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理解錯了,電子的自旋並不是自轉,電子也沒有繞原子核轉動

2020-12-04 刁博

盧瑟福通過他的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內部存在一個很小的帶正電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幾乎全部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被盧瑟福安排在原子核外圍繞著原子核轉動,就像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動那樣。這就是盧瑟福給出的原子的行星模型。記得我在初中時學的原子模型就是這樣的,這個行星模型在二十多年前還被視為科技的標誌。

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電子繞核運動會輻射能量,隨著能量的釋放電子最終會墜入原子核,這樣我們周圍的原子都會塌陷到幾乎不留體積。可現實中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玻爾後來將量子化概念引入到氫原子模型時,仍然保留了電子繞核運動的形式,但是強加了繞核轉動不會輻射能量。在玻爾的氫原子模型裡仍然存在著軌道這樣的概念。

玻爾的原子模型只能解釋最簡單的氫原子光譜及氦離子光譜,對兩個電子的氦原子光譜就無能為力了,也不能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為了解釋光譜的精細結構,烏倫貝克及古茲密特給出了電子的自旋概念。當時提出自旋時就是假設電子像地球自轉那樣也在繞著一個軸轉動。

自旋假設的論文還沒來得及投出去,就發現了重大問題,通過計算可以發現,如果電子真的繞著軸自轉,其邊緣上的線速度將大大超過光速。

儘管有問題,烏倫貝克和古茲密特的老師艾倫費斯特還是將論文投了出去。後來人們認識到,自旋概念的提出是物理學上的重大事情。

現在人們認識到,自旋的「旋」並不是旋轉的意思,它是電子的內稟屬性。電子並非是像地球自轉那樣繞著一個軸轉動。軌道這個概念在現在的原子模型中也不復存在,因此也不存在像地球繞太陽轉動那樣的電子繞原子核轉動。

電子在原子內部沒有軌道概念,也不是繞什麼轉動。根據量子力學,只能說電子在某個位置出現的概率是多少,電子云就是用統計的方法對電子可能出現位置的形象反應,電子云密的地方表明電子出現的概率高,電子云稀疏的地方表明電子出現的概率低。

