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十大實驗 居裡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圖)

2020-12-06 搜狐網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僅在2007年美國在科研上就花費了3680億美元,其中18%花費在了基礎科學研究上,還有22%花費在了應用研究上面。不管是不是在實驗室,每年都會有非常多的科學家在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雖然,大多數實驗的發明沒有獲得好評,但科學家們卻仍然樂此不疲,因為利用這些實驗的結果,我們更可以好地認識世界,解決某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評選了歷史上影響最大的10個實驗。

  1 達爾文和他的蘭花

(圖註:達爾文和自然選擇理論)

  關於達爾文和他的南美之旅,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都知道,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對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並構建了適者生存理論的雛形。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達爾文回到英格蘭之後的實驗,而這些實驗中,有一些是關於蘭花的。

  達爾文對本土蘭花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之後發現,蘭花在進化過程中,其花朵形狀會改變以便吸引為其授粉的昆蟲。每一種蘭花都有特定的昆蟲為其授粉,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島中每個小島都適合不同的物種生存一樣。

  這些蘭花的數據很好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達爾文說道,交叉授粉的蘭花要比自身授粉的蘭花容易生存,因為後者屬於近親繁殖,會降低基因的多樣性。三年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第一次闡述了自然選擇理論,並利用蘭花做了一些實驗來支持這一理論。

  2 解碼DNA

(圖註:實驗室中的沃森)

  沃森和克裡克幫助人們揭開了DNA之謎,然而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阿爾弗雷德 ·赫爾希和馬莎·蔡斯在1952年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結果證明遺傳物質是DNA。他們利用的是一種利用噬菌體病毒感染細胞,病毒在其中繁殖後,獲得病毒後代,他們用放射化學的原子示蹤方法最終確定了DNA是遺傳基因的載體。除此之外,羅莎琳·富蘭克林對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也有極大的幫助。

  3 第一次接種疫苗

(圖註:1967年,哥斯大黎加的人們在注射疫苗 )

  天花病毒在20世紀末期以前曾一度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在18世紀的瑞典和法國,十分之一的嬰兒死於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而人們卻對此束手無策。愛德華詹納醫生發現,他所在地區的奶場女工會感染到牛痘,而感染牛痘的人卻不會得天花病。為了進一步研究,1796年,詹納將牛痘膿包中的物質注射到一個8歲的孩子身上,孩子牛痘痊癒後,詹納又給他注射天花痘,結果,孩子沒有出現天花症狀。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清楚,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是非常相似的,人體免疫系統根本無法區分他們。因此,牛痘產生的抗體也可以殺死天花病毒。

  4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註:實驗中用到的金箔)

  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他將金箔片放在射線源和屏幕之間,將第二個屏幕放置在射線源旁來觀察阿拉法粒子是否被反射回來。在金箔後面的屏幕上,成的像類似於放雲母片時的像,而在金箔前的屏幕上,盧瑟福很驚訝地發現,有少數阿拉法粒子被反射回來 。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α粒子大角度散射實驗",當年,盧瑟福把結果公布於世:並證實了原子中除電子外,還存在著"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5 X射線的系列實驗

  (圖註:利用x射線對細小晶體進行結構分析)

  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在x射線衍射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實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霍奇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霍奇金是研究x射線衍射技術的先驅者,她利用這項技術成功的揭示了複雜的化學藥品——青黴素的結構。1928年,科學家亞歷山大發現了這種殺菌藥品,科學家們致力於提純該藥品以便研究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通過測繪青黴素原子的3D排列圖,霍奇金研究出了新的青黴素合成方法,為醫生們治療感染帶來了新的希望。

  幾年之後,霍奇金採用同樣的技術,明白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她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其他女性無法企及的一項榮譽。

  6 米勒-尤列實驗

(圖註:實驗室中的尤列)

  1929年,生物學家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猜測早期的地球大氣層缺少氧氣。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如果單分子受到紫外線或者閃電等強能量刺激,它們將形成複雜的有機物分子,霍爾丹說道,海洋,曾經只是這些有機分子的「原生湯」。

  為了對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和理論進行驗證,1953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裡和斯坦利·米勒進行了著名的米勒-尤列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受控型密封系統,模擬地球早期大氣層環境。

