級,而中國目前大多數的科學裝置仍然停留在十億、幾十億的量級。但從GDP來看,中國已經和歐洲相當,並且有望趕超美國。

「量級的提升是必經之路。如果我們要成為一個科技領先的國家,能夠在基礎科學、技術領域引領國際,有若干大型的百億量級科技項目是必然的。」他說道,「也許現在還有很多人反對,但再過三五年,我相信反對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他們會認識到這是必然會發生的。」

在談到CEPC的建設進展時,王貽芳預計,可能還需要花三年至四年的時間對目前的工作進行優化,之後才能真正開始投入建設。他表示:「我們一方面在優化設計,另一方面也在進行關鍵技術的預研,使得它的設計無論是在指標、經費和難易程度上都能達到相對平衡。」

CEPC概念的提出早於歐盟提出的未來環形對撞機(FCC),經過充分國際交流,目前兩個方案的設計都基於100公裡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據初步預估,CEPC一期項目的投入接近400億人民幣。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CEPC落地的主要力量,從CEPC初始的設計規劃工作到最終的建設實施都將由高能所來負責。王貽芳表示,中國的CEPC和歐洲的FCC是直接的競爭關係。「如果一個建成了,另一個就不太可能再建,我們不需要兩個功能類似的大型科學裝置。」他說道,「如果對撞機讓別人去建,我們會永遠落後於人家,而且這種落後是30年。是願意領先,還是願意落後或者無所作為?我想答案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CEPC國際參與度有望達到30%

大型科學裝置離不開國際科研人員的參與,這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的科研影響力。王貽芳預計, 除去資金投入外,CEPC一期的國際參與比例有望達到30%左右;國際科研人員的參與度預計會超過50%。整個項目所需要的人力大約在幾千人,包括學生、教授、公司工程師等。「這會對我們整個科研生態、生活環境、教育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王貽芳表示。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阮曼奇去年年底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的科學驗證已經做到了全世界的最高水平;大自然給了我們一個窗口,告訴我們那裡有東西,我們肯定應該去看一看;如果CEPC能建成,將成為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真正前沿。」

大型科學裝置投資量級的提升也將推動國產科研儀器迎來大爆發。一些科研創業者們都在等待藉此項目開發大量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儀器設備,擺脫對進口儀器設備的依賴。

一位從中國科學院走出來的創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旦這個數百億規模的項目建起來,將會帶動磁場技術、微波技術、探測器、真空、電子學甚至是軟體領域的眾多技術創新。」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中國政府在CEPC項目中的投資佔比將達到80%左右。對此,王貽芳表示:「科技發展的先進性跟體制有一定程度的匹配,如果我們的科技再往前走一步,自然就會要求有一定的體制改進。」

而伴隨著國內越來越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研成果的出現,王貽芳認為,科研環境會慢慢適應並且做出一些變化和修正。「我個人傾向於這種改革是漸進式的,我希望我們科技體制的改革是在國內和國外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改進。」王貽芳表示。

