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嗎?中國粲物理領域因它「撞」出30年領先

2020-11-24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24日報導:今天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創建者之一—李政道先生的94歲生日。作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對撞實驗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曾被國際科學界稱為「中國繼原子彈、氫彈、飛彈、人造衛星之後,所取得的又一偉大成果」。它撞出了粒子的奇妙世界,撞出了粲物理領域三十年領先,撞出了中國高能物理走上世界舞臺。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資料圖(李政道圖書館館藏)

11月24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舉行了一堂特殊的講座。主講人是著名作家葉梅女士,她於2020年6月發表了全景式展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始末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粲然》。活動中,葉梅帶領交大師生透過文字感受祖國大型科技裝置建造背後的歷史故事,領悟一代代科學家們熱血奉獻的情懷和追尋真理的精神。

葉梅女士發言

《詩經》美文暗合科研成果

作為反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誕生歷史的紀實性文學作品,書名中的「粲」與大科技裝置正負電子對撞機之間存在何種隱性的關聯呢?早在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第一臺正負電子對撞機在羅馬小鎮FRASCATI建成並投入運行,隨即美國史丹福大學建成質心系能量為3.1GeV的正負電子對撞機(Stanford Positron Electron Accelerating Ring,簡稱「SPEAR」),該設備促成高能物理領域研究的豐碩成果,如發現了ψ粒子,與後來丁肇中先生發現的J粒子並稱為J/ψ粒子,由此人們認識到世界上除了已知的三種夸克外還存在第四種夸克—粲夸克(charm quark,有時用c表示),該粒子的發現對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起到重要作用,以其為代表的研究工作奠定了高能物理新的研究方向:粲物理。我國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及其二期改造項目上主要進行了2-5GeV能區的正負電子對撞物理研究,重點是τ-粲能區的物理,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取得了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

對撞機正負電子輸運線分叉處(圖源中科院官網)

「今夕何夕?見此粲者」,《詩經》中描繪的是何等美妙的意境。「粲然」的名稱既暗合了中華民族偉大先輩在《詩經》中描繪的美好景象,也一語見地地指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科學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過程中,一代代科學家攜手共進、前赴後繼、勇於奉獻,他們的精神匯就了歷史長河的璀璨星空。

李政道先生(李政道圖書館館藏)

「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這是李政道先生在2001年闡釋正負電子對撞過程的藝術性語言。葉梅女士表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成功建造是世界加速器建造史上的奇蹟,為人類奉上了揭開物質微觀世界之謎的鑰匙,令中國人自豪,讓世界對中國矚目。那些為之奮鬥的科學家更如明亮閃爍的群星,他們照亮了科技的前進之路,照亮了中國和世界。

李政道圖書館副館長郭晶表示,《粲然》一書的魅力不僅在於文字的清麗可讀、人物的可親可敬,更在於所傳遞的精神力量。一代代科學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科技必須自強,我們不僅可以建立正負電子對撞機這樣的大科學裝置,還可以從無到有創造更多奇蹟。對歷史的最好紀念是創造新的歷史,這是青年學子與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應是每位交大人的追求。

大國利劍背後的追夢人

早在1956年代,中國科學家們開始建議建造一臺高能加速器,但幾經周折,經歷了「七下八上」的長期準備,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才得到正式批准。1972年8月18日,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副所長張文裕等18位同志(後人稱為「高能十八棵青松」)致信周恩來總理,提出發展高能物理必須建造高能加速器,建議建立我國自己的粒子物理實驗基地。1972年9月11日,周恩來總理覆信張文裕、朱光亞,對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預製研究作出指示:「這件事不能再延遲了。科學院必須把基礎科學和理論研究抓起來,同時又要把理論研究與科學實驗結合起來。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預製研究,應該成為科學院要抓的主要項目之一。」這封信對於建成正負電子對撞機來說起到歷史性的決定作用。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奠基儀式(李政道圖書館館藏)

當年參與電子對撞機建設以及二期改造的親歷者和熱忱參與的中外科學家們,懷抱一腔熱血,以無畏的奉獻精神,鋪就了我國獨立研發大科技裝置的強國道路,對撞機的成功應用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使「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熠熠生輝。

