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
瑪麗·居裡,世稱「居裡夫人」,1867年出生於被沙俄佔領的波蘭華沙,父母都是教師,崇尚真理和知識,因為從小目睹國家戰火紛爭、生靈塗炭,深受國難中的祖國。1891年居裡去法國留學,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依然保持著優異的學習成績。1894年,與學校講師皮埃爾·居裡結識,締造了一對科學伉儷的傳世佳話,1898年,居裡夫婦向科學院提出《論瀝青鈾礦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質》的論文,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化學元素,並以自己深愛的祖國波蘭的名字構造新元素的名稱——釙(polonium),也是目前最毒的物質之一。同年居裡夫婦和同事貝蒙特又發現新元素88號,放射性比鈾強百萬倍,命名為鐳(Radium)。由於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爆發,居裡夫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創造性的應用於戰地醫療,幫助醫生開設輻射學速成課,教醫生學會尋找傷員中異物(例如:彈片)受到協約國軍方的讚許。
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再次獲的諾貝爾化學獎,居裡夫人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並且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居裡夫人並沒有把這一技術申請專利,而是把提煉方法公之於世,有效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展。
在丈夫去世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調整,居裡夫人與保羅·朗之萬相戀,而保羅曾經是丈夫的學生,由於保羅離婚失敗,他妻子將居裡夫人的情書公開,在法國鬧得滿城風雨,使得居裡夫人陷入人生低谷,幾乎身敗名裂。愛因斯坦曾經寫信安慰她,對外界稱如果他們相愛,誰也管不著,後來終於走出感情漩渦,毅然投身於科學事業中。
1934年7月4日,居裡夫人不幸患惡性貧血症與世長辭,用生命獻祭給了一生摯愛的事業。
居裡夫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伊雷娜·居裡,接過父母衣缽,1932年發現中子的強輻射性,1934年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並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1948年領導建立了法國第一個核反應堆。小女兒艾芙居裡,是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作家,曾為其母親撰寫《居裡夫人傳》。
和中國的淵源:1921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受北洋政府委派率團訪問歐美,曾力邀居裡夫人訪華講學,但由於機緣不巧,未能實現,蔡元培還在材料中描述了第一次見到居裡夫人的情形:居裡夫人身材修長,身著黑色長裙,手上有一些鹽鹼的燒痕,一頭金髮盤在頭頂,露出高高的額頭,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藍色大眼睛,讓人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
時至今日,居裡夫人一生中最關鍵的1890年代的遺物,包括發現放射性的論文手稿,至今仍無法整理——因為這些紙張都因為居裡夫人毫無節制不加防護的放射性研究而沾染上了強烈的放射性,不得不封裝在鉛核裡嚴加保管,誰要參閱這些珍貴的文獻,必須籤署免責同意書,全身包裹厚重的防護服,小心謹慎地參觀,是當之無愧的史上最危險論文。
居裡夫人用了3年零九個月時間,用鐵棍攪拌鍋裡沸騰的瀝青鈾礦渣,從1噸多的瀝青鈾礦渣裡提取了0.1g的鐳,沒有居裡夫人發展鐳,放射性能量不會被很多人關注,後來的原子彈也會推遲,量子力學的進程也會被改寫。居裡夫人的工作態度、探索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科研財富,也讓後世對自然、對未知多一分敬畏。
居裡夫人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女性在科學事業中的無限力量,1995年,居裡夫婦的屍骨移葬先賢祠,與盧梭、伏爾泰等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並尊,堪稱人類科學史上千古以來最偉大的女性,文末,科學沒有國界,向所有為科學、為真理獻身的科學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