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真正開始有科學,從原子論、分子論、到元素周期表,再到原子核、夸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我是科學家」演講中說,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給了粒子物理,中國需要大型對撞機,建造大型對撞機又一次引發熱議。
首先我們來說說為什麼需要一個大型對撞機,最開始研究東西,我們都是靠眼睛看,用的是光波,但世界上總有東西比光的波長要小,於是我們有了電子顯微鏡。要是東西還要小怎麼辦,那就需要我們用加速器將電子或質子能量加速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能量高了,我們能看到的物質結構就越小,而這需要大型對撞機來完成。
接著我們來說說建造大型對撞機的價格,反對建造的人大多是覺得用錢太多,這點根本無法反駁。「天眼」(FAST)大家都熟悉,造價大概是10億人民幣,散裂中子源20億人民幣,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8.8億人民幣,而據王貽芳透露,大型對撞機預計造價360億元,有這個錢能,能建設36個「天眼」。
但王貽芳並不覺得貴,因為其他國家花的錢比這更多,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55億歐元,還沒建的「未來環形對撞機」第一步計劃投入90億歐元。用他的話來說,與其做很多「小東西」,不如建個大的,三年後開始建,2030年完成,如果比競爭對手歐洲核子中心的未來環形對撞機快,對人才引進和培養大有好處。
不過有專家指出,這裡忽略了美國曾裁掉自己的超導超級對撞機(SSC)計劃,假如這裡面真的有巨大收益,美國為什麼不做?距離計劃流產都二十多年了,美國要真想建造的話,怎麼可能會一直拖著不做。還有歐洲做了,拿到了什麼?退一步說,想法很好,能不能實現卻不好說。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成31年,到底撞出什麼了?
傳播最廣的是「在高能所架設了一臺伺服器,我國第一個WWW網站就此誕生」,但有專家公開指出,全球資訊網和高能物理沒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就像在專利局任職的時候,愛因斯坦研究出了相對論,並不能代表專利法對研究重力有益。
大型對撞機在高能物理屆已經推銷了幾十年,反對意見提了不少,楊振寧說的話,關注這塊兒的幾乎都知道,但好幾年過去了,誰都沒說服誰,360億不是小數目,落成之後還要運行維護,開銷絕對不小,這樣真的值嗎?(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