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

2021-01-18 博科園

新研究為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了道路,在一項結合實驗研究和超級計算機理論計算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確定了硼兩種同位素的核幾何形狀。這一結果將為科學家們精確計算其他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一條道路,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些結構。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德國和波蘭的科學家合作,測定了硼-10和硼-11之間核電荷半徑的差異。

核電荷半徑表示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的邊緣通常比較模糊。由於中子和質子的數量眾多,其性質和相互作用必須從量子力學中推導出來,因此對於比硼大得多的原子,核電荷半徑很難精確計算。核理論建立在量子色動力學(QCD)的基礎上,量子色動力學是一套物理規則,適用於構成原子核內質子和中子的夸克和膠子。但是,由於量子色動力學的複雜性,僅用量子色動力學來解決核動力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人員必須依賴於至少一些簡化的假設。

由於硼相對較輕(只有5個質子和少量中子)研究小組成功地在Mira超級計算機上模擬了這兩種硼同位素。並用雷射光譜法對它們進行了實驗研究。Mira是Argonne Leadership Computing Facility (ALCF)的一部分,ALCF是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參與領導這項研究的阿爾貢核物理學家彼得·穆勒(Peter Mueller)說:這是最複雜的原子核之一,可以通過實驗得到這些精確的測量值,並從理論上推導出來,觀察硼-11 (11B)和硼-10 (10B)的核構型是如何不同。

(博科園-圖示)硼原子的示意圖,圖片:Ellen Weiss/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這涉及到在非常小的長度尺度上進行測定:小於飛兆分之一米。在一個與直覺相反的發現中。研究人員確定硼-11中的11個核子實際上比硼-10中的10個核子佔據更小體積。為了對硼同位素進行實驗研究,達姆施塔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對同位素樣品進行了雷射光譜分析,這些樣品在不同的頻率下發出螢光。阿貢物理學家羅伯特·維林加解釋說:雖然螢光模式的差異主要是由於同位素之間的質量差異造成,但測量中有一個成分反映了原子核的大小。

為了分離這些成分,華沙大學和波茲南亞當·米奇維茨大學合作者進行了最先進的原子理論計算,精確地描述了硼原子原子核周圍五個電子的複雜運動。早期電子散射實驗並不能確定哪個更大,通過使用雷射光譜學技術,可以確定額外的中子是如何更緊密地結合硼-11。實驗和理論對原子核尺寸的良好一致性使研究人員能夠更有把握地確定同位素的其他性質,例如它的衰變率。進行計算和實驗的能力可以同時驗證和加強其發現。

下一階段研究可能會涉及硼-8的研究,它不穩定,在衰變前只有大約一秒鐘的半衰期。因為原子核中中子較少,所以它的束縛比它穩定鄰居要小得多,而且據信它的電荷半徑更大。這是一個預測,但只有實驗才能告訴我們,它實際上在多大程度上模擬了這個鬆散結合的系統,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博科園|研究/來自:阿貢國家實驗室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DOI: 10.1103/PhysRevLett.122.182501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這種奇特的巖石能幫助我們發現火星生命?

好美好壯觀啊!世代恆星的畫像

可穿戴設備將運動轉化,電壓可達3.5千伏!這設備你敢穿嗎?

