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2020-05-01 塵緣易絕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楊先生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紮實實地,講求實際效果,實實在在,這是他的一個性格。他對人坦誠,不會虛假的一套。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誠實。——聶華桐

物理巨星,各持己見

提及楊振寧,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中國的現當代物理學界他算得上是響噹噹的人物。楊振寧不僅與李政道聯手斬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在中國當代的物理教育上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正是因為有了楊振寧存在才使得如今中國的物理學取得了飛快的進步。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楊振寧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物理學大師。

王貽芳的名聲或許沒有楊振寧的那樣大,但事實上他也算是後起的翹楚,他不僅是中科院院士,在國際上也攬獲大獎。王貽芳用自己的實力一步步走上了國際舞臺,並且成為了實驗高能物理學家的領軍人物,其中物理學界也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力的。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楊振寧與王貽芳都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界的大人物,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豐厚的研究成果,而兩人必然都期望著中國的物理學能夠取得更大的突破與發展。出於共同目的的兩個人進行隔空喊話,對於國家修建對撞機上保持著完全相反的態度,這也如同文壇當中激烈的唇槍舌戰一樣吸引著世人的眼球。

王貽芳堅持認為中國一定要建造對撞機,即使花上360億也是值得的。但楊振寧卻保持著相反的態度,認為王貽芳考慮得太少。那麼,這裡面究竟藏著這樣的原因呢?

對撞機建造,技術難題

或許大多數人對於對撞機都比較陌生,但它卻在當代的物理學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就如同軍事上的航天母艦一樣對於一個國家的物理發展的深入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高能粒子物理—凝聚態—粒子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對撞機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倘若中國的對撞機真的得以建成,那在當代的物理學將會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然而想要建成對撞機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不僅僅想要巨額的財力支撐,更需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持,而且難度係數也是在中國物理學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而且建造對撞機還是個精細活,倘若稍有不慎,即使是絲毫的誤差都會導致前功盡棄,前期投入的所有人力物力財力就這樣有去無回。

曾經就有國家因為建造對撞機失敗而導致了慘重的財政赤字,社會經濟在一時間之內就受到了很大波動。即使政府已經極力挽救,但卻仍然沒能彌補之前的虧損。不得不說,要想建成對撞機絕對是一場技術能力與經濟實力的考驗,與此同時還需要承受著巨大的風險才能得以完成,這考驗的更是一個國家的決心與魄力。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代初,世界上就有人開始了對於建造對撞機的構想。但是迫於當時的條件限制以及各方面的技術都還不夠成熟,這才沒有被納入修建的計劃當中。而1961年就已經有了兩臺建成的對撞機並且被投入了使用當中,然而在當時的製造技術還比較簡單,而且造價也相對較低。但這卻開啟了製造對撞機的先河,為近代高能物理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人類建造更大更強的對撞機奠定了基礎。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提倡認同,非凡意義

王貽芳的導師丁肇中教授就在對撞機的幫助下發現了著名的 J/ψ粒子,成為享譽國際的知名物理學家。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讓早前的一輩物理學家體會到了對撞機巨大作用,而在導師的影響下使得王貽芳對於中國建造對撞機始終保持著支持的態度。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對撞機的需求已經遠遠不止當初的水平。同時,對撞機的性能不斷增強,這對於造價與技術都是翻倍的考驗,雖然如今的中國製造已經在世界上站穩腳跟,但能否將它順利建成卻還是一個未知數。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其實早在王貽芳提出建造對撞機之後,就受到了國內大部分物理學家的廣泛認同。雖然要付出360億的高昂代價,但他們卻認為這既是一個挑戰,但更多的則是一個機遇。王貽芳提出中國的物理學想要走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建造對撞機,即使花上360個億也是值得的,畢竟這是一項造福後世的偉大功業。

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也必然因為對撞機的建成而走上騰飛之路,站在世界前列必定是指日可待的。不得不說,建成對撞機的確是有著非凡意義的。

全面考慮,堅決反對

但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卻堅決反對這一提議,他認為王貽芳把建造對撞機想得過於簡單,其建造過程當中存在著的風險自然是無可預料到的,只是盲目講建造對撞機提上日程實際上是缺乏考慮的。楊振寧有理有據地回擊著這樣的提議。

