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一個看起來高深莫測的科技詞彙,因為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體學習迅速成為熱詞,圍繞什麼是量子科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量子科技如何影響現有產業等問題的討論也持續火熱。
10月22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量子科技的相關問題專訪了量子信息專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郭院士在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計算、量子信息等眾多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優秀成果,是量子科技的先行者和開拓者。
量子信息專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到,量子力學是人類探究微觀世界的重大成果。那麼,該如何理解量子這個概念?
郭光燦:1900年,普朗克第一次把量子的概念引到物理學來,目的是為了解決「紫外災難」問題。普朗克心中的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單元」,也就是說,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有一個最小的單元。但這個「量子」在普朗克心中是虛構的,不是真實的,所以普朗克研究了十幾年也沒有把這個「心中的怪物」消滅掉。
愛因斯坦說量子本身就是真實的物理實在,是客觀存在的,例如光量子。光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光束裡面最小的單元,也是能量單元,它有動量、有能量,是一個粒子,所以叫光量子或者光子。
此後,量子變成實在的物理課題,德布羅意再把波粒二象性推廣到所有的物質,成為物質波,所以到德布羅意時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觀粒子都叫量子。
量子力學誕生以後量子的概念有很大的發展,量子不僅僅是微觀粒子了,宏觀上,像我們現在做到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它都不是能量的最小單元,但他是量子的。為什麼說它是量子的?因為它的運動規律是按照量子力學運行的,我們現在更準確的說,凡是運動規律符合量子力學的粒子或系統,都叫量子。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有一些號稱「量子水」、「量子眼鏡」,那些根本和量子力學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炒作一個概念,要判斷這個東西是不是量子的,不是要看大小,也不是要看帶不帶量子這個名字,而是要看是不是必須用量子力學來處理它的運動規律,如果不是,那就不是量子的。
新京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總體上看,我國已經具備了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存在不少短板,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以你對該領域的認識,我國在量子領域的國際地位如何?
郭光燦:我們國家在量子領域的整體研究水平處在國際第一梯隊的位置,細分來看,我們在量子密碼領域跟國際一流是不相上下的,但我不能說它領先,因為美國從2015年開始就不再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了,我們不知道他們在什麼程度,自然也不能說領先他,但我們可以說不會輸他,我們是一流水平。而量子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實現世界上最高維度的量子糾纏,可以實現最高粒子數的糾纏,也可以達到世界上最高的糾纏的保真度,所以我們量子信息技術也是居於國際前沿的。
量子計算機我們落後美國大概五年以上的水平,但我們在這個領域也佔有一席之地。近期空客集團發起了一個競賽,請全世界搞量子計算的人使用量子計算機來解決某些問題,一共有36個單位參加,入圍決賽的5家單位中我國就有一家。
量子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基本完成了,量子計算、量子密碼、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在國際上已經完成了,那都是國外完成的,國內沒有貢獻。我國最早於1997年、1998年、2000年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三篇關於量子信息的文章,讓世界聽到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發出的聲音,那是我們第一次在國際上有發言權。而我們最近20年的工作就是此前已經完成的理論怎麼在物理上實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趙澤 校對 李世輝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