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個面子 郭曉明

2021-01-19 風雲之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受過科學訓練的理性愛國者們組建的智庫。科學素養,家國情懷,橫跨文理,縱覽風雲。




建實驗室驗證現有的科學猜想這樣的貢獻太小,不如中國自己的科學家另闢蹊徑對物理學來一個地心說到日心說的革命來的貢獻大。作為國策投資項目,建造大型撞機更重要的是要著眼怎樣用項目提高中國整體科技水平,怎樣配合創新產業的發展,怎樣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來華工作。



最近,網絡媒體公開討論中國是否建造大型對撞機的問題。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


當然,對於耗費巨大的這樣一個項目,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敲,究竟於國家、人民有用無用,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


但筆者還是想回到物理問題本身,畢竟建個項目不管「預期」有多少好處,本職工作總還是要先考慮的。


楊振寧在文章最後提到:「不建超大對撞機,高能物理就完全沒有前途了嗎?不然。我認為至少有兩個方向值得探索:A. 尋找新加速器原理。B.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如弦理論所研究的。」這話講得很含蓄,但還是可以看出,是對現在的方向不大認同的。


楊老沒有充分展開,其實之前已經有反對者提出了高能物理學科發展的困境。那麼高能物理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高能物理源於人類對原子核的認識的需要,是人類對原子核的認知的一個理論。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一些放射性衰變原子核會放射出電子,因此,要了解原子核的結構,必須弄清楚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相互作用。經過物理學家長期努力,經過粒子對撞試驗和理論發展,主流物理學家已經達成共識,就是質子和中子由夸克組成。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中子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組成,而這些夸克的特性又有不同顏色。用兩個夸克解釋兩個核子,而且符合碰撞實驗驗證,可以說是粒子科學一大進步。


然而,構建夸克理論用的對稱性,必須假設有六個夸克,其它夸克組合成許多其它粒子,這些數量眾多的粒子陸陸續續不是被宇宙射線觀測證實,就是被人工粒子碰撞機發現證實。除了夸克組成的強子,還有輕子,輕子的數目幾乎和強子數量差不多,這些亞核粒子相互作用力又需要相應的交換粒子來解釋。


為了認識質子、中子和電子這三種粒子的本質,高能物理的標準理論已經發現了60多個粒子。用60多個粒子來解釋三個粒子,這種解釋效率太低。這60多個粒子很多不是自然界觀測得到的,必須有對撞機粒子對撞才能觀測到,觀測完以後這些粒子又消失了,就是壽命極短。楊振寧顯然對這個理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有對這個理論可被取代的科學態度。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對高能理論完美的質疑,提出宇稱不守恆的論點。他們重新整理了已有的實驗成果,支持了他們的論點,後來吳健雄實驗再次證實了他們的論點,他們因此得到諾貝爾獎。


 

楊振寧教授近照


用60多個粒子來解釋3個粒子的理論效率低下且不說,要命的是這個複雜而美麗的理論對人類技術進步基本沒有任何突破。如今科學家應用的是其它物理知識開發技術進行高能物理實驗,而高能物理的標準理論和大統一理論並沒有增加人類的技術能力。如今為了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為了開發可控核聚變技術,基本用不著夸克理論。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研發,用的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質能守恆公式,和原子核的重量的實驗數據。高能物理理論對核電技術、對可控核聚變、對核潛艇和核武器都基本沒有幫助。人們不禁要問,物理學界是否應該反思這個學科的走向?這是耗資巨大的陽春白雪學科,數學之美令人讚嘆不已,但至今沒看到任何實際應用前景,尤其是對核物理技術沒有實質幫助。


當年託勒密地心說也很有成就,只要加上幾個天球,就可以解釋不規則的行星運動,這是了不起的天體運動理論。用天球疊天球就可以擴展和完善這個地心說理論,只要有足夠多的天球,就可以足夠精確解釋所有不規則的星體運動。這個解的存在性叫做傅立葉展開的完備性,就是圓周運動的疊加可以擬合出所有周期運動乃至非周期運動。自從日心說觀念突破了地心說的思維定式以後,才發展出了克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以三個定律解釋所有行星運動,理論效率比每個行星都用幾個天球去解釋理論效率高多了。


根據克卜勒三大定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以一個萬有引力定律就解釋了所有行星運動,理論效率又有一個飛躍。而且,正是由於牛頓定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火箭和衛星技術。如果我們滿足於託勒密的地心說,滿足於疊加足夠都天球以精密解釋行星運動,我們就沒有今天的衛星技術。高能物理理論很可能陷入了託勒密地心說理論的宿命,它可以自圓其說,但不解決實際問題。


