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學》寫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讀書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現今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探索的人生價值,許多科研人才都是抱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念頭埋頭科研,為促進國家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努力奮鬥著。
01
一個國家要想快速發展,就一定離不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在科學研究上,科學家的一致意見能夠有效促進科技進步,但在一些花費巨大的研究領域當中,科學家們則會有不同考量,因而產生不同的意見,我國的關於粒子對撞機領域的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初期,就有科學家設想過用「對撞束」來獲取更高質心系能量。而在1956年的時候,人們逐漸掌握相關技術,還能輕易獲取必要強度的束流,至此,科學家們開始真正進行關於對撞機的研究。
初代對撞機在1961年便已經開始運作,後來世界上又陸續出現很多能量需求比較低的電子對撞機,美國甚至已建立起SCC項目,對其研究發展也十分迅速。而我國的科學研究起步比較晚,故而在對撞機方面的研究,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甚至國內科學界還出現兩種對「對撞機」研究完全的不同看法。
曾在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中心做高能粒子研究的王貽芳,對於建設大型對撞機有著強大決心。在粒子學領域有著非凡造詣的王貽芳認為,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對科研有著很大幫助,而現在的中國是非常需要電子對撞機幫助的。
02
對撞機建設花費巨大,而美國就曾建造過超導超級對撞機,在建設初期的花費預算是40億美元。但是隨著對撞機建造進程的不斷深入,其花費也越來越大。要想建成這項工程,至少需要200億美元,比一開始的預算足足多出5倍,漸漸讓美國感到壓力,於是美國便在1993年停止對大型對撞機的建設工程。
王貽芳院士對此卻發出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中美兩國有著不同的國情和政策,因此美國的失敗並不能證明我們就一定會失敗,並且中國現在的制度會比美國適合建設大型對撞機,我們應該要對此有足夠的信心。
後來的王貽芳院士,總會向他人談起建設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好處,即便面對楊振寧教授的強烈質疑,也絲毫沒有退讓,仍然據理力爭。楊振寧教授打過一個這樣比喻,他說,建設對撞機就像釣魚一樣,時間當然是有,但是在資金方面就很匱乏了。
03
不但如此,為更好闡釋自己的觀點,楊振寧教授還從多個方面分析中國不應該建設對撞機的原因。第一點就是美國建設的失敗,從美國建設失敗要從「SSC工程」講起,楊振寧教授認為美國大型對撞機建設的失敗不僅是因為資金不足,而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已經出現赤字危機,黨派鬥爭也日益激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政府和國際空間站的經費爭奪。
楊振寧教授還認為目前的中國仍屬於發展中國家,國內的民生問題仍然存在,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需要再提高。正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所說:「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才是中國的當務之急,而建設對撞機不是。再者說,如果要建設大型對撞機則必定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其他科學領域的科研經費就會因此受到擠壓,對於整個中國的科研事業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曾參與過美國SSC建設項目的趙午教授也曾就對撞機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在2019年的12月18日的《知識分子》公開說明,要想成功地建設正負電子對撞機,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方向,明確建設的核心目的是什麼。如果沒有考慮全面而貿然開展建設行動,最後結果必定會不盡人意。
結語
在這一問題上,王貽芳和楊振寧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兩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給了大家更多的思考空間,使得學界能夠有更加全面謹慎的態度來看待對撞機的建設,這對國家來說,無疑也是一件好事。能有這些一心為國家和人民著想,時刻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的科學家們,是整個中國的驕傲。
參考資料《大學》《史記.酈生陸賈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