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院士:中國科學基礎設置將進入百億時代,早晚而已

2021-01-13 澎湃新聞

「中國其實已經到了百億(元)科學裝置的時代。上海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項目預算就是百億。」

10月30日,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步入採訪間,他長期呼籲的爭議性「超級對撞機」項目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有趣的是,他提到的兩種大科學裝置——對撞機和光源,存在緊密的關聯。

根據《CEPC加速器概念設計報告》,「超級對撞機」的第一階段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即CEPC)預估耗資300多億元,是一個周長100多公裡的「圈」。

「在過去幾十年,高能物理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技術奠定了同步輻射裝置的基礎。」他說道。

這種光源在國內的代表性設施就是「上海光源」,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研究領域,在疫情期間曾「照亮」新冠病毒的關鍵蛋白結構。

王貽芳認為:「沒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搞了30年,不可能有上海光源,也不可能有北京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而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核心技術也「來源於高能物理,尤其是國際直線對撞機的發展」。

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總投資約100億人民幣,是中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該裝置建成後,預期將為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等多學科提供前所未有的高分辨成像、先進結構解析、超快過程探索等尖端研究手段。

「可以想像,如果讓別人去建對撞機,我們自己只建光源,那麼這些拓展人類對自然認知範圍的技術就要永遠採用別人的技術,自然就會落後。不只是落後三年、五年,而是三十年也不能世界領先。」王貽芳強調。「我們是願意領先,還是願意落後,還是願意無所作為,我想這個答案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反對會拖延,但不會阻擋「

爭鳴是學術圈的常態,而楊振寧公開反對的聲音,讓圍繞CEPC的分歧更顯矚目。

這位國際物理學界元老級人物的主要擔憂,一是對撞機造價高昂,二是高能物理「盛宴已過」。

王貽芳介紹道,到目前為止,高能所已經把CEPC的核心關鍵技術都走了一遍,摸了底。「應該說在技術上沒有根本障礙。」他希望再花三、四年的時間對經費、指標、難易程度進行更為平衡的優化設計,為建設做好準備。

他認為,歐美在大約十年以前,投入的基礎科學大型裝置的項目規模都是在百億量級,而中國現有的大約在十億量級。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在基礎科學、在技術上有所引領的國家,一個量級的提升是必經之路。」王貽芳說道。他相信,若干百億量級的大型科技項目在國內必然會出現,一些反對的人會拖延升級的進程,但不可能阻止升級的發生。「早晚要有的事情。」

「對未來的發展,我們永遠有一些人持保守態度,有一些人持激進的態度。在歷史上有無窮多的人自作聰明地預言,歷史就到此為止,我們不會再發展。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一類的預言從來沒有成功過。科學是一定會發展,它一定是會以任何人不能想像地方式在發展。」他說道。

日本與歐洲的動向

自楊振寧在2016年「一石驚起千層浪」後,大型對撞機建設的國際背景又有了一些新變化。

王貽芳介紹道,從去年開始,在日本長期懸而未決的國際直線對撞機項目進展開始加速,終於進入了比較具體的階段。現在的計劃是在四年之內成立國際實驗室開始建設。王貽芳判斷,國際直線對撞機十年之內在日本開建是大概率事件。

「日本現在的經濟規模只有中國的一半,願意花50億美元來建設這樣一個對撞機,基本上就是我們環形對撞機的價錢。這對中國會有一定的啟示,大家自己可以去想。」王貽芳說道。

而目前的世界高能物理聖地——歐洲核子中心(CERN)全票通過了《歐洲粒子物理2020戰略》,提出基於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希格斯工廠」是「優先級最高的未來對撞機項目」,並期望建設能量儘可能高的質子對撞機。