儘管電子並不繞著原子核轉動,自旋也並非是在自轉,軌道、自轉卻能夠在解決一些問題中發揮作用。這些概念也因此保留了下來。

相關焦點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電子的自旋
    在此原子模型中,核外電子波是環繞原子核波動著的駐波,其形狀不是一個球體,而是象橄欖球形或象紡錘形,它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繩子上形成的駐波的形狀它在環繞一周時,其自身也自轉了一周,如圖(13),這就形成了電子的自旋。
  • 量子力學科普:電子自旋,一種在宏觀世界無法理解的特殊運動
    下面來講一講自旋,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代表這物體沿軸做自我旋轉,例如:地球沿著地軸做自轉,這裡以電子為例,如果將宏觀物質的自轉概念直接套用到帶電子身上,那麼電子自旋也就是電子沿著電子中心軸進行自轉,可問題來了
  • 電子的自旋使得表面速度大大超過光速,為何沒有違背相對論?
    這種模型認為原子幾乎所有的質量都集中在很小的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上,帶負電的電子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繞著原子核轉動。這個模型很有影響力,在這個模型中電子也好原子核也罷,都被不自覺地當作一個個粒子(或者小球)去處理。1921年,斯特恩和格拉赫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
  • 尚仁成:微觀粒子的自旋及其應用
    在高速轉動的世界中生活「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你對你的朋友說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一個高速轉動的世界中,有的朋友會認為你神經系統出了毛病,其實是你的朋友自己有問題。首先說,我們都住在地球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跟著地球以每小時1674公裡的速度(赤道附近)繞地球自轉軸轉動著。這比最快的汽車速度還要快十倍以上。
  • 粒子的「自旋」究竟該怎麼理解?
    我們說到粒子的時候經常聽到「自旋」這個詞,但緊接著你可能又聽到,自旋為1甚至1/2自旋,類似這種奇怪的說法,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奇怪,主要是因為我們把「自旋」直接等同於「自轉」來理解了,主要是因為我們把「自旋」直接等同於「自轉來理解了,你想想是不是,肯定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把這兩個詞等同問題不大
  • 電子的自旋,你知道多少?
    玻爾模型在解釋多個電子的原子就很吃力。阿諾德·索末菲(1868—1951),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他的學生中獲得諾貝爾將的數量連盧瑟福也望其項背。但他本人沒有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獎,只有多達81次(一說84次)的提名,不是說好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就可以取的正經麼......童話都是騙人的,神話也是!
  • 量子力學當中的自旋,可以看做與地球的自轉相類似嗎?
    名字雖然叫自旋,但不全是旋轉的意思,學過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學的朋友們都會知道,自旋其實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和粒子的質量,所帶電荷一樣都是內稟的屬性,可以稱為內稟角動量,和運動狀態完全沒有關係。首先是在1925年,由烏倫貝克與古茲密特提出了電子的自旋假設,這兩個年輕的研究生,認為電子不是點電荷,它除了軌道角動量外,還有自旋。
  • 自旋電子學
    巨磁阻效應(GMR)的發現及應用讓電子工程師們認識了自旋,使他們恍然大悟:原來自旋是如此的有用啊!事實上,儘管電子學的發展和應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電路和電子器件中所利用和研究的基本上只是電流,也就是電荷的流動,與自旋完全無關。幾十年來,電子學固然功勞巨大,但人類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手機的體積小了還想再小,計算速度快了還要更快。
  • 核外電子的形狀,半徑,自旋是什麼?為什麼說電子有半徑無體積?
    人類對原子結構和電子的認識經歷了稚嫩到成熟的過程。期間發明的許多思維方式和概念都是顛覆常識的。今天講的這些全都屬於量子力學的範疇,首先需要讀者把自己的常識思想放到一邊,如果你帶著宏觀世界的定型思維來理解電子的運動,那註定是失敗的。
  • 電子的自旋: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空間裡
    電子的自旋對於電子,我們已經有些了解,知道它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與帶電體發生Coulomb相互作用。除了帶電,電子的另外一個內在屬性就是自旋。自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本書的基礎。作為一個純量子力學概念,自旋和生活中的直觀經驗並不符合。為了理解自旋,我們把它與一些熟悉的事物作類比。
  • 電子自旋磁矩或許能夠給出答案
    ,那麼,電子進入磁場中後為什麼只表現出洛倫茲運動,而沒有表現出外界磁場對電子自旋磁矩的作用?即運動電子的自旋磁矩在外磁場中為什麼沒有現出來?,這種軌道磁矩效應與電子繞原子核所表現的軌道磁矩效應相雷同。,只考慮外磁場對電子自旋磁矩軸方向的影響變化,而沒有考慮當電子自旋軸方向發生變化時,因電子有自旋性,其平動方向也會產生相應變化的情況,這種變化在宏觀磁陀螺運動實驗中就會顯示出來。
  • 【「自旋」趣事 】電子自旋的由來
    大意是說,原子中不能同時容納兩個運動狀態相同的電子,泡利認為電子有四個自由度,除去電子層、電子亞層、電子云伸展方向三個自由度外,還有第四個自由度,可這第四個自由度究竟是什麼他自己也一直搞不清楚。泡利曾設想過電子是不是有自旋這個問題,可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為理論上講,自旋電子的邊緣線速度超過了光速,這根本就違背相對論,屬於大逆不道。
  • 粒子的自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與地球的自轉有何不同?
    雖然有時會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例如地球自轉)相類比,但實際的本質是迥異的。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是物體對於其質心的旋轉,比如地球自轉是順著通過地心的極軸所作的轉動。角動量的另一種形式是軌道角動量,軌道角動量算符是軌道轉動的經典角動量的量子力學對應物,當角度變化時,波函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結構出現。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只有兩個方法可以把原子核拆開,一個高溫,一個高壓。這個高溫可不是一般的高,至少幾百上千萬度吧;高壓也不是一般的高,太陽中心壓力達到3000億個海平面大氣壓,才能夠維持太陽中心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失去能量就降到低能軌道;後來發現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電子會不斷的喪失能量,電子不可能一直得到能量補充,終將跌落到原子核,這個世界將不復存在。
  • 我國研發基於尾場空泡加速的自旋過濾器 大幅提升電子束極化率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尾場空泡加速的自旋過濾器。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X型過濾器,置於加速完成的電子束之後,過濾掉進動顯著的電子,留下相空間中高極化率部分。該設計方案可以使得電子束極化率由最初的35%左右提升至80%以上。有望實現全光碟機動的緊湊高能極化電子源。自旋是由粒子內稟角動量引起的內稟運動。
  • 電子為什麼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特定的穩定軌道上運動,當電子在這些可能的軌道上運動時既不發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才發射或吸收能量,而且發射或吸收的能量是特定的,發射的頻率和能量之間關係由 E=hv給出,h為普朗克常數。玻爾認為電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軌道上繞原子核作圓周運動,離核愈遠能量愈高,電子可能的軌道由電子的角動量必須是 h/2π的整數倍決定。
  • 《科學》:原子核自旋或成新式存儲器
    研究人員表示,原子核自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小的計算機存儲器,這類新式存儲器可廣泛用於量子計算機。 該研究由美國猶他大學的克利斯朵夫·勃姆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丹納·麥卡密領導。勃姆在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表示:「這是一種全新的存儲和閱讀信息的方式,以前還沒有科學家採用電子方式閱讀原子核自旋存儲的數據。」
  • 日發現電子自旋是高溫超導發生關鍵
    日本科學家發現,在高溫超導物質銅氧化物中,以電子自旋為媒介的力量決定物質是否容易產生超導現象。這為尋找更高溫度下的超導體提供了線索。        在超導體中,原本應該相互排斥的兩個電子會組成電子對。這些電子對可以平穩地通過由失去部分電子的原子所組成的通道,而不引起原子振動,即出現超導現象。在高溫超導物質中,促使電子組成電子對的力量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兩種觀點:傳統觀點認為,這與原子振動有關;而新觀點認為,電子自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為什麼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電子核外運動是電子云形式而不是軌道?
    「地道」了;玻爾當時沒有條件納入電子自旋磁矩及原子核磁矩概念,如果他能夠吸納這些東西,我想,玻爾的電子繞核運動的」確定論「應會更有生命力;事實後來證明,」四個量子數「的出現不但挽救了玻爾理論,而且將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推向了更深的層次。
  • 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真空嗎?真空未必真空,它充滿了反物質
    在一百多年前,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的質量越大,其外圍就會籠絡越多的電子。可是當時的科學家卻認為,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就像是行星繞恆星那樣規矩。這種觀點認為,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有很大的真空。有人計算過,如果原子核直徑是1米,那麼電子大約就在原子核100公裡開外的位置上運動。形象地比喻,原子核如果是一個在北京的成年人,那麼遠在天津就有一群小屁孩圍繞著他在運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