楊振寧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就科學角度而言,應該避免陷入用猜想驗證猜想的怪圈。高能物理就是對撞試驗驗證了理論,但同時又發現新現象,理論又進一步發展解釋新現象,又需要更高能量對撞驗證新理論,如此重複加深人類對亞核粒子的認識。今天的高能物理乃至大統一理論都和託勒密地心說一樣完美和諧,都可以解釋所有各自關注的現象,但就是不接「地氣」,為了認識質子、中子和電子這三個粒子,高能理論過於厚重。


 

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所以,現在高能物理科學需要的不是這種不斷增加天球的託勒密地心說式的發展,不是這種沒有止境的讓高能物理理論和高能物理實驗相互印證卻又與現實世界漸行漸遠的發展。高能物理需要平心靜氣整理已經積累的高能物理實驗數據和天文學觀察,重新整理認識原子核的思路。高能物理應該有一個地心說到日心說的革命,否則就是一個光花錢不出活的象牙塔。


然而,就國家戰略而言,高能物理科學不是問題的全部,工程技術也很重要。對於這點,力推對撞機的高能所所長王貽芳給出了很好的解答。要建一個大型對撞機,顯然對材料和工程設計都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科學研究不是那麼勢利眼,不能急功近利,科學研究應該允許一些不著邊際的好奇心探索。作為戰略投資,國家決策就不一樣,投資講回報。如果這個項目是一個國際科技合作的平臺,合作各國出資應該是出資讓他們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員來華和中國工作,而不是各國各做項目其中一部分。各國各做一部分管理成本太高,而且一個部分卡著就整個項目被拖延,爛尾樓風險太大。從項目資金流管理來說,項目要分期,每一期完成需要產生一些可應用成果,建造可以產生高能輻射的常規實驗室,用於工業檢驗和科學實驗,用於國民經濟其他技術研發。要充分發揮建造工程的科學技術溢出效應,要有有效的機制讓項目建設的技術公共成果最大限度產生它可能的商業應用,激發創新產業。這可以是G20達成的以創新帶動全球經濟目標的一個科技合作切入點。


中國對科學要有更大的貢獻。建實驗室驗證現有的科學猜想這樣的貢獻太小,不如中國自己的科學家另闢蹊徑對物理學來一個地心說到日心說的革命來的貢獻大。中國年輕物理學家應該有自己的雄心壯志,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跟著前人的腳印亦步亦趨。作為國策投資項目,建造大型撞機更重要的不是驗證高能物理的某一個猜想,而是要著眼怎樣用項目提高中國整體科技水平,怎樣配合創新產業的發展,怎樣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來華工作。項目評估要對項目相關各個利益集團和政治勢力的厲害衝突保持清醒認識,要防止這個項目誘導中國物理學界誤入歧途鑽進高能粒子物理的象牙塔出不來,反而阻礙了中國科技發展大計。


【本文2016年9月6日發表於觀察者網(http://www.guancha.cn/GuoXiaoMing/2016_09_06_373534.shtml)。】




作者簡介:郭曉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微博@西西河氏唵啊吽 ,曾任滙豐證券信息安全副官、貴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加拿大勞裡爾大學商學院和物理計算機系兼職教授。代表作《物質循環的世界》。


