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


 

9月26日15時30分,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2歲。

先生千古,扼腕悲痛。

戴元本長期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粒子物理事業。

他執著鑽研科學的鏗鏘之聲至今聽來仍啟人深思:「我把補基礎和對學科前沿的學習交叉起來做。沒有因基礎不好而使得自己對科學前沿知識一知半解,而是做到紮實和深入。」

老師勸說不要鑽研物理卻引發他更大好奇

1928年7月,戴元本在江蘇南京出生,家庭濃厚的書香之氣薰陶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看報,當時他最喜歡的就是古典詩文和歷史。

高二年級時,戴元本偶然從同學那裡借到了一本科普讀物,這是由我國科學界老前輩任鴻雋先生所著。他對其中一頁講到的廣義相對論充滿興趣,便去找到高三的物理老師請他解答一些疑惑。然而,老師卻告訴他,相對論很深奧,大學裡都很難找到教授開這門課,不要花時間去鑽這些問題了。

那時,距離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十餘年,而國內正值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了解和研究者寥寥無幾。但老師的勸說並未打消戴元本的疑問,反而引起他更強烈的好奇心,並有了學物理學的想法。中學畢業後,他不顧親友勸告,放棄畢業能找到待遇更好工作的機電系,毅然踏上了物理的學習和研究之路。

戴元本的求學科研之路並不平坦,與國家建設初期曲折沉浮的歷程亦步同趨。他在回憶文章中曾坦誠,自己的基礎比較薄弱。

於是,他便充分利用極寶貴的一點業餘時間以及寒暑假,全力去深入鑽研物理問題,自學相對論、電動力學,系統地補上了量子力學及統計力學等課程學習的不足。

戴元本的同門師弟、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重遠說,在高能物理學大發展的時期,他學習了當時能找到的俄文版沙可洛夫著的「量子場論」一書,努力地補上從事高能物理理論研究所需的基礎,同時學習了一些俄文的高能物理新成果的重要論文集,他務求紮實和深入的學習態度終於造就了很紮實的功底。

而這,使得戴元本日後的研究工作總能高屋建瓴,獨樹一幟。

「以前他帶著我們做計算時,我感覺到他總在一開始就知道最後想要的結果,把每一步都想得很清楚,我們在中間過程發生錯誤的時候,他也一下就能看出來。做到這樣,就源於他深厚的功底。」他的博士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純告訴《中國科學報》。

嚴謹治學尋真諦

聽聞戴元本去世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從舊金山發來唁電深切悼念:是祖國理論物理學事業的重大損失。

國際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吳詠時亦說,戴元本是中國粒子理論界的一面旗幟,中國理論高能物理的泰鬥。

戴元本執著於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

1964年前後,戴元本在當時高能物理理論研究中熱點問題「雷傑極點」的研究中,獨創性地指出了在高奇異位勢下由於「雷傑極點」的不同分布,可導致散射振幅有與通常理論不同的高能漸近行為,得到了國際科學同行的好評。

1965年,戴元本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北京基本粒子研究組開展「層子模型」的合作研究,在相關計算方法和物理過程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對層子模型中的強子內部波函數和層子間相互作用的性質作了詳細探討。這一研究是中國科學家對粒子物理學國際前沿領域的積極探索,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他率先意識到規範場論研究的重要性,其與他人合作的關於非阿貝爾規範場論中費米子電磁形狀因子高能漸近行為的研究,是這方面最早的開創性工作之一。他撰寫的《相互作用的規範場論》一書,對於推動國內的規範理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他在強子結構、中微子振蕩中CP/T破壞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戴元本精湛的學術造詣令人敬佩,其嚴謹的治學精神、認真執著的科研精神更是為人敬仰。

「物理研究,最重要的是物理思想。但是戴老師特別強調,對於理論物理研究,運用數學工具進行準確計算(解析計算和數值計算)也同樣重要。」理論物理學家黃朝商告訴《中國科學報》,他曾是戴元本的博士生,也是新中國首批18位博士之一。他至今記得,有一次完成計算後與戴先生討論,發現正負號與預期的不一樣,經檢查原來是由於一個負號被漏掉了,「戴先生語重深長地告訴我,完成一項研究工作,有了好的物理思想,還要有準確的計算,正負號馬虎不得。」

戴元本一生不斷攀登科學高峰,晚年的他也仍然堅持在科研一線,學習計算機、親自編寫程序驗證結果的正確性,時常工作至深夜。2008年,已80歲高齡的他在國際權威期刊《歐洲物理雜誌》(EPJC)上發表了一篇解釋一個新發現的共振態質量比預期低的論文。

開放聯合育人才

現代理論物理學研究興起以來,始終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前沿。戴元本對此深有感觸,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注重促進學生儘快進入國際科學前沿陣地。

戴元本抓住一切機會積極推薦學生去國外深造;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最新前沿學術成果,積極參加學術活動,開闊視野。作為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重要創建者之一,戴元本連任三屆學術委員會主任,組織了著名的楊-米爾斯大會,推動「開放辦所」,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去,積極邀請國際頂級科學家到所訪問。其中,李政道和楊振寧幾乎每年都會到訪中科院理論物理所。

「元本兄千古,振寧敬輓。」得知好友戴元本逝世的消息,楊振寧專程送上輓聯以示悼念。

他的學生們至今都記得,戴元本常說,做研究時不要局限於自己的經驗,眼光要放開,要看到各種可能走的路並堅持走到底。

就像嚴謹做學問一樣,戴元本在指導學生時也是一絲不苟。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畢效軍用「緊張又幸運」來描述跟隨戴元本讀博士的三年生活。他說,「幾乎每周戴先生到所裡來,都要和我討論工作進展,雖然我來做具體的計算,但是工作中的各個方面戴先生都認真思考過,從來沒有放手不管的時候,所以我也不能停下來。」

