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

2020-12-08 光明網

  【10月19日科技名家推薦:盧瑟福】

  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是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在核物理學和化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盧瑟福的功績還不止於此。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1871年,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895年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實習,成為物理學家湯姆生的學生和助手。1898年他移居加拿大,任馬克居耳大學的教授。1907年他定居英國,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1918年後他擔任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盧瑟福在研究放射性現象和原子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9年他發現了放射性輻射中的兩種成分,並命名為α射線β射線,接著又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釷」。1902年在加拿大工作期間,他與英國化學家索迪一道,通過對鈾的放射性研究,提出了原子自然蛻變的理論:放射性現象是原子自行蛻變的過程。

  在蛻變過程中,一種元素的原子可以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的原子,同時放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這種理論衝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論,揭開了物理學史上新的一頁,引起了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革命。由於上述的貢獻,盧瑟福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金。

  1911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的散射實驗(被稱為盧瑟福實驗),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原子的結構與太陽系的結構相似,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的核,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原子內電子的電量總和等於核的電量,使整個原子呈中性。

  這個模型假說雖然還不夠完善,但為人們探索原子內部的結構,打開了神秘的大門。1919年,盧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釙的α粒子轟擊氮原子,獲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嬗變。1920年,他還預言中子的存在,認為原子核內部存在某些不帶電的粒子,能很容易地打入原子核內,或者和原子核結合起來,或者在它的強大場內蛻變。

  12年之後,這種中子果然被人們所發現,成為轟擊原子核的最佳炮彈,為原子核鏈式反應、放射性原子能提供了條件。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的名字命名為放射性強度的單位。

  人物百科

  歐內斯特·盧瑟福(英語: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知名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裡將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第104號元素為紀念他而命名為"爐"。

  (科普中國出品,10月19日編輯報導)

[責任編輯:單清偉]

相關焦點

  • 他是一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培養了11名諾獎獲得者
    他是一個舉世公認的物理學家,卻獲得了190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連他自己也感到意外,他風趣地說:「我竟搖身一變,成為一位化學家了。」「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並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榮獲了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1919年接替退休的湯姆孫,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與牛頓和法拉第並排安葬,享年66歲。他被稱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的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 除了自己獲獎,還培養了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盧瑟福或是最強導師
    原子核物理之父,諾貝爾的搖籃,聲稱物理才是正統卻獲諾貝爾化學獎!到底是怎麼的一個人,才能成為璀璨奪目的星光。早年困窘與最後一個土豆1871年8月13日,盧瑟福誕生在紐西蘭南島的納爾遜附近一個蘇格蘭移民家庭。
  • 除了自己獲獎,還培養了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盧瑟福或是最強導師
    作為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是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貝塔)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n Shechtman:科技企業家對創新至關重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12月6日上午,鈦媒體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聯合主辦的2019 T-EDGE全球創新大會在北京市大興區開幕,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準晶體結構首位發現者Dan Shechtman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隨著中國撫養比率的提高,每位員工將不得不提高人均GDP來維持生活水平
  • 美法女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由美法2名科學家分享,表彰他們在「用於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領域的貢獻。,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漢族,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
  •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歐內斯特·盧瑟福(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紐西蘭物理學家。1871年8月30日生於紐西蘭,因研究放射性物質及對原子科學的貢獻,被稱為核物理之父,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於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為紀念他,第104號元素被命名為「鑪」。歐內斯特·盧瑟福祖籍蘇格蘭,祖輩皆務農,盧瑟福兄弟姐妹一共12人,他排行老四。他的童年是艱苦,12個兄弟姐妹的生計全靠父母的勞動。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稱自己是中國科技頭號粉絲
    在這次會議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已經73歲了,他是201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為為複雜的化學系統發展了多尺度模型,2017年受聘為西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在採訪中,萊維特表示,「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我對中國的技術特別著迷,我熱愛中國的技術,我喜歡用微信支付、支付寶、滴滴,我都在使用。
  • 大家牛才是真的牛,盧瑟福和數個諾貝爾獎(郵票欣賞)|百家故事
    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法兩位女科學家因基因編輯獲獎
    當地時間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其「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Doudna)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盧瑟福從挖土豆的窮小子到科學偉人
    盧瑟福的祖父本來是個蘇格蘭人。後來到紐西蘭,開始了新的生活.盧瑟福小時候家裡的兄弟姐妹眾多,生活也異常艱苦,但他很努力,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好。