請關注風雲學會的微信公眾平臺「風雲之聲」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面子
    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當然,對於耗費巨大的這樣一個項目,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敲,究竟於國家、人民有用無用,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73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基礎上組建了高能所!是我國從事進加速器物理與技術與高能物理研究、開發及應用的綜合性科研基地!
  • 楊振寧為什麼說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錯了?太費錢?
    楊振寧為什麼說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錯了? 自始至終,楊振寧都不建議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高能物理這個方向,即便這麼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楊振寧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意見。數百億美元的資金不如用在其他研究領域,尤其是那些可能是未來發展方向的領域。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高能物理已到末路」的言論?
    題目帶有一定的誤導作用,楊振寧的原意並不是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說通過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來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楊振寧本來就是主要研究高能物理的人,他怎麼敢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呢?
  • 楊振寧:大型對撞機已走末路,中科院方亞泉:高能物理盛宴才開始
    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一男生,對已經97歲高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第二,中國目前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對大型對撞機沒有那麼緊迫的需求,不值得花費巨資。第三,還是資金問題。大量投入資金建設大型對撞機,勢必在其他領域的投資就會減少。
  • 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2016年9月4日,知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知識分子》發表文章,稱「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將這一科學界內部的討論擴大到公眾範圍,其中不乏對楊振寧的誤解。實際上,上個世紀70年代,楊振寧第二次回國期間與中國科學界座談交流,就激烈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其背後的歷史原因究竟是什麼?
  • 楊振寧:作為一個懂高能物理的人,奉勸你們別走這條路,此路不通
    對此,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先生表示出反對。他認為高能物理的研究是沒有意義的,在遭到質疑時依然表示"堅定自己的看法。對此,楊振寧先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很清楚物理學領域的發展和現狀,但他卻說:"作為一個懂高能物理的人,我奉勸你們不要走這條路。"楊先生很明確地告訴大家"此路不通",他的自我否定究竟是怎樣的原因?
  • 敬仰吧,早在1972年楊振寧就激烈地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
    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這是粒子物理學(舊稱高能物理)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發現,這一發現使得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更是重構了現代物理學和幾何學。諾貝爾獎頒獎100多年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領域的獲獎數量最多。尤其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粒子物理學可謂是最容易出諾獎級成果的領域。大型加速器是研究粒子物理的利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沒有財力和能力建造這種大型科研設備,只好加入了杜布納社會主義國家聯合原子核研究所。
  • 高能物理學者回應楊振寧有關大型對撞機言論:盛宴正酣
    他激動地站起身,接過話筒,向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提問: 「您現在對我們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想法有沒有改變?」 曾浩剛上研究生一年級,目前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實驗物理中心學習。
  • 楊振寧為什麼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呢?
    建造高能加速器的背景 很多人以為「楊振寧反對建造強子對撞機」是在最近發生的事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反對這件事情其實由來已久,準確地說是在1972年。客觀地說,由於許多媒體的片面報導,使得大多數人對於楊振寧有許多誤解。
  • 楊振寧為什麼要「三番五次」,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
    也許看到這裡你就會說了:既然說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很大,那他為何要「三番五次」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呢?  事實上,楊振寧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一事由來已久了,最早的一次便是在1972年的時候。這一年在北京飯店舉行的「高能物理發展與展望」的座談會上,科學界的大佬們在激烈討論著關於建設高能加速器的計劃。而主持這次會議的人便是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時的老師——張文裕。
  • 楊振寧國科大演講互動: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方向
    在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我考取了一個留美公費,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獲得了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有兩位物理教授對我最有影響,一位是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那個時候他還不到40歲,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天才,當時已經很有名了,可是後來他變得更有名(圖 4)。
  • 楊振寧出席北師大物理文化節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蘇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 5月14日,北京師範大學第十三屆物理文化節開幕式暨名家講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活動現場表示,「當今中國正漸漸走向世界的領袖地位,你們成長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中,這樣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抓住。」    楊振寧院士以九十五歲高齡親臨現場,一入場便收穫了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楊振寧與師生分享了自己一生中的三件幸事。第一件是求學西南聯大時的難忘經歷。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們尋夢「大對撞機」!
    現在,中國就有這麼個驚世大辯論:要不要斥資千億建新一代大型對撞機?(以下簡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實驗物理中心學習的曾浩向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提問:「您現在對我們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想法有沒有改變?」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用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的言論?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楊振寧說的不是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通過的粒子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大眾可能對高能物理有點陌生。但是當我說到原子核內部的中子、質子以及夸克時,想必大家就再熟悉不過了。
  • 高能粒子對撞機有望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楊振寧忍痛放棄
    一場引起全民大討論的高能粒子對撞機項目之爭終於落下帷幕,需耗資2000億的大型粒子對撞機撥款計劃以6:5票被否決,主張反對建設對撞機的楊振寧「贏」了。僅從這6:5的選票比例就能看出,這個項目確實誘惑巨大,建與不建都在一念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
  • 龍科多:為什麼94歲的楊振寧還要參加一場論戰
    據江才健《楊振寧傳》中說:「他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回國訪問,推動科學學術,並且差不多是獨力地反對中國在當時發展沒有優先緊迫性的高能物理。」 有網友整理了該書記載的楊振寧有關言論: 1972年舉行的「高能物理發展與展望」的座談會上,楊振寧力排眾議,不贊成中國花費上億美金的代價建造高能加速器及全力發展高能物理實驗研究的計劃。
  • 1972年,楊振寧為何要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原因其實很簡單
    當然了,只要是真正了解楊振寧的人,都很清楚這些所謂的爭議看法基本上都是無稽之談,純屬謠言而已。實際上,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非常之大!也許看到這裡你就會說了:既然說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很大,那他為何要「三番五次」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呢?
  • 先了解一下高能物理
    9 月,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發布文章,反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實驗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也撰文,列舉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理由。《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一文,不過是當時論戰的回音。且不論該建不該建,大多數普通人都可以借著這次討論補習一下高能物理基礎知識。高能物理研究的是什麼?
  • 高能物理的絕唱
    1954年,楊振寧和他的學生RobertMills解決了非交換規範場論(Non-AbelianGauge Theory)的難題,高能物理理論界隨即注意到用非交換規範場論來解釋弱作用力和強作用力(宇宙中只有四種作用力:電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和重力)的可能,但是具體的細節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