楊振寧先生首先指出,投入的360個億或許只是前期的計劃投入,後續各種各樣的費用本身就是一個未知數,或許造價需要成倍上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早先美國就在修建對撞機的時候計劃投入30億美元,殊不知到最後甚至達到了80億美元還要多。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建造對撞機上就吃盡了苦頭,更不用說是仍然發展中的中國了。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本身這360億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雖說中國的積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基礎設施卻還沒有達到十分完善的程度,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此外,倘若這個項目真的得以實行,那需要投入更多的則是人才,這必定是要與國際接軌的,從國際社會當中引入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在這樣的研製過程當中,也可能存在著研製機密被別國竊取的風險,自己辛辛苦苦鑽研出來的成果卻被別人輕而易舉地拿走,自然是不划算的。

綜合多方面的考慮,楊振寧才下定決心阻止當時中國對於對撞機的建造,所有的分析都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然而他並不是就此就阻斷了中國物理學的發展道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待到時機成熟再將它提上日程也未嘗不可。

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王貽芳和楊振寧隔空喊話,誰贏了?

相關焦點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的太少
    關於我國對撞機是否要建的問題,兩位學術上的大牛對此爭論不休,甚至引發了一場關於粒子對撞機領域的學術爭論,被人津津樂道。他們甚至隔著太平洋,通過媒體喊話,不斷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學術上的見解。這兩位學術大能便是王貽芳和楊振寧。
  • 王貽芳院士:中國花360億建造大型對撞機,到底值不值?
    本文開頭首先介紹一下王貽芳到底是誰。王貽芳,實驗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
  • 王貽芳敢和楊振寧爭論建不建對撞機,他到底有什麼科學成就?
    關於中國要不要建造對撞機的討論聲已經持續了數年,公眾比較熟知的楊振寧對建造對撞機一直持反對意見,和楊振寧意見相反認為中國應該建造對撞機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王貽芳。2016年,楊振寧反對中國建造對撞機的意見經《知識分子》發布後,王貽芳第二天也在《知識分子》上發文和楊振寧針鋒相對。
  • 王貽芳與楊振寧之爭:中國該不該花360億建大型對撞機
    我們跟歐洲是有競爭的,我們建了它們就建不了,它們建了我們就建不了。。。誰能夠建、誰先建成,誰就將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 ——王貽芳在王貽芳看來,修建大型對撞機是百利而無一害,最壞的結果也可以幫助我們把對希格斯粒子性質的了解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因為經過王貽芳仔細論證,CEPC對撞可產生一百萬個希格斯粒子。
  •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底撞出啥?中國花360億建大型對撞機值嗎?
    大型對撞機300多年前真正開始有科學,從原子論、分子論、到元素周期表,再到原子核、夸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我是科學家」演講中說,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給了粒子物理,中國需要大型對撞機,建造大型對撞機又一次引發熱議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搞半導體研究
    這不,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吵」起來了。我國對是否要建造粒子對撞機,產生了激烈的討論,主要是圍繞著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兩人的看法。王貽芳認為任何事物只有在自己擁有的時候,才會底氣十足。畢業於南京大學的王貽芳在1984年便去了瑞士的歐洲核子中心,在那裡他接觸到了高能粒子研究工作,因此在回國後,他一直從事著自己擅長的高能物理實驗。
  • 王貽芳:花360億,對撞機也必須要建!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了
    王貽芳跟楊振寧在我國物理學領域,都是重量級的人物。王貽芳是研究高能粒子方面專家,而楊振寧是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物理全才。他們都對中國物理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物理界,他們兩個之間發生過一次大的爭議,就是關於對撞機的建設問題的爭論。王貽芳的想法是,即使花費360億也要建,楊振寧對此給出的看法是,時機不到,考慮的太少!究竟誰對誰錯呢,爭執不下現在也沒有結果。
  • 中國該不該建對撞機?一個對撞機要花200億美元,楊振寧強烈反對
    02對撞機建設花費巨大,而美國就曾建造過超導超級對撞機,在建設初期的花費預算是40億美元。但是隨著對撞機建造進程的不斷深入,其花費也越來越大。要想建成這項工程,至少需要200億美元,比一開始的預算足足多出5倍,漸漸讓美國感到壓力,於是美國便在1993年停止對大型對撞機的建設工程。
  • 王貽芳:對撞機一定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有欠考慮
    比如說網民們時常就會說,中國還有那麼多吃不飽飯的孩子們,為何中國卻要花那麼多的錢去建一些大型科學設備呢?這些錢花出去了,但是有沒有效果卻還是個未知數。 其實,關於大型科學設備建設與否的爭端,不僅在民間和政府當中有分歧,就算是在科學家之間也同樣有著非常大的對立。比如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就曾經因為一樣設備的建設而產生了爭端,這件設備是什麼呢?
  • 楊振寧:中國燒錢建大型對撞機,其實是為他國做嫁衣!