他們在長頸瓶中裝上溫水來模擬當時的海洋,當水蒸氣蒸發時,會被收集在另一個燒瓶中。尤裡和米勒在該實驗裝置中引入了氫氣、甲烷和氨氣,模擬早期大氣層無氧氣的狀況。然後,他們釋放電火花,來模擬閃電,進入這種混合氣體構成的無氧大氣層。最終,利用冷凝器將這些氣體冷卻成液體,收集進行分析。

  實驗開始一周後的觀察中發現,在冷卻的液體中大量地存在著有機化合物,約有10%到15%的碳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胺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則未出現。尤裡和米勒得出結論稱,有機分子形式能夠來自於無氧大氣層,同時最簡單的生命體也可能孕育在這種早期環境中。

  7 光的測速

(圖註:邁克遜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

  1878年,物理學家邁克遜設計了一項實驗來計算光的傳播速度,他證實了光速是有限的可測量量。首先,他在海堤上間隔地放置兩個鏡子 ,對它們進行特殊排列,當光投射在一面鏡子上時可以反射到另一面鏡子上。然後他測量了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發現其間的距離為1986.23英尺(約605.4029米)。接下來,邁克遜利用蒸汽動力以每秒256轉的速度旋轉一面鏡子,而另一面鏡子則保持靜止。然後他使用透鏡,他將光聚焦在第二面鏡子上,當光投射在第二面鏡子時,又會被反射至第一面旋轉的鏡子,邁克遜放置了一個觀測屏幕,由於第二個鏡子處於移動狀態,反射的光束被輕微地偏移。邁克遜對偏移距離進行了測量,發現其距離為5.236英寸(133毫米)。使用這個數據,邁克遜計算出光速為186380英裡每秒(約299949.53公裡每秒)。目前,當今科學界認可的光速為186282.397英裡/秒,歷史證明,邁克遜測量是非常精確的。非常重要的是,科學家獲得了精確的光圖片,從而證實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8 解密放射線

(註:實驗室中的居裡夫人)

  對於瑪麗·居裡來說,18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她決定去研究鈾放射線。鈾放射線是亨瑞·貝克勒爾首先提出的。有一次,貝克勒爾在一個暗室裡遺留了鈾鹽,當他返回再次發現時 ,並將鈾鹽暴露在感光片下,他意外地發現了鈾放射線。居裡夫人選擇了這種神秘的鈾放射線研究,她想確定其他物質是否也可以釋放類似的放射線。

  在此之前,居裡夫人已經知道釷也可以放出放射線,她將這些特殊的元素標記為「放射性元素」。她發現不同鈾和釷化合物釋放放射線的強度並不取決於該化合物成份,而是取決於鈾和釷的含量。最後,居裡夫人證實放射線是放射性元素原子的特性。這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實驗發現。

  居裡夫人還發現瀝青油礦的放射性比鈾還要強,因此她預測礦中還還有一種未知元素。她的丈夫皮埃爾也參與了這項實驗,他們系統地分離瀝青油礦中的各種元素,最後他們成功的提純了一種的新的元素。他們將這種元素命名為「釙」——以居裡夫人的故鄉波蘭命名的。不久之後,他們又發現另一种放射線元素,並將它命名為「鐳」。居裡夫人也因此獲得兩次諾貝爾獎。

  9 犬類研究

(註:巴甫洛夫和他的狗)

  俄羅斯生理學家和化學家巴甫洛夫對犬類進行唾液分泌實驗是因為他對動物的消化能力和血液循環十分感興趣,他想要了解唾液分泌和胃 的蠕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巴甫洛夫注意到,只有唾液分泌以後,胃才開始消化。也就是說,這只是犬類神經系統連接胃部和唾液分泌的一種條 件反射。然後,巴甫洛夫想知道外界刺激是否會影響消化。因此,他在餵狗的時候,會用光或者聲音來刺激狗。在沒有外界刺激時,狗看到食 物時才會分泌唾液,可是過一會兒後,狗受到光或者聲音刺激時,不管它們面前有沒有食物,它們都會分泌唾液。巴甫洛夫還發現,當這些外界刺激被證實是」錯誤「之後,這些條件反射也會馬上消失。

  帕維洛維於1903年發表了這項發現,一年之後,他因此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10 權威性指令的力量

(註:斯坦利證明,如果權威人士告知人們去不停地旋轉這個旋鈕,他們會照做)