有段時間,戴元本在家裡養病,便讓畢效軍每周到他家裡討論,持續了數月。

在片面追求論文數量風氣盛行的時期,戴元本也始終堅持讓學生要等到取得有說服力的成果時才寫論文,並且對重要結果要親自驗算後才能投稿。他要求學生對每個結論、每個數字都要負責,決不能為得到一個結果去湊實驗。

正是如此認真負責的育人態度,戴元本的學生們有很多現已成為國內外理論物理學界的知名專家。

戴元本在理論物理學界德高望重,在很多同事、好友和後輩的心中,戴元本話不多,寧靜謙和,平易近人,就像是鄰家的一位長者。他淡泊名利,為人處世公平公正,並不會偏私自己的學生。

「戴老師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黃朝商深情地說。

碧海浪高,蒼梧雲好。戴元本一生於極小尺度深層次的微觀粒子世界中辛勤鑽研,其成就卻在不斷延展著人類對未知世界認識的深度與廣度。

如今,先生已逝,但高山仰止,風範長存啟後人。

 

學習工作中的戴元本

戴元本的專著《相互作用的規範場論》一書,對於推動國內的規範理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戴元本先生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追憶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
    戴元本長期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粒子物理事業。他的博士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純告訴《中國科學報》。國際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吳詠時亦說,戴元本是中國粒子理論界的一面旗幟,中國理論高能物理的泰鬥。
  • 追憶戴元本院士: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國際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吳詠時亦說,戴元本是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中國高能物理領域的泰鬥。戴元本長期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粒子物理事業。他執著鑽研的鏗鏘之聲至今聽來仍發人深思:「我把補基礎和對學科前沿的學習交叉起來做。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基於金-半胱氨酸材料,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複雜結構的手性粒子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文章通訊作者李佔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顆粒物汙染多來源於由氣體轉化生成的二次性氣溶膠,因此新粒子生成對於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認為新粒子生成僅受制於氣體前體物化學成分,其增長過程研究主要注重於光化學反應,但這些不能完全解釋實際發生的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的具體特性,也給重汙染事件預報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2020-07-03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  作為中國翻譯協會創始人之一,自1982年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中國翻譯協會的前身)成立起,先生曾先後擔任中國譯協副會長、名譽理事。2004年,他同愛潑斯坦、黃華一起,當選為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自擔任中國譯協的領導工作以來,先生始終熱情積極,為協會的發展、為促進和推動協會的工作作出貢獻。
  • 郭曉勇:季老辭世使中國翻譯界失去了一面旗幟
    季老的辭世是中國翻譯界的重大損失,使中國翻譯界失去了一面旗幟。中國翻譯協會和全國廣大翻譯工作者將永遠懷念他……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我國著名翻譯家、國學大師、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噩耗傳來,全國廣大翻譯工作者無不深感悲痛。中國翻譯協會在第一時間向北京大學和季老的親屬發去唁電,對季老的不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和誠摯慰問。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很大程度上,科學網之於我就像三十多年前在北大圖書館閱覽室的一張High Table佔到了座位。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新聞—科學網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浦東30年,一個奇蹟,一面旗幟,一個轉型
    30年,一面旗幟。開發開放浦東,有著非常特殊的時代背景: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遭受挫折,國內改革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全球產業結構和分工面臨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態勢進一步顯現。在這樣重大挑戰、重大機遇、重大抉擇的歷史關頭,黨中央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向世界表明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與其他基本物理理論一樣,規範場理論也是基於物理規律的不變性(搞物理的人也喜歡用對稱性這個詞),就是物理規律應該在某種變換下保持不變。當楊振寧把這種不變性擴展到基本粒子的量子理論,他驚訝地發現,要使理論保持不變,就必須存在對應的相互作用,這就是所謂規範場。
  • 文小剛憶安德森:他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
    撰文| 文小剛安德森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他的一個成名之作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電子局域化現象,這為他贏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獎。很顯然,安德森對規範場的數學並不精通,可是他對規範場物理本質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我自認為花了兩年時間,學了兩遍量子場論,對規範場應該很熟悉,可還是完全聽不懂安德森對規範場的物理洞察。這使我意識到量子場論中對規範場的介紹並沒有觸及到規範場的本質。尋求對規範場本質的理解,正是我發展拓撲序理論的原動力。
  • 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打響 「中國品牌」—新聞—科學網
    「2019年,我們質子重離子治療患者出院828例,創開業以來的新高,單日治療患者數、單月治療出院患者數等,均創開業以來的新紀錄,並超越國際同類機構同期最好水平。」醫院院長郭小毛自豪地說。隨訪至今,腫瘤病灶完全消除,排尿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避免了二次手術。 「像張先生這樣的患者是很幸運的,他們無需再遠渡重洋到國外先進粒子機構接受質子重離子治療,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國家醫療事業發展帶來的福祉。」醫院黨委書記吳曉峰說。
  • 馬約拉納:從「天使粒子」回溯天才頭腦—新聞—科學網
    視覺中國 7月21日凌晨,《科學》雜誌刊載「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
  • 韓濤當選美國物理學會「粒子物理與場論」分部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海外評審專家韓濤教授當選美國物理學會「粒子物理與場論」分部副主席,於2019年1月1日開始就任,並將於2021年就任主席,為美國物理學會服務
  • 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舉行—新聞—科學網
    11月2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在北京交通大學成功舉行。
  • 中國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新聞—科學網
    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還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在科學史上一直是辯論主題之一。20世紀,人們認識到光可以是粒子和波,但不能同時存在。然而,光的本質一直在挑戰人們的理解和直覺。   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了「延遲選擇」思想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