    王貽芳認為360億就能建造對撞機,在楊振寧看來,是遠遠不夠的,楊振寧認為至少需要200億美元——大約折合1200多億元人民幣。參考西方國家建造對撞機的慣例,建設過程中,很可能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1983年,美國計劃建造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對撞機,並把這個對撞機命名為"超導超級對撞機",1986年工程方案就順利出爐,主體工程是一個環形加速器,周長達87.1公裡,工程預算是44億美元。這項工程開建以後,造價卻不斷攀升,到1989年,預算就上升到59億美元,過了兩年,預算則增加到82.5億美元。工程進行到一半,美國朝野開始爭論搞這個工程到底值不值。
  • 王貽芳:對撞機一定要建!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科學家認同推動科技進步,但在一些耗資巨大的領域,科學家會持有自己的觀點,比如我國的粒子對撞機領域。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這是怎麼回事?我國在粒子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科學家們對是否要建對撞機的看法不一,而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的觀點最為激烈,且讓我們了解一下他們的觀點。只有當你擁有任何東西的時候,你才會充滿自信。看著國外日益成熟的對撞機技術,王貽芳院士會有點著急。王貽芳是誰?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了,花360億怕什麼!楊振寧:還為時尚早
    王貽芳師從丁肇中,其身份為我國的中科院院士,並且是中國高能物理的領軍人物,在11月3日騰訊科技WE大會上,他再次指出:「中國需要建立自己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了,想要我國走在世界前列,這個對撞機的重要性不可言喻,首期我們只需要投入360億即可,而且說到對撞機的重要性,科學界才了解,大眾說的只是他們的看法。」
  • 花360億或能讓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為何楊振寧就是不同意?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目前世界上的科技大國競爭異常激烈,誰都不甘落後,因為大家心知肚明誰先掌握了核心科技,誰就掌握了世界。高能物理學一直是西方的強項,直到1989年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譜儀投入運行後,世界高能物理界才將目光投向中國。
  • 中國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你支持楊振寧還是王貽芳?
    正方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丘成桐為代表,反方以大家很熟悉的楊振寧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zuòxiū)為代表。從左到右:王貽芳、楊振寧、丘成桐吃瓜群眾雖無決策權,但是畢竟花的錢裡面也有我們的一小份,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這個項目是幹什麼的
  • 王貽芳:對撞機一定要建!花360億又如何?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
    據他所說,我國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或已籌備)建設中國獨有的正負電子對撞機(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依照金錢和時間的預算,這個項目的造價大約為360億元人民幣,於2022年開始動土,2023年即可完工。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考慮得太少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科學家一致的意見促進科技的進步,但在一些需花費巨額的領域,科學家們會各持己見,就如我國的粒子對撞機領域。 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就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國需要大型對撞機,造價約360億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3月23日在「我是科學家」演講中透露,熱議已久的中國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預計造價360億元,按照「激進」的計劃,如果2022年開始建設,2030年可以完成。
  • 高能粒子對撞機有望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楊振寧忍痛放棄
    一場引起全民大討論的高能粒子對撞機項目之爭終於落下帷幕,需耗資2000億的大型粒子對撞機撥款計劃以6:5票被否決,主張反對建設對撞機的楊振寧「贏」了。僅從這6:5的選票比例就能看出,這個項目確實誘惑巨大,建與不建都在一念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
  • 王貽芳:對撞機必須要建!花360億怎麼了?楊振寧:你還太年輕!
    楊振寧曾阻止修建對撞機,呼籲發展半導體,可惜沒聽他的建議!晶片,光刻機這兩個平時很少提到的詞語,如今盡人皆知。最近幾年大家一直熱議的一個話題,那就是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之間,爭論是否應該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問題。
  • 對撞機建設起「爭端」,王貽芳決心花360億建設,楊振寧堅決反對
    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時間和精力發展科技,這個時候中國坐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車,也開始了自己的飛速發展之路。在研製開發中,科學家們難免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理論,雖然他們是一致促進科技的進步,但是在一些有著巨大花費的領域,他們會有自己的不同的看法,就像我國的粒子對撞機。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就產生了巨大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