相關焦點

  • 原子核結構是怎樣的
    如有錯誤還請各位專業大大指出來,閒話不多說了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原子核結構。原子核的半徑為10-~10- cm.約為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設想成一個直徑為10 m的球體,那麼原子核也只有芝麻那麼大,所以說原子內部的絕大部分是空的。
  • 原子核集團結構與集團衰變現象研究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許甫榮教授的博士生亓衝與導師許甫榮教授、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從微觀R矩陣出發,研究了原子核集團結構與集團衰變現象,得到了一個可以描述
  • 成功對「鏡像原子核」以進行精密理論測試!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雷尼爾·克魯茲-託雷斯解釋說:我們想研究原子核的結構,這基本上就是質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的行為,要做到這一點但要對核理論進行高精度的測試,但本研究僅限於有精確計算的輕核,測量這些輕核是了解一般核結構的基準。在這項測量中,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宇宙中最簡單、最輕的兩個原子核上:氦和氫。
  • 核物理學家第一次模擬原子核就躍入量子計算
    這一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展示了量子系統計算核物理問題的能力,並作為未來計算的基準。量子計算是由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根據物質的量子原理進行計算的。與普通的計算機比特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的量子位單位存儲在兩種狀態系統中的信息,比如電子或光子,它們被認為是同時存在於所有可能的量子態(一種被稱為疊加態的現象)。
  • 生命元素背後的原始核心——霍伊爾狀態原子核
    起初,每個原子核在一個膨脹的,壓扁的狀態下出現,幾乎沒有生存的機會。對於立即失敗的每2,500個,只有一個形狀轉變為能夠支持生命的穩定形式。儘管核物理學家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但即使使用現代計算機,對狀態的精確計算仍然遙不可及。現在,由諾貝爾獎獲得者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開發的一種稱為手性有效場理論的方法使得李和他的同事們能夠更接近霍伊爾州的結構。
  • 【物理】高考物理知識點:原子結構與原子核
    2、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行星式模型)盧瑟福由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裡,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運動。由α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數據還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數量級是10-15m。
  • 原子模型的「核磁矩」再一次被精確:比之前的最佳值小4倍!
    使用新的方法,研究人員能夠計算出比以前最佳值小四倍的不確定度矩。所以需要核磁矩的精確值才能測試原子模型的有效性,這反過來對測試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非常重要。通過將原子中的精密實驗與高精度原子理論相結合,研究獲得了尋找新物理的有力途徑。精確度的提高是因為非常精確地計算了鍅原子的超精細結構(由其核磁矩導致原子能級的微小差異)以及更準確的核效應模型。
  • 原子模型的「核磁矩」再一次被精確:比之前的最佳值小4倍
    使用新的方法,研究人員能夠計算出比以前最佳值小四倍的不確定度矩。所以需要核磁矩的精確值才能測試原子模型的有效性,這反過來對測試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非常重要。通過將原子中的精密實驗與高精度原子理論相結合,研究獲得了尋找新物理的有力途徑。精確度的提高是因為非常精確地計算了鍅原子的超精細結構(由其核磁矩導致原子能級的微小差異)以及更準確的核效應模型。
  • 紅巨星快速生產碳元素的奧秘,碳-12原子核的構成形式和衰變
    碳原子核被觀察到以三角形狀態旋轉物理學家發現了新的重要證據,表明地球生命的基礎構成之一——碳12原子核具有類似於等邊三角形的結構。這一證據由英國、墨西哥和美國的物理學家通過測量一個快速旋轉的原子核旋轉狀態時取得。
  • 預測原子核的極限:科學家模擬核素圖區域
    在以原子核內中子數為橫坐標,以質子數為縱坐標的核素圖上,在豐質子一側和豐中子一側,各有一條邊界線,超過邊界線的原子核將只能以質子/中子發射為其衰變方式,稱為原子核滴線,豐質子一側的滴線稱為質子滴線,豐中子一側的滴線稱為中子滴線。新穎的計算方法使得研究從氦到鐵元素之間的近700種同位素成為可能,從而表明了哪些原子核可以存在而哪些原子核不存在。
  • 俄羅斯與比利時物理學家合作觀測超重原子核結構
    超重元素在自然狀態中並不存在,人工合成的數量也極少,而且超重元素原子核極易崩解,存在時間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秒,因此人類對其結構了解極其有限。    目前人類還沒有掌握超重元素原子核的結構以及質子和中子的排列規律,對「穩定島」的認識仍處於黑暗中的摸索階段,通過了解新元素來研究它們的物理化學屬性。         比利時科學家與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同行們找到一種方法,用超強功率雷射器和類似噴氣發動機的特殊裝置在合成出超重元素瞬間透視原子核。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或顛覆傳統理論