王貽芳承認,經過8年討論,歐洲核子中心定下來的環形對撞機方案和CEPC完全一樣,自然形成了直接的競爭。

「國際上高能物理學界的共同認識是,如果日本先建直線對撞機,它和環形對撞機沒有直接衝突,再建一個環形的是可以的。我們和歐洲不能建兩個一樣的機器,也就是任何一方先建的話,另外一方肯定不能再建了,只能去參加對方的。」他說道。「這就看願不願在這樣的情況下做一個勇敢的決定。」

積累20年後再看諾獎

除了資金與技術,人才也是圍繞CEPC的重要話題。

與王貽芳成功策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並與之共獲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美國華裔粒子物理學家陸錦標曾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當年放棄超級超導對撞機是美國高能物理走了下坡路的一個轉折點,造成了大量人才流失。那麼,CEPC能否帶來國際高能物理人才的流入?

「我們希望的國際經費貢獻是30%左右,那麼國際人員的參與度估計會超過50%。整個項目規模所需的人力大約是幾千人,包括學生、教授、工程師等等。」王貽芳也預計,如果吸引這些人在國內長期工作,將會對中國整個的科研生態、教育環境產生正面影響。

現場問題也有記者問及中國本土出產的自然科學諾獎極少這個現象。王貽芳看待這個問題的邏輯和看待科學裝置的問題相通。「中國基礎科學的經費支持在過去20年裡漲了10倍,使得我們現在人均支持的規模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換句話說,20年前我們的支持水平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那想要得到和人家一樣的成果是不可能的。」

