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科技名家推薦:盧瑟福】
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是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在核物理學和化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盧瑟福的功績還不止於此。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1871年,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895年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實習,成為物理學家湯姆生的學生和助手。1898年他移居加拿大,任馬克居耳大學的教授。1907年他定居英國,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1918年後他擔任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盧瑟福在研究放射性現象和原子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9年他發現了放射性輻射中的兩種成分,並命名為α射線β射線,接著又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釷」。1902年在加拿大工作期間,他與英國化學家索迪一道,通過對鈾的放射性研究,提出了原子自然蛻變的理論:放射性現象是原子自行蛻變的過程。
在蛻變過程中,一種元素的原子可以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的原子,同時放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這種理論衝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論,揭開了物理學史上新的一頁,引起了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革命。由於上述的貢獻,盧瑟福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金。
1911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的散射實驗(被稱為盧瑟福實驗),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原子的結構與太陽系的結構相似,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的核,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原子內電子的電量總和等於核的電量,使整個原子呈中性。
這個模型假說雖然還不夠完善,但為人們探索原子內部的結構,打開了神秘的大門。1919年,盧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釙的α粒子轟擊氮原子,獲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嬗變。1920年,他還預言中子的存在,認為原子核內部存在某些不帶電的粒子,能很容易地打入原子核內,或者和原子核結合起來,或者在它的強大場內蛻變。
12年之後,這種中子果然被人們所發現,成為轟擊原子核的最佳炮彈,為原子核鏈式反應、放射性原子能提供了條件。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的名字命名為放射性強度的單位。
人物百科
歐內斯特·盧瑟福(英語: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知名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裡將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第104號元素為紀念他而命名為"爐"。
(科普中國出品,10月19日編輯報導)
[責任編輯:單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