2004年,方守賢院士在對撞機前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著名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方守賢曾說:「BEPC正式建成,從此,我國有了第一臺大科學裝置」。時至今日,中國已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不僅在對撞機上取得世界一流成果,還在中微子、天體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都是幾代物理學家薪火相傳的結果。

心繫祖國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們突破重圍,積極參與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他們通過反覆調研論證適合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起步的加速器類型,並想方設法搜集關於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同步輻射的資料。張文裕、方守賢等國內科學家密切關注加速器的研究前沿,積極討論建造加速器的方法、前往美國實驗室學習經驗;在「八七工程」出臺時,眾多科學家認為方案中的質子加速器不符合中國物理研究與經濟能力的現狀,遂不遺餘力地向領導人解釋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優點、可開展研究的領域以及同步輻射等應用研究。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嗎?中國粲物理領域因它「撞」出30年領先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24日報導:今天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創建者之一—李政道先生的94歲生日。作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對撞實驗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曾被國際科學界稱為「中國繼原子彈、氫彈、飛彈、人造衛星之後,所取得的又一偉大成果」。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該工程主要包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BES)和同步輻射裝置(BSRF)。1991 年,國家計委正式批准成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BEPCII 是一臺運行在陶粲物理能區國際領先的對撞機和高性能同步輻射裝置,主要開展強子物理和粲物理研究,預期在多夸克態、膠球、混雜態等奇特強子態的尋找和特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保持我國在陶粲能區物理實驗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同時又可作為同步輻射光源提供真空紫外至硬X光,開展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生物和醫學、環境科學、地礦資源以及微細加工技術方面等交叉學科領域的應用研究,達到「一機兩用」。
  •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底撞出啥?中國花360億建大型對撞機值嗎?
    大型對撞機300多年前真正開始有科學,從原子論、分子論、到元素周期表,再到原子核、夸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我是科學家」演講中說,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給了粒子物理,中國需要大型對撞機,建造大型對撞機又一次引發熱議
  •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
    在32年前的今天,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1988年10月16日凌晨5點56分,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這是我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黨中央、國務院決策建設的高科技工程。它包括電子注入器、貯存環、探測器及數據處理中心、同步輻射區等4個主要組成部分,是由數百種、上萬臺件高精尖專用設備組成的複雜的系統工程。
  • 作家葉梅做客上海交大 展現文學與高能物理的精彩「對撞」
    今天(11月24日)恰逢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創建者之一—李政道先生94歲華誕。作家葉梅女士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在李政道圖書館講述創作報告文學作品《粲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帶領交大師生透過文字感受祖國大型科技裝置建造背後的歷史故事。
  • 中科院高能所: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料2030年前建成
    2030年前建成  國際高能物理學界高度關注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又有了新進展。兩卷本的CEPC《概念設計報告》11月14日在北京正式發布。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CEPC指導委員會主席王貽芳院士透露,CEPC預計於「十四五」計劃時期開始建設,並於2030年前竣工。  CEPC計劃是中國科學家於2012年提出的,旨在高能物理領域探索和理解希格斯粒子性質、宇宙早期演化、反物質丟失、尋找暗物質、真空穩定性等一系列未解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尋找新的物理規律。
  • 院士帶你解秘「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運行在τ-粲能區的對撞機,於1988年建成,2009年完成升級改造。它的外型像一隻碩大的羽毛球拍,直線加速器長202米,儲存環周長240米,由直線加速器、儲存環、北京譜儀、北京同步輻射裝置、計算中心等5個部分組成。
  • 十問「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為什麼全球數千位科學家,花費數十億美元,堅持50年在尋找它?它被喻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最後的一塊拼圖」,可是為什麼當它終於被發現,科學家們卻說這是人類探索基本粒子的新開端?中國科學家為什麼想要建造下一代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來「批量生產」它?為什麼這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甚至國家發展的難得機遇?  通過以下十個問答,希望能讓你對「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了解深入一步。
