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諾獎官方推特提到「居裡夫人的筆記仍具放射性」引發關注。居裡夫人自1899年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有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諾獎官網上也說到,居裡夫人的一些書與論文放射性太強,需要儲存在鉛盒當中。想要親自翻閱這些歷史資料,不僅需要穿防護服,還需要籤署一份免責文件。1500年?這麼久?這裡說到的「放射1500年」到底怎麼回事?本期網易健康《健康關注》欄目帶大家一起探尋答案。在人們的印象中,放射性和輻射這兩個詞語幾乎是形影不離的,實際上,它們之間的關係的確很「親密」。
放射性,是指某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另一種同位素(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我們也會說一些元素具有放射性,若某元素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則稱該元素為放射性元素。
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類。電離輻射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以及來自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熱輻射、無線電波和微波。簡而言之,放射性是指元素(或同位素)的一種能力,輻射指的是波。可以理解為,具有放射性的元素(或同位素)好比是手電筒,那麼有一部分輻射就像是手電筒打出來的光束。居裡夫人的筆記之所以還會「放射1500年」應該是指,筆記本沾染了居裡夫人的研究材料鐳元素,放射性元素鐳最穩定的同位素是鐳-226,它的半衰期約為1600年。居裡夫人常年與放射性元素打交道,但當時缺乏充分的防護,其健康也因此受損,並讓周圍的物品沾染上這些放射性實驗材料。1934年,瑪麗·居裡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這也是輻射暴露導致的。雖然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研究放射性現象,但是當時人們對其危險性的認知依然很有限,來一起看幾個要命的歷史輻射事件。戈亞尼亞核事故是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之一。1987年9月,兩名垃圾場工人來到巴西戈亞尼亞一家廢棄的醫院,他們撬開了一個廢棄的放射性治療儀,並拆掉了一小塊高放射性的氯化銫,並把它賣給了廢品收購店。災難就此降臨到這座城市,當時共有超過240人受到核輻射。廢品收購店的多名員工因直接暴露在輻射中而去世,兩個垃圾場工人截肢後倖存下來。由於被放射性材料的亮綠色矇騙,孩子們用手接觸並塗抹在皮膚上,導致幾個街區汙染,巴西政府不得不對這一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放射物清理。1948年到1954年間,巴爾的摩市學區的582名三年級學生參加了一項試驗,在這項由美國政府資助的試驗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把含有50毫克鐳-226的金屬棒插入孩子們的鼻腔。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的父母,這個試驗的目的是縮小他們的扁桃腺和淋巴組織,以實現不用開刀就能治療一些疾病的目的。此後的一段時間裡,一些醫生用這種鼻腔放射療法治療各種疾病,包括常見的感冒和過敏。不過,令人震驚的是,試驗中給孩子們使用的鐳-226劑量大得驚人。多年以後,許多參加這項試驗的學生都患上了各種癌症,以鼻癌、舌癌和甲狀腺癌居多,只有一名叫雷吉娜·謝弗的失聰女孩在參加試驗後幸運地恢復了聽力。當年,居裡夫婦在實驗中發現鐳會放射出α和γ兩種射線,其中γ射線照射細胞時,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對於正常的細胞破壞性沒那麼大。這就是放射性治療腫瘤的應用,於是化療(當時稱為居裡療法)就誕生了。但是,作為放射性元素,鐳和釙屬於極毒的元素,鐳能取代人體內的鈣並在骨骼中濃集,急性中毒時,會造成骨髓的損傷和造血組織的嚴重破壞,慢性中毒可引起骨瘤和白血病。釙比鐳的毒性更大,與同等重量的氰化物相比,釙的毒性要強約2.5億倍(0.1克氰化鈉即可置人於死地)。釙進入人體後,能長期滯留於骨、肺、腎和肝中,會長期輻射人體,到晚期突出的症狀是腎萎縮和腎硬化。釙作為一種無聲的殺人武器,就曾奪走了俄羅斯特工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的生命。輻射無處不在,要想完全躲開它,幾乎是不可能。從釋放非電離輻射的手機、電腦、微波爐,到釋放電離輻射的一根香蕉,甚至你自己的身體都有輻射。根據輻射有無危害,可以把它分為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兩種。能量夠高的電離輻射對人類是有害的,比如X光、宇宙射線、高能量的紫外線、核輻射等。而陽光、手機輻射、微波爐用的微波等非電離輻射則是無辜的。我們必須明白,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電離輻射的危害跟輻射劑量大小密切相關。你可能每年都拍X光片體檢,但依舊活得好好的。所以,如果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並不接觸大劑量的輻射源,大可不必擔心。另外,距離產生美。幾乎所有的輻射都是距離源頭越遠,能量就越低。比如核電站輻射就有安全距離。根據國家標準,核電站周圍應該設置非居民區,非居民區半徑不得小於0.5km。非居民區周圍應該設置限制區,限制區的半徑不得小於5km。這裡面的半徑,都是以核反應堆為中心的。總之,我們要對輻射存有敬畏之心,但也沒必要「草木皆兵」。畢竟,相比日常生活中的低劑量輻射,吸菸酗酒、熬夜、久坐不動、暴飲暴食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更能損害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Desbiolles A, Roudier C, Goria S.et al.Cancer incidence in adults living in the vicinity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France, based on data from the French Network of Cancer Registries.Int J Cancer. 2017 Oct 21. doi:10.1002/ijc.31116.
2."Radiation". The free dictionary by Farlex. Farlex, Inc. 2014-01-11.
3.Kwan-Hoong Ng (20–22 October 2003). "Non-Ionizing Radiations – Sources, Biological Effects, Emissions and Exposures" (PDF).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at UNITEN ICNIR2003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Our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