相關焦點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 王貽芳院士:相信反對建設大型對撞機的人會越來越少
    最為著名的反對者是物理學家楊振寧,楊曾經撰文《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公開反對王貽芳,原因主要有費用奇高,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會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研究經費;對撞機不一定帶來突破性發現,而高能物理領域還有一些花費較小的研究方向。 隨後,王貽芳也撰文一一反駁楊振寧的觀點。在論壇現場,王貽芳直言:「對於科學發展,有人持保守態度,也有人持激進態度。」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在「物質最深處——世界頂尖科學家物理前沿峰會」上,王貽芳對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做出了比較。「大亞灣實驗裝置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一至兩公裡,而江門實驗裝置的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60公裡,這對技術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在「物質最深處——世界頂尖科學家物理前沿峰會」上,王貽芳對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做出了比較。「大亞灣實驗裝置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一至兩公裡,而江門實驗裝置的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60公裡,這對技術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王貽芳院士:中國科學基礎設置將進入百億時代,早晚而已
    「中國其實已經到了百億(元)科學裝置的時代。上海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項目預算就是百億。」10月30日,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步入採訪間,他長期呼籲的爭議性「超級對撞機」項目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 王貽芳與楊振寧之爭:中國該不該花360億建大型對撞機
    我們跟歐洲是有競爭的,我們建了它們就建不了,它們建了我們就建不了。。。誰能夠建、誰先建成,誰就將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 ——王貽芳在王貽芳看來,修建大型對撞機是百利而無一害,最壞的結果也可以幫助我們把對希格斯粒子性質的了解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因為經過王貽芳仔細論證,CEPC對撞可產生一百萬個希格斯粒子。
  • 中國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你支持楊振寧還是王貽芳?
    自2012年中國科學院士王貽芳提出一個建造費用可能超千億的超級對撞機項目以來,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支持與反對的正反兩方均為華人中的科學巨頭。早期的加速器是在高壓電場中加速一次的直線裝置,因而受到高壓技術的限制,後來發展出了加速二次的直線裝置,不過受到狹義相對論的影響這種加速器只能將粒子加速到25-30MeV。eV學名是電子伏特,是一個很小的能量單位,級數是10的-19次方,即使G或T級電子伏特也與1焦耳相差巨大。但是,要將粒子加速到G或T級所需的能量則是一個巨大的開銷。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的太少
    關於我國對撞機是否要建的問題,兩位學術上的大牛對此爭論不休,甚至引發了一場關於粒子對撞機領域的學術爭論,被人津津樂道。他們甚至隔著太平洋,通過媒體喊話,不斷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學術上的見解。這兩位學術大能便是王貽芳和楊振寧。
  • 王貽芳:對撞機一定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有欠考慮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對稅收都非常的重視。如果在封建王朝的過去,一個人生活在中國農村地區,或許還可以不與政府產生任何的瓜葛,但是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與稅收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即嚴把稅收的徵收,也嚴格控制稅收的支出。 稅收應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是一個所有人都公認的準則,幾乎不會有人反對這樣一條是稅收使用的原則。
  • 王貽芳院士:為什麼中國要探究中微子實驗?
    正負電子對撞機就是一個最核心、最難的問題,敢不敢做代表著中國未來科學發展能否走到舞臺中央,在國際舞臺上的領先地位靠的是在最核心、最困難、最重大的科學問題在國際領先。中國的GDP已經是世界第二,我們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第一,我們不可能永遠在世界第一GDP的時候做的科學永遠是二流的、跟蹤式的、別人不願意跟你競爭的方向,你應該在最核心、最重要的地方去跟別人競爭。
  • 楊振寧pk王貽芳:到底要不要建大型粒子對撞機?各有道理
    在2019年的騰訊科學WE大會上又一次公開表示中國現在應該建設楊振宇先生一直反對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了。難以挑戰的粒子對撞機說到這裡,一定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大型粒子對撞機。在前幾年,王貽芳就提出要建大型粒子對撞機,但是楊振寧就不同意,認為現在中國還沒有必要,也沒有真正的實力去建造。因為我國現在的力量不夠,沒錢沒技術還沒人。
