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現:即便只少了一個質子,也將對原子核狀態產生重大影響!

2020-11-23 騰訊網

來自理研西田加速器科學中心(RIKEN Nishina Center For Accelerator-Based Science)及其合作者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從氟核中敲除單個質子,將其轉化為富含中子的氧同位素,可能會對原子核的狀態產生重大影響。這項研究可以幫助解釋一種被稱為氧中子滴線反常的現象。中子滴線是一個點,在這個點上,向一個原子核添加一個中子,就會導致它立即滴下一個中子,這就對一個原子核的中子豐度設定了一個限制。

這對於理解富含中子的環境(如超新星和中子星)非常重要,因為滴線上的原子核通常會經歷β衰變,在這種情況下,質子會轉化為中子,從而推動它在元素周期表上向上移動。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有8個質子的氧滴線是16個中子,而只有一個額外質子的氟的滴線是22個中子,這個數字要大得多。為了試圖理解其中的原因,研究小組使用由理研和東京大學運營的RI束流工廠,創造了一個奇異的原子核,氟25,它有9個質子和16個中子。

16個中子和8個質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殼層,使它成為一個特別穩定的「雙重魔力」核,而額外的一個質子(被稱為「價質子」)存在於該核之外。然後,光束與一個目標相撞,擊穿質子,留下氧24,並使用Sharaq光譜儀分析產生的原子核。研究人員分析了所謂的「光譜因子」,它用來衡量原子核中核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單個粒子的影響。傳統觀點認為,擊掉質子會使核心(氧24)處於最低的能量狀態,稱為基態。

然而,實驗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氟同位素核心的氧24大多以與氧24本身截然不同的激發態存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的這項研究主要作者唐子良表示:這是一個相當令人興奮的結果,它告訴我們,向核中添加一個單價質子(在這種情況下是雙重魔力)可以對原子核的狀態產生重大影響。計算顯示,包括張量力效應在內的已知相互作用不足以解釋這一結果,計劃進行進一步的實驗,以確定導致氟中滴線延長的機制。