  1960年代早期,斯坦利的著名服從實驗震驚了科學家。在這項實驗中,斯坦利告訴實驗自願者這是對記憶學習的懲罰性實驗,他叫一個自願者記憶一系列單詞,而叫其他自願者大聲讀出這些單詞組,當這些自願者回答錯誤時便給予電擊懲罰。隨著錯誤回答的增加,電擊將逐漸加強 。實驗開始不久後,電擊懲罰就已經高達120伏特。此時自願者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嗨!實驗結果很傷痛!」當懲罰電擊達到150伏特時,自願者開始大聲尖叫,並要求離開。但令人困惑的是,自願者反而問研究人員他們應當如何做。研究人員始終平靜地回答:「這項實驗要求你繼續下去。」斯坦利驚奇的發現,即使自願者們可以清晰地聽到從隔壁實驗室裡的尖叫聲,他們的表現卻依然十分鎮靜。實驗結果表明,三分之二自願者在按下拒絕電擊按鈕時已承受了450伏特電壓,此時自願者都進入可怕的沉寂,就像死亡了一樣。這些自願者在實驗中大汗淋漓,並且一直顫抖著,但是他們卻一直堅持著進行實驗。隨著實驗的持續進行,自願者已經不看也不聽單詞,只是等著接受懲罰了。

  很多人質疑斯坦利這項實驗的道德性,但是這項實驗卻取得了很好結果。斯坦利成功的證明了權威人士對一些普通人的重大影響。(尚力)

(責任編輯:羅園)