  • 王貽芳:物理學正處於拐點 超大對撞機一定要建
    這正如十九世紀,牛頓的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已經完美解釋了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但二十世紀初人們發現,在微觀領域,有些現象是牛頓力學解決不了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誕生完全刷新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刷新了人們的世界觀。現在,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Higgsparticle)就是這樣的「不和諧」因素。物理學「標準模型」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與希格斯粒子有關。
  • 王貽芳:巨型對撞機若再不建 30年內就沒好機會了
    2、中國需要一個加速器的未來發展藍圖和路線圖,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來說都是個正確的選擇。3、急功近利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想法,短時間改不了,所以我才願意拿出更多時間做科普,號召國家將更多的資金投資到基礎科學研究當中。4、中國不能永遠只享受別人的文明成果,否則中國永遠是一個二流國家。
  • 王貽芳:「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在中國像他這樣的人很少,做探測器的只懂探測器,做電子學的只懂電子學,做物理分析的只懂物理,而他都有深入的了解,這就使得他有能力組織協調北京譜儀這樣400多人參加的國際合作實驗。」  高能所的黨委書記王煥玉認為,王貽芳是個多面手。「1992年在義大利認識他,當時覺得他跟別人不太一樣,很乾練,回答問題果斷。」王煥玉說,「後來引進他到高能所的工作,我也參與了。
  • 他從美國回來,讓中國360億建對撞機被罵,網友:兒女都是美國籍
    他從美國回來,讓中國360億建對撞機被罵,網友:兒女都是美國籍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悄悄了解過對撞機,不過這種科學裝置的作用太過深奧,我到今天,也只有粗淺的了解。在中國科學界,關於要不要建對撞機的爭論一直沒有休止,贊成派主要以王貽芳為代表,他極力推動中國建大型對撞機,而反對者以楊振寧為代表,認為建大型對撞機,形式大於實際意義,還不如花錢在培養人才上。先了解一下王貽芳,他為什麼敢跟中國物理泰鬥楊振寧教授「叫板」,其實他還是很有實力的。
  • 高能粒子對撞機,美國停建日本下馬,中國為什麼要建?
    現代基礎科學研究大多需要巨額投資支持。與牛頓靠蘋果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用筆和望遠鏡創立"相對論"不同,現在的物理學家們似乎越來越需要依賴極其複雜且高大上的科學裝置才能在理上取得突破。更多的時候,即便是花了無數的金錢和時間,科學家們很可能最終一無所獲,這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常態。
  • 王貽芳:花360億,對撞機也必須要建!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了
    王貽芳是研究高能粒子方面專家,而楊振寧是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物理全才。他們都對中國物理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物理界,他們兩個之間發生過一次大的爭議,就是關於對撞機的建設問題的爭論。王貽芳的想法是,即使花費360億也要建,楊振寧對此給出的看法是,時機不到,考慮的太少!究竟誰對誰錯呢,爭執不下現在也沒有結果。
  • 王貽芳:對撞機一定要建!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
    我國在粒子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科學家們對是否要建對撞機的看法不一,而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的觀點最為激烈,且讓我們了解一下他們的觀點。只有當你擁有任何東西的時候,你才會充滿自信。看著國外日益成熟的對撞機技術,王貽芳院士會有點著急。王貽芳是誰?
  • 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楊振寧:盛宴已過,王貽芳:正當其時
    中歐兩個方案的競爭就在中國CEPC完成《概念設計報告》兩個多月後,歐洲核子中心也公布了「未來環形對撞機」(FCC)的概念設計報告。中國科學家要建超大對撞機,歐洲科學家也想建超大對撞機。當然,兩者的造價不一樣,中國的全部費用約為歐核費用的一半左右。中歐兩個方案的建設時間表也很有意思。中國CEPC的一期工程是計劃到2030年完成,二期工程計劃2040年完成;而歐核的FCC一期工程計劃在2040年前後完成,二期計劃能在20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前後相差大約都是10年。技術路線大致相同,時間中國比歐核要早10年左右。
  • 楊振寧說中國不應該建對撞看看中科院王貽芳如何強勢逐條反駁的
    揚政寧揚政寧首當其衝就是200億美元資金的問題,王貽芳表示美國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不在資金不夠,而是黨派之爭,加上有人在其中吸血,而我們中國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之前楊振寧覺得我國高能物理人才太少,如果建對撞機也是國外團隊主導,相當於是為外國人做嫁衣。王貽芳給出的回答是:我們不能只著眼於中國人自己的得失,建造對撞機是有功於全人類,可以讓我們中國高能物理領域走上國際,還可以藉此引進國外學者,培養我們中國自己的人才,總比把人才送到國外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