博科園|研究/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

研究發表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重磅發現:即便只少了一個質子,也將對原子核狀態產生重大影響
    來自理研西田加速器科學中心(RIKEN Nishina Center For Accelerator-Based Science)及其合作者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從氟核中敲除單個質子,將其轉化為富含中子的氧同位素,可能會對原子核的狀態產生重大影響。這項研究可以幫助解釋一種被稱為氧中子滴線反常的現象。
  • 生命元素背後的原始核心——霍伊爾狀態原子核
    這種原始的、不穩定的核狀態被稱為霍伊爾狀態(Hoyle state),是在50多年前被發現的,但它是在現代超級計算機的興起和新數學技術的發展之後才被發現的,目的是弄清物理定律是如何產生這種狀態的。在這個內部收縮期間,每個包含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氦原子核(也稱為α粒子)被強力推進到一起,使它們融合,形成一個稱為鈹-8的四質子,四中子原子核。在鈹衰變成兩個α粒子之前的萬億分之一秒中,第三個α粒子有時會撞擊到鈹中,與它融合形成一個激發的,加上大小的碳-12核:Hoyle態。除了碳通常的六個質子和六個中子之外,這個狀態還包含額外的能量束。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1931年,法國物理學家居裡夫婦用當時最強大的放射性釙Po源所產生的α射線重複了博特-貝克爾的實驗,研究了用α粒子轟擊鈹時發生的"鈹輻射",除了得到與博特-貝克爾相同的結果外,他們還驚奇地發現,這種輻射能將含氫物質中的質子擊出。人們從未發現γ射線具有這種性質,但居裡夫婦想不出這種輻射還能是什麼別的東西。他們僅僅報導說,發現α射線能夠產生一種新的作用。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中子星與它的名字一樣,幾乎完全由中性的亞原子粒子組成,這些粒子被壓縮成一個密度小得難以置信的天體包裹體。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
  • 數量小作用大,MIT 的新研究發現質子對中子星行為有重大影響
    他們發現,隨著原子核內中子相對數量的增加,質子形成能量對的概率也會增高。然而中子配對的機率卻幾乎不變。這一趨勢表明,擁有高密度的中子的物體,其中少量的質子攜帶有與其數量不成比例的大量能量。論文合作者、MIT 物理學助理教授 Or Hen 說:「我們認為,對於中子富集的原子核,平均而言,中子的移動速度要快於中子。所以某種程度上,質子起主導作用。
  • 質子帶正電,為啥質子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而不會互相排斥
    四種基本力中的引力和電磁力如果宇宙中只有這些基本粒子的存在,它們之間完全沒有互動,誰也不理誰,那麼宇宙只會是一片粒子的海洋。因此宇宙中的所有粒子必須能夠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我們目前所看到的一切。據我們所知,宇宙中有四種基本力參與者所有粒子的互動方式。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原子是在大爆炸137億年後形成的。當這個炎熱而密集的新生宇宙開始冷卻時,這就為夸克和電子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夸克結合在一起會形成質子和中子,而這些粒子處於原子核中。根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說法,這一切發生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鐘內。
  • 發生在中子星的爆炸,如何讓原子核產生?原子核內部發生了什麼?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由麻薩諸塞州洛厄爾大學核物理學家領導的一項發現,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對原子的理解,並有助於解釋外層空間的極端現象。這一突破揭示了存在於原子核中的對稱性,並不像科學家認為的那樣基本。這一發現揭示了原子核內的作用力,為更好地理解宇宙打開了大門,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或顛覆傳統理論
    科學家們相信這一研究結果意義重大,最終它將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產生影響,而不會僅僅局限在這一實驗本身。因為它提供的結果將有望對粒子標準模型進行限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4日消息,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近日《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文章,其中論述了一種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發現,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  原子核是由強核力聚合在一起的,這種力必須克服質子間的靜電斥力而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
  • 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可以無限多麼?答案出乎意料
    我們只知道,某個時刻,電子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是多少,而無法具體知道它在哪。其次,原子核的大小也是有問題的。科學家盧瑟福曾經利用α粒子轟擊金箔,然後就發現大多數的α粒子都直接穿過去,只有極其少的α粒子的軌跡發生偏折。通過這個實驗,以及後來的科學家一系列的對撞實驗,我們知道原子99.999%以上的空間是空心的。
  • 質子加速到近光速,撞碎原子核,中子四散……
    原子包含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質子和電子可以較容易地通過氫原子的電離等方式獲得。在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物質質量由束縛在原子核內的中子貢獻,而自由中子由於其半衰期只有八百八十多秒,數量很少。要把中子從原子核中釋放出來,需要給原子核內的中子提供很大的能量,才能克服將它約束在原子核內的很強的核力。
  • 原子核中為什麼中子數比質子數多?——一個諾獎級的答案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微粒,它和電子一起構成了我們肉眼可見的世界,舉個搞破壞的例子,某人玩遊戲輸了對手機不爽,於是將手機摔壞,那麼摔壞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破壞手機上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電磁吸引力。原子核有多少種?
  • 你以為原子核只有圓形的?too naive!
    圖片來源:APS/Alan Stonebraker大多數的原子核都是球形或者比較接近球形的橢球形,就像橄欖球一樣。根據原子核理論,某些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會聚集成罕見的梨形,但僅有少量變形的原子核得到了實驗證實。
  • 困擾科學家35年「原子核內部」謎團被解開。
    自1983年來科學家就發現這麼一條神秘的真相:質子與中子在原子內部的行為方式與在空間中自由移動時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夸克」一旦被局限在原子核中,運動速度便會大幅下降。物理學家將其稱作EMC效應。夸克的運動速度主要由彼此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決定,而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力(該力也會對原子核內部的夸克產生影響)應非常微弱才對。
  • 原子核「神奇數字」打破了鎳78的「雙重魔力」!
    50個中子,儘管質子和中子的數量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但它仍然保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球形。同時還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實驗觀察表明,鎳-78可能是最輕的原子核,有50個中子,具有神奇的性質。較輕的同位素(即中子數相同但質子數不同的原子核)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形變,儘管中子數具有魔力。掌握富含中子原子核中神奇數字的有效性,對於理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宇宙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原子核至關重要。
  • 為什麼原子核裡的核子數越多,原子核就越不穩定?
    原子核是有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中性電荷的中子構成。除了只有一個質子的氫以外,其餘所有元素的原子核裡都含有中子這種中性強子。這是因為質子帶有1個正電荷,由於電荷排斥,它們將很難穩定聚合在一起,而中子這充當一個粘合劑的作用,把互相排斥的質子聯合在一起,所以當原子序數降低的時候,原子核內的質子數和中子數相同時元素會比較穩定。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核子在原子核中結合在一起時,這些相互作用扮演了怎樣的角色?EIC上的測量結果將會提供大量新信息,幫助我們認識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如何相互作用,並最終形成可見宇宙的。在發現夸克50年後,我們終於只差一步就能解開它身上的謎題了。難以計算的色動力學科學家很清楚物體是怎樣由原子構造而成的,也知道物體的性質是如何由其內部原子的特性決定的。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在早期的放射性研究中,盧瑟福已經發現放射性物質所發出的射線實際屬於不同的種類,他把帶正電的命名為α射線,把帶負電的命名為β射線,把那些不受磁場影響的電磁波稱為γ射線。1910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也就是行星模型。
  • 恆星都依靠「質子-質子鏈反應」產生輝煌的光與熱
    氫分子雲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內收縮、靠攏,形成一個質量越來越大的「氫球」,越來越大的質量意味著越來越大的引力,在外層越來越厚重的氣體的擠壓下,「氫球」的內核變得越來越熱,當內核的溫度超過了氫原子之間的「庫倫斥力」時,氫核將被擠在一起,一部分氫核將釋放出一個正電子與一個中微子,變成中子。
  • 重離子核反應與核物質狀態方程
    下一個問題就來了。既然有核力存在,而且核力在原子核的尺度下表現出吸引作用,那麼,是否可以將成千上萬個質子和中子都「擠到」一個原子核內,組成一個很重的原子核? 答案是不行的,我們現在發現的最重的原子核,是2006 年人工合成的118 號元素Oganasson (簡稱O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