  • 大型對撞機到底是什麼?怎麼撞?用什麼撞?你搞清楚了嗎?
    但是,無論你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撇開建造CEPC所需的巨額資金不談,你知道大型對撞機是什麼嗎?它是怎麼撞的?它撞的是什麼?它又能撞出什麼來?只有搞清楚了這些問題,再去支持或反對,說話才有底氣,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下面就來簡單說說。一、什麼是大型對撞機?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類習慣於相信自己眼睛真實看到的東西。
  •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概念設計報告》發布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概念設計報告》發布 中國建「希格斯粒子工廠」更近一步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高能物理學家提出的備受矚目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計劃取得裡程碑式重要進展——CEPC兩卷
  • 王貽芳:砥礪前行30載,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τ 質量(不是T,音tao)到中微子,再到暗物質探索,在這些你連名字都不一定能叫得出來的高能領域,中國的物理學家們已經取得了各種舉世矚目的成就。而這一切的起點,是我國的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
  • 「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9月5日,北京譜儀物理30周年專題研討會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曾經的力推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和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發來賀信:「北京譜儀在τ物理、粲物理、強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使中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 科學網—「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和超級質子對撞機——中國正迎來引領世界科技...
    而中國只有即將退役的BEPC(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且能量只有3~5GeV。諾貝爾物理學獎方面30%與加速器直接相關,諾貝爾化學獎方面多個獎項也得益於加速器設施。加速器物理與技術本身也得到了飛速發展,並在醫療、工業、科研、安全檢查等方面有了大量的應用。相關的探測器、機械、電子、微波、低溫超導、計算機及網絡等技術也得到巨大發展。例如歐洲核子中心為解決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海量高能物理數據的傳輸問題,發明了www網絡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生活。
  • 王貽芳:巨型對撞機若再不建 30年內就沒好機會了
    但王貽芳說反對的要麼不懂物理,要麼就是對高能物理有偏見。「楊先生從60年代起就對高能物理持悲觀看法,當初他反對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反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改造工程,現在又反對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這是一貫的。」王貽芳提醒道。建設巨型對撞機在王貽芳看來,對中國、對世界甚至對科學本身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在高能物理方面,中國與國際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還屬於二流水平。
  • 第三十二期 正負電子對撞機
    這是1972年9月11日中國總理周恩來對科學家提出加速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預製建議信所作的批示。1973年初,中科院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 15年後,也就是1988年10月16日凌晨5點56分,在這裡,BEPC(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實現正負電子對撞,亮度達到8×1027/㎝2.s——這被譽為「這是中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這一改寫歷史的成就,也改寫了很多人的命運,比如張闖。
  •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原理是什麼?它撞了什麼?
    因為加速器投入大,如果有人在相同能區比你做的好,那麼你的加速器就沒有用了。(這裡要說到我國的北京譜儀,靠著高亮度和束流質量,曾經在正負電子對撞領域迫使歐洲美國的相同能區2-5GeV加速器停機,並一直獨佔此能區到現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4.15更正:有同學提出了質疑,我也會再仔細調查一下。
  • 因為它!中國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新中國第一個中國大科學裝置,不僅產出了一批舉世矚目的科學成果,更培養了一支勇於探索、敢打硬仗的隊伍,傳承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財富,中國的高能加速器由此步入從無到有,不斷加速迭代的進程。
  • 新聞資料:未來大型正負電子直線對撞機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二十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在深入研究、反覆比較的基礎上,由世界各國高能物理學家組成的直線對撞機國際協調委員會在此間舉行的第三十二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期間作出決定,選擇低溫超導結構作為下一代直線對撞機的技術方案。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建造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
    這裡不成功的都是質子加速器,電子對撞機還沒有不成功的先例。原因主要還是質子加速器較為複雜,對超導技術的預估較難,不易在技術、造價與指標上有一個恰當的把握。  高能所建所40年以來,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散裂中子源、ADS注入器等超過億元的大型加速器及探測器工程中,均按工期、指標完成,實際造價與預算相比,連5%都沒有超。我們有成熟的估價、建造、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