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佩特—梅耶:解釋原子核結構數學模型

2020-12-07 科技世界網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1906年6月8日-1972年2月20日),女性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生於德國西裡西亞卡託維茲,逝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格佩特—梅耶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196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統治下的普魯士王國西裡西亞省的卡託維茲(現屬于波蘭)。

1910年,由於其父弗裡德裡希被任命為哥廷根大學的兒科教授而舉家遷往哥廷根居住,格佩特—梅耶是她父親的家族中的第七代教授。在小時候,她的生長環境裡就充滿了大學裡的學生、教授、學者,其中甚至包括了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恩裡科·費米、維爾納·海森堡、保羅·狄拉克和沃爾夫岡·包立。

1924年,她通過了畢業考得以進入大學就讀,在秋天成為了哥廷根大學的一份子。 在那兒她向馬克斯·玻恩、詹姆斯·法蘭克和阿道夫·奧託·賴因霍爾德·溫道斯等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學習。

1930年她完成了博士學位,並在同年嫁給了詹姆斯·法蘭克的助手約瑟夫·愛德華·梅耶博士。之後這對夫婦移居梅耶的祖國美國。

未來的幾年裡,格佩特—梅耶在她丈夫任職的學校擔任非正式或志願的職務,1931年到1939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40年到194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之後則是在芝加哥大學。這段期間,格佩特—梅耶之所以無法取得職位部分是因為性別歧視以及嚴格避免裙帶關係的規定。儘管如此,她還是找到了其他機會,包括薩拉勞倫斯學院的教職、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計劃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職位。

在她丈夫任職芝加哥大學的期間,格佩特—梅耶成為了物理系的志願副教授。 此外,鄰近的阿貢國家實驗室於1946年7月1日成立,格佩特—梅耶取得了理論物理組的兼職工作。 這段時間,她發展了解釋原子核殼層結構的數學模型。 由於這個研究成果,她與約翰內斯·漢斯·丹尼爾·延森、尤金·維格納共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格佩特—梅耶的模型解釋了「為何特定數量的核子使原子核特別穩定」這個困惑物理學家許久的問題。 這些數量被稱作幻數。 背離當時已知的知識,她假設原子核就像一系列的封閉殼層,而質子與中子傾向兩個合成一對。 這就像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時同時繞著自轉軸自轉。 格佩特—梅耶優雅地描述了這個概念:

」想像一屋子的人跳舞。 假使他們繞著圈轉,一圈圍著一圈。 然後想像每一圈裡一對對的舞者,一個順時針繞轉、一個逆時針轉。 繞著圈轉時舞者也在旋轉,每一對都同時旋轉與繞圈。 但只有部分舞者逆時針繞、逆時針轉。其餘舞者順時針轉、順時針繞。 兩者數量一樣多。「

在1940年代與1950年代早期,格佩特—梅耶為愛德華·泰勒研究光學問題,其研究結果被應用到設計第一顆氫彈。1960年,格佩特—梅耶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擔任教授。雖然到任不久後就中風,其後仍繼續教學與研究數年。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31年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原子的雙光子吸收之可能性。 這個現象一直到1960年代雷射發明後才受到證實。 為紀念她在這個領域的貢獻,雙光子的吸收截面單位被命名作 GM(Goeppert—Mayer)。(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物理】高考物理知識點:原子結構與原子核
    >1、J·J湯姆生模型(棗糕模型):1897年發現電子,認識到原子有複雜結構。2、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行星式模型)盧瑟福由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裡,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運動。由α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數據還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數量級是10-15m。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盧瑟福——行星軌道式原子核殼模型(盧瑟福在其學生蓋革、馬斯頓的α粒子散射實驗之後提出),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原子核區域,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高速運動,電子將逐漸的接近原子核直至相遇,顯然原子體系不穩定。
  • 科學家改進了刻畫原子裂變過程的數學模型
    東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擴展了現有的數學模型,以便更準確地預測裂變反應的產物。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鈽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彈或核能發電廠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或顛覆傳統理論
    然而要想使用第一性原理來計算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因此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模型來描述原子核結構,他們的依據一般是長期以來的經驗,以及一些簡單化的假設。這樣做的結果是,大部分的原子核都會被描述成是圓形的,或是橄欖球形的,但是根據這些模型,有些原子核的一端也可能擁有一個永久性的突起,也就是說,它們是梨形的!事實上甚至還可能有些原子核是香蕉形狀或金字塔形狀的。
  • 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
    新研究為精確計算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了道路,在一項結合實驗研究和超級計算機理論計算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確定了硼兩種同位素的核幾何形狀。這一結果將為科學家們精確計算其他原子核的結構開闢一條道路,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些結構。
  • ...諾貝爾物理學獎|安德裡亞·蓋茲|萊因哈德·根澤爾|田思奇|數學...
    該獎項的一半將授予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因其證明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裡亞·蓋茲,成果是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三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的獎金。利用巧妙的數學方法,彭羅斯成功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從四種力中,似乎沒有管理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力。有人說是引力,有人說是電磁力,都很難完美的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原子的模型經歷了四個階段,即道爾頓模型、湯姆遜模型、盧瑟福模型、玻爾模型核泡利不相容原理。最早道爾頓提出了原子是物質最小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模型;後來湯姆遜發現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布丁模型,這個理論認為原子核就像一個西瓜,電子就像鑲嵌分布在西瓜肉裡面的瓜子;再後來盧瑟福提出了行星模型,認為原子由一個中心佔主要質量的原子核,外面電子圍繞著旋轉的系統組成,電子獲得能量就躍遷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使原子核核心成為雙重作用的能量焦點的中子
    開爾文在 1902 年提出了實心帶電球原子模型,就是把原子看成是均勻帶正電的球體,裡面埋藏著帶負電的電子,正常狀態下處於靜電平衡。這個模型後由 J.J. 湯姆孫加以發展,後來通稱湯姆孫原子模型。湯姆孫(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繼續進行更有系統的研究,嘗試著描繪原子結構。
  • SEM 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常用的分析軟體有LISREL、Amos、EQS、MPlus、SEMOPY(Python package,推薦)。結構方程模型可分為測量模型(measurement part)、結構模型(structural part)。
  • 為什麼到了原子核內部夸克會減速?困擾了物理界35年的謎團終於有了...
    根據實驗用到的原子核的研究結果,核子的體積大小(可以反映核子的速度大小)會改變10%到20%。例如,在金元素的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比它們自由漂浮時體積要小20%。Hen說,理論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模型來解釋這種現象。
  • 原子核結構是怎樣的
    如有錯誤還請各位專業大大指出來,閒話不多說了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原子核結構。原子核的半徑為10-~10- cm.約為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設想成一個直徑為10 m的球體,那麼原子核也只有芝麻那麼大,所以說原子內部的絕大部分是空的。
  • 人們是否對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理解又產生了誤解?
    比如說,我認為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解釋就產生了很多錯誤,帶來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我認為事物的存在必然具備帶來這種穩定性存在的內部結構。我認為事物的穩定性在現象層面上本質上就是中性的。我認為事物的穩定結構是分層級的,組成事物最小穩定結構單元的行為決定著事物的穩定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