他相信,在現有支持規模下連續二、三十年地積累,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到時候從中出現諾獎是大概率事件。「我們今天沒有很多(諾獎)是極其正常的,要是有的話反而相對比較奇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祝賀 南大校友王貽芳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在11月15日上午召開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7屆院士大會上,來自17個國家的40名科學家當選TWAS院士,其中
  • 王貽芳院士:相信反對建設大型對撞機的人會越來越少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此前因呼籲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而引發廣泛爭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而強子對撞機就是將一種亞原子粒子強子加速碰撞,使強子分裂的實驗裝置。全世界僅有一臺大型強子對撞機位於歐洲,該裝置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這項成果標誌著「標準模型」的完成。而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旨在研究希格斯粒子及相關的科學問題,尋找超出「標準模型」的突破口。 王貽芳坦然承認,關於他在中國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主張,學術圈一直有不同意見,「而且永遠都會有不同意見。」
  • 學校領導會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
    學校領導會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 2020-09-29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校領導會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
    校長嚴純華院士在逸夫科學館會見王貽芳院士。嚴純華對王貽芳院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王貽芳院士長期關注關心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以及粒子物理學科的發展表示感謝隨後,嚴純華介紹了蘭州大學和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基本情況,他表示,學校正處於發展關鍵時期,搶抓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發揮優良傳統、學科優勢,瞄準國際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積極創造條件,推動蘭州大學內涵建設,加快建成一流大學,希望以王貽芳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大力支持,為蘭州大學培養並推薦更多優秀的人才來校合作交流、工作,共享科學研究大裝置和平臺。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對此,2016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對第一財經等媒體表示:「對於超級對撞機的項目當然有一些不同意見,大家認為百億量級的造價高,但是現在上海正在建設的自由電子雷射項目,花費也達到了百億級,我們中國其實已經到了應該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了。」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對此,2016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對第一財經等媒體表示:「對於超級對撞機的項目當然有一些不同意見,大家認為百億量級的造價高,但是現在上海正在建設的自由電子雷射項目,花費也達到了百億級,我們中國其實已經到了應該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了。」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它將在廣東江門市建造一個有效質量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距陽江和臺山反應堆群約53公裡,位於地下700米,能量解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3%。它利用陽江和臺山兩個核電站群產生的中微子,在不遠的將來,將揭開當前國際中微子研究的核心問題: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作為大科學裝置之一,江門中微子實驗將進一步帶領我國的粒子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王貽芳在論壇峰會上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 圖|WLF獨家江門中微子實驗於2015年開始建設,計劃2022年建成並開始運行取數。它將在廣東江門市建造一個有效質量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距陽江和臺山反應堆群約53公裡,位於地下700米,能量解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3%。
  • 推動新時代的「中國科學革命」
    在黨和國家的傾力支持下,有科學家的潛心探索、企業界的熱情捐助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中國科學必將迎來原創成果噴湧而出的新時代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為我們做科研提供了機會」,在日前舉辦的未來科學大獎2017年頒獎典禮上,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三位獲獎科學家共同向時代致敬。
  • 王貽芳院士:中國花360億建造大型對撞機,到底值不值?
    王貽芳,實驗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近日,王貽芳院士在科普中國演講了中國花360億建造大型電子對撞機到底值不值,他指出了為什麼需要那麼大的電子對撞機,這個項目遍及了多少個領域等,首先講了希臘科學家曾提出的假說和已被證實的科學成果以及中國古人對科學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 楊振寧:盛宴已過,王貽芳:正當其時
    5月2日晚,CEPC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動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對科技日報記者:我主張中國應該建造CEPC的態度沒有變。針尖對麥芒。左:楊振寧,右:王貽芳楊王二院士2016年就為CEPC爭論過CEPC計劃是中國高能物理學家於2012年提出的,旨在高能物理領域探索和理解希格斯粒子性質
  • 王貽芳院士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他所做的研究,可能顛覆我們對世界...
    王貽芳是誰?  丁肇中得意門生、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得主、首位獲得「基礎物理突破獎」的中國人……  新華日報記者曾於今年3月和5月兩次採訪王貽芳院士。這位探索「幽靈粒子」的人,生活中沉默少言,有時是「話題終結者」,但談到自己的工作,即使隻言片語,也能流露出對科學的態度和熱愛。
  • 王貽芳院士:為什麼中國要探究中微子實驗?
    演講嘉賓 | 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整理 | 德狀日前,在2019騰訊科學WE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分享了中微子與光電倍增管探索及實驗進程。對話王貽芳院士問:我們一直在講基礎科學是無國界的,需要多個國家、多所科研機構來協作,但現在我們國家很多機構都在強調要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研發、自力更生。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
  • 《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編輯委員會成立會議在京舉行
    (中英文網絡版)》(簡稱《中國科學數據》)編輯委員會成立會議暨編輯委員會一屆一次會議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舉行,來自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院士、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遲學斌副主任 、《中國科學數據》編輯委員會委員、相關媒體等50多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 王貽芳:未來會讓我們無法想像 | 未來科學大獎五周年專欄
    2019年我們更是立下了將未來科學大獎打造成「百年科學大獎」的遠大目標。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已經步入第五個年頭,我們特邀多年來深度參與和支持未來論壇及未來科學大獎的數十位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及社會各界人士,凝所思、抒其感、匯其思想,在回顧與總結的同時,期待與展望未來!正式推出「未來科學大獎五周年專欄」。科學改變未來,我們正在路上!
  • 中科院院士王貽芳捐50萬美元獎金助力大型對撞機建設
    11月17日,在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報告會和採訪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介紹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最新進展。對曾受爭議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他表示,現在是推動對撞機建設的最好時機,這個時間窗口不會超過10年。  新發現有助於理解反物質消失之謎  王貽芳的名字首次走入大眾視野,源於「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發現。
  • 王貽芳:對撞機一定要建!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
    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這是怎麼回事?上世紀50年代初的加速器設計者曾設想利用對撞束獲得更高的質心能量,但在那個時代,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加速器中的束流強度太低。同時,不能滿足束流密度高於靶粒子密度,也導致對撞機的設想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 中國未來高能加速器方案進入預研階段
    原標題:中國未來高能加速器方案進入預研階段   科技日報北京6月2日電 (記者張蓋倫)在2日下午舉行的中科院各學部學術報告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及超級質子對撞機(CEPC-SPPC)的預研工作正在進行。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正式發布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在北京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十大進展遴選結果,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十大進展逐項解讀。—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