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被法國科學院拒之門外。1910年底,居裡夫人參選法國科學院院士,這引起了公眾的極大興趣,因為這涉及到婦女能否進入科學院的問題。但由於大部分院士反對居裡夫人當選,投票沒有達到法定數額,居裡夫人遺憾落選。從此,居裡夫人再也沒有參選院士——法國科學院就這樣將自己最優秀的科學家拒之門外!
皮埃爾.居裡出生於1859年,瑪麗亞生於1867年。1897年底瑪麗亞開始做博士論文,導師是索邦(巴黎大學一部)的李普曼,但瑪麗亞是到皮埃爾的實驗室做實驗,他們很快演化成了夫妻間的合作,在幾個月之內就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1903年他們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皮埃爾1906年去世,瑪麗亞1911年獲化學獎,1934年去世。次年,他們的女兒女婿獲獎。粗看上去他們一帆風順。可是,皮埃爾第一次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時落選,而瑪麗亞則終生未進法國科學院。是否當選院士,對一位科學家來說自然是有榮譽和認可的問題。另外,當時的科學結構中,法國科學院還是科學交流和研究經費掌管的主要機構。這樣一來,對法國科學家來說,當選院士又有更多一些意義。比如,因為居裡夫婦都不是院士,當他們的開創性發現在1898年出來時,他們的論文是由其他是院士的科學家在法國科學院代講的。
居裡夫婦被科學院拒之門外的原因有不同之處。皮埃爾從小就有性格孤僻的傾向,家庭不是彼時的「上流社會」,自己又不是擅長交往的人,上的學校也不是最時興的,得到的教職是在物理化學學院,而不是鄰近的名牌索邦。事實上,他在1898年和1902年兩度爭取索邦的教職都被拒絕。1902年他第一次被提名競選科學院士,也未成功。對此,他並非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樣毫不在意。從他給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不高興的。1905年,在他們發現放射性元素8年、得諾貝爾獎兩年後,皮埃爾才入選法國科學院。而這時候,社會和科學界的部分人士,想當然地把瑪麗亞作為配角,甚至有報紙發表記者就皮埃爾當選院士的「訪問記」,稱她為丈夫的成功感到非常高興,而她作為女子惟一的雄心就是幫助丈夫工作。這個「訪問記」第二天就被居裡夫人投信否認:我沒有與貴報任何人說過話,而且從未對任何人表達過那些意思。
1910年,居裡夫人被提名為下一年度的法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這一事件在全法國引起了爭議:女性可否作為有成就的獨立人物。在這以前已有兩個例子顯示當時女性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瑪麗亞·居裡在獲諾貝爾獎時,根本沒有人想到請她講述自己的研究工作,而只是請皮埃爾講;瑪麗亞在得獎以後仍然只是在一所女子師範教書,而沒有自己的實驗室,直到皮埃爾死後,居裡夫人才接過他在索邦的實驗室,但沒有他的教席頭銜(皮埃爾是在得獎後才獲索邦接納)。這兩件事是教育界、科學界「內部運作」的,反映了當時的「解凍」情況。而居裡夫人參選法國科學院,成了更大的社會討論話題。小報大報、自由派、保守派、女權人士、教會等等都發表意見,爭論不休。居裡夫人有著名科學家如數學家彭加勒等人的支持,但他們的聲音也被淹沒。通常,科學院院士是由科學院投票決定的。科學院與文學院、政治學院等,又在一個聯合的名義上組成更大的機構。1911年1月這個更大的機構在科學院表決前,先開了一次會,出席的人數創紀錄,最後投票決定不贊成女性做院士。在社會和時代的大環境以及彼時「學術界」那樣的小氣候下,當1月底科學院投票表決時,居裡夫人以28票對另一位科學家的30票而落選。居裡夫人從此未再參選。同年年底,她第二次獲諾貝爾獎。51年後,居裡夫人的一個學生成為法國科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居裡夫婦表面上因不同的原因不為法國上世紀初的權威機構所歡迎,但兩個例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對他們的判斷都不是以科學為首要衡量標準,懂行的科學家的意見為社會和不同行的「學術界」所忽略。有鑑於此,居裡夫婦的朋友和同事、1926年諾貝爾獎得主讓·佩林此後積極參與法國科學體系的改革,其中包括創立了著名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