相關焦點

  • 居裡夫人不是僅靠苦幹而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
    居裡夫人發現放射性釙和鐳元素的故事,開始於1895年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當時,50歲的物理學教授倫琴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新射線——X射線。這個發現,揭開了新物理學的序幕。也吸引了很多人跟隨著他的腳步,開始探索過去不為人知的射線。這些人當中有一個幸運兒,就是法國巴黎工藝學校的物理學教授貝克勒爾,他於1896年發現含有鈾元素的礦物,能發射出與X射線類似的穿透力很強的射線。
  • 傳記片《放射性元素》首曝劇照 裴淳華飾居裡夫人
    《放射性元素》劇照1905電影網訊由瑪嘉·莎塔琵(《我在伊朗長大》)執導的居裡夫人傳記片《放射性物質》日前首度發布劇照。居裡夫婦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1943年由葛麗亞·嘉遜主演的劇情片《居裡夫人》,該片曾獲得了第16屆奧斯卡七項獎項提名。這部《居裡夫人》從瑪麗·居裡到巴黎求學開始,完整地講述了她與丈夫之間的情感與科研歷程,而在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居裡先生卻因車禍而在領獎前喪生。
  • 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怎麼回事?居裡夫人筆記為什麼仍具放射性
    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工作多年,一直暴露在放射線下。即使到今天,她自1899年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
  • 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
    11月10日,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裡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癌瘤是由繁殖異常迅速的細胞組成的,鐳射線對於它的破壞遠比周圍健康組織的破壞作用大的多。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
  • 波蘭傑出的女科學家,鐳的發現者居裡夫人
    然而她的學習成績卻在直線上升,還能單獨進行實驗。1894年,她獲得碩士學位。這時她在科學研究中結識了巴黎理化學校實驗室主任皮埃爾·居裡,兩人志同道合,二十八歲時與皮埃爾結為夫妻。居裡夫人二十九歲時準備考博士學位,決定研究當時還沒有人研究的放射性元素,並以它為博士論文內容。
  • 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 怎麼回事?
    諾貝爾獎官方推特截圖【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工作多年,一直暴露在放射線下。即使到今天,她自1899年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
  • 諾獎官方:居裡夫人實驗筆記至今仍具放射性 還將持續1500年
    據海外網11月10日電 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 居裡夫人兢兢業業一生,畢生心血筆記的放射性還將持續千年!
    居裡夫人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化學世界,也奉獻給了全人類。在科研方面,居裡夫人既是偉大的科學家,更是大無畏的冒險家。他不顧化學和物理的危機四伏,依舊與丈夫同仇敵愾的在不斷廢寢忘食中追逐著自己心中的夢想。從先從鈾元素中發現了放射性射線的存在。在積極進取中,又於1902年提取出了極其純淨的氯化鐳,並一舉突破了人類對於雷元素原子量的一無所知。因此,令人頭痛的癌症也開始不攻自破,因為新興的治療法,幾乎90萬人重獲生機。在法蘭西共和國鐳射線治療法被稱之為居裡治療法,這也是居裡夫人化學事業嶄露鋒芒的時刻。
  • 居裡夫人和鐳元素的故事
    鐳的發現還要感謝偉大的居裡夫人。居裡夫人,1867年11月7日誕生于波蘭華沙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具有父親的智慧和母親的靈巧,從小就對科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891年,她到巴黎求學。學業完成後,原本打算回到正在遭受著沙皇鐵蹄踐踏的祖國,但是,同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裡先生成為終身伴侶,徹底改變了她原來的計劃,她只好僑居法國,並於1897年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裡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物質世界裡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射線放出來的力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這种放射的性質又是什麼?
  • 最著名的居裡夫人像,竟不是居裡本人
    你可能也不止一次地見過這張照片,這張圖一般都被描述為備受尊敬的女性科學家瑪麗·居裡,不少地方都用這張配圖講述著居裡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的各種科研故事……但問題是,照片裡的這位女士不是居裡本人。當然,這照片和居裡夫人確實有關係:Frontczak在很多場戲劇中飾演著居裡夫人的角色,這正是她在劇中的扮相。另外一張劇中的樣子(視頻截圖):
  • 諾獎官方:居裡夫人筆記至今仍具放射性
    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工作多年,一直暴露在放射線下。即使到今天,她自1899年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
  • 偉大的女科學-居裡夫人
    諾貝官方: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 還將持續1500年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即使到今天,她自1899年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瑪麗·居裡出生于波蘭華沙,畢業於巴黎大學,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成為世界首位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 居裡夫人的筆記本放射性為何持續千年
    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於1934年死於罕見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這與她一直長期大量地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中有關。即使到今天,居裡夫人1899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有放射性,還將持續1500年!
  • 諾貝爾消息:居裡夫人的筆記本還有放射性,是什么元素導致的?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科學家幾乎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化學元素的提取,她就是居裡夫人。根據報導,近期諾貝爾獎官方社交帳號發布了一則消息,稱當年居裡夫人使用過的筆記本如今還能被檢測出放射性。不僅如此,經過科學家的鑑定該筆記本的放射性還將持續1500年左右。這一消息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有許多不了解居裡夫人的人趁此機會查找了與她相關的科研故事。那麼導致筆記本至今仍然還有放射性的元素是什麼?
  • 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 居裡夫人去世86年後再登熱搜
    提起居裡夫人,多數人都知道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發現了釙和鐳元素還,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幸的是居裡夫人因為在放射性環境中暴露時間過長,最終因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去世。   或許多數人對居裡夫人還停留在語文課文《三克鐳》,或者將居裡夫人的事跡作為 作文素材。
  • 諾獎官方: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將持續1500年
    諾貝爾獎官方推特截圖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工作多年,一直暴露在放射線下。即使到今天,她自1899年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
  • 諾獎官方: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將持續1500年
    諾貝爾獎官方推特截圖 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 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工作多年,一直暴露在放射線下。
  • 居裡夫人筆記還會放射1500年,「放射性」真不簡單!
    最近,諾獎官方推特提到「居裡夫人的筆記仍具放射性」引發關注。
  • 居裡夫人為什麼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
    但由於大部分院士反對居裡夫人當選,投票沒有達到法定數額,居裡夫人遺憾落選。從此,居裡夫人再也沒有參選院士——法國科學院就這樣將自己最優秀的科學家拒之門外! 皮埃爾.居裡出生於1859年,瑪麗亞生於1867年。1897年底瑪麗亞開始做博士論文,導師是索邦(巴黎大學一部)的李普曼,但瑪麗亞是到皮埃爾的實驗室做實驗,他們很快演化成了夫妻間的合作,在幾個月之內就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 百科 | 為什麼居裡夫人筆記本的放射性能持續1500年?
    居裡夫人的筆記本沾染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鐳雖然不是人類第一個發現的放射性元素,但卻是放射性最強的元素。提到「放射性」,這一定義最早由居裡夫人命名。現在人們將「放射性」物質定義為那些能自然地向外輻射能量、發出射線的物質,一般都是原子質量很高的金屬,像鈽、鐳、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