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國家的根本在於科技,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越強大,就說明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也越強大。放眼望去,在世界上每個國家卯足了勁的發展科技。再回過頭來看看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沒有趕上,然後中國就淪陷在帝國主義的鐵騎之下,沒有還手的能力,那個時候的中國積貧積弱,什麼都沒有,什麼也不了解。英國憑藉著第一次革命崛起了,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國。
此後的第二次革命,美國崛起了,還有一些歐洲的國家,他們抓住機會發展自己,將自己的科技實力迅速的提升。中國在兩次都沒有抓住機會,這兩次的中國在苦難中掙扎,老百姓們吃不飽飯,哪有什麼閒錢發展科技。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時間和精力發展科技,這個時候中國坐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車,也開始了自己的飛速發展之路。在研製開發中,科學家們難免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理論,雖然他們是一致促進科技的進步,但是在一些有著巨大花費的領域,他們會有自己的不同的看法,就像我國的粒子對撞機。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就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有一個設計在上個世紀就有過計劃利用對撞束來獲取更高質心系能量的目的,但是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沒有良好的實驗條件,他們的科技人員不得不要放棄這麼好的設想。這也導致了這樣的設想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一切技術都基本成熟,這個設想就被翻了出來,他們掌握了相關的技術,這樣的能力使得他們開始研究對撞機。在這樣的粒子領域,這樣的研究本就需要花費不少的錢財,為了降低成本,科學家們選用了正負電子對撞機,這樣的機器對技術要求不高,而且造價低廉,所以成為首選的主要原因。
成功不是一蹴就成的,他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即使是現在對對撞機的研製還在進行中。隨著時間的腳步,對撞機的研製也在進步。在一開始的兩臺對撞機的研製,使得科學家們非常的興奮,他們相信自己能夠研製出更好的對撞機,在這個領域裡有更大的進步。1981年、1983年,對撞機的研製一直在進步,在這年裡在國際上對撞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我國的對撞機研究與開發是比較晚的,在這個方面,有兩位科學家一直有不一樣的看法,甚至是起了"爭端",就是王貽芳院士和楊振寧教授。
王貽芳在粒子的領域研究很深,他長期從事著自己擅長的領域,高能物理實驗。他為我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國高能物理方面的專家,他堅持認為花360億建設對撞機是值得的,任何的技術只有自己的國家掌握了才會有著十足的底氣,國外的對撞機技術日益的成熟,王貽芳院士很是焦慮。但是對撞機的建設耗資巨大,不過大型的對撞機對於以後的科研有著很大的幫助,正是因為這一點,世界上各國對對撞機的研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美國,更是投入了四十億美元建設大型對撞機。
楊振寧教授則是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國內仍然存在一些繼續改進的問題,就比如說是民生問題。而建設對撞機這樣耗費巨大物資的科研在這個時候很不合適。中國的科研經費本來就比國外的少,如果要建設對撞機的話,其他科研的經費勢必就會縮水。而且,楊振寧認為建設正負對撞機本來就是一種設想,他不一定會成功。這樣子做不夠現實。而且高能物理本身並不在於大型對撞機上,所以綜合各種因素,中國並不適合建設大型對撞機,更何況美國都因此失敗了。
結語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兩個人都是物理界的專家,他們雖然有著不一樣的觀點,但是出發點都是好的,為中國向下的國情做出了考慮。我們儘管不是一名科研人員,對這兩位看法應該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上,不應為被這兩人的身份而進行沒有頭腦的攻擊。世界的發展一直都在進步,我們中國作為一份也應該要一直勇往直前,幻想的未來都是不切實際的,唯有實踐出真知,所以說就讓我們努力建設我們美好的祖國,讓他的明天更加的輝煌。
參考資料:
《世界近代史》
《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