    因為它提供的結果將有望對粒子標準模型進行限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4日消息,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近日《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文章,其中論述了一種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發現,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  原子核是由強核力聚合在一起的,這種力必須克服質子間的靜電斥力而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
  • 人們是否對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理解又產生了誤解?
    比如說,我認為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解釋就產生了很多錯誤,帶來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我認為事物的存在必然具備帶來這種穩定性存在的內部結構。我認為事物的穩定性在現象層面上本質上就是中性的。我認為事物的穩定結構是分層級的,組成事物最小穩定結構單元的行為決定著事物的穩定與否。
  • 格佩特—梅耶:解釋原子核結構數學模型
    格佩特—梅耶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196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統治下的普魯士王國西裡西亞省的卡託維茲(現屬于波蘭)。 1910年,由於其父弗裡德裡希被任命為哥廷根大學的兒科教授而舉家遷往哥廷根居住,格佩特—梅耶是她父親的家族中的第七代教授。
  • 中子星如超巨大原子核,科學家精確測出典型中子星半徑為11公裡
    話雖如此,科學家對一顆典型中子星的精確半徑仍有所保留,只能估計介於10~14公裡,然而若能對中子星的半徑進行嚴格約束,將更有助於科學家理解物質在極高密度下的各種行為表現。現在,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Collin Capano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LIGO與Virgo於2017年發現的「GW170817」事件(雙中子星併合),針對1.4倍太陽質量的標準中子星進行估算,得出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中子星半徑為11公裡,誤差-0.6~0.9公裡,換成直徑則為20.8~23.8公裡。
  • 發生在中子星的爆炸,如何讓原子核產生?原子核內部發生了什麼?
    這一突破揭示了存在於原子核中的對稱性,並不像科學家認為的那樣基本。這一發現揭示了原子核內的作用力,為更好地理解宇宙打開了大門,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在實驗室裡,科學家們創造了奇異的原子核來測量它們的性質,以便了解它們作為物質、宇宙和生命本身基石所扮演的角色。原子是物質的一些最小單位,每個原子都包括圍繞其核心深處微小原子核運行的電子,原子核幾乎包含了其所有的質量和能量。
  • 「幽靈粒子」中微子,是如何與原子核互動的?
    原子核,即由質子和中子(統稱「核子」)被強力捆綁而成的複雜系統。這一認識對於解開一個更大的謎題至關重要:為什麼中微子在太空或物質中「旅行」時會神奇地產生三種不同類型(也稱作「味」)形變。為解開中微子的重重謎團,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分別利用MiniBooNE和NOvA兩類粒子探測器進行了兩組實驗。
  • 輕原子核中的宇稱不守恆
    然而不久之後,在1957年,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就從放射性元素鈷60的原子核衰變中,證實了李和楊的猜測一直以來,計算和測量質子和中子間的弱力都是一件極其艱巨的任務。然而最近,一個名為n3He合作組的物理學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一項研究,描述了他們通過對質子和中子之間的弱力進行測量,精確地獲得了核反應中的宇稱破壞率的定量結果。
  • 這很物理,既然不確定,為什麼還說量子力學是精確的?
    量子力學是對物質行為包括行為細節描述的一種物理學理論,尤其是對發生在原子尺度上的事件的精確描述。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不確定的,怎麼量子力學卻是精確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了解物理學家們是如何對微觀粒子進行測量的實際問題。
  • 解密「幽靈粒子」中微子如何與原子核互動
    原子核,即由質子和中子(統稱「核子」)被強力捆綁而成的複雜系統。這一認識對於解開一個更大的謎題至關重要:為什麼中微子在太空或物質中「旅行」時會神奇地產生三種不同類型(也稱作「味」)形變。為解開中微子的重重謎團,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分別利用MiniBooNE和NOvA兩類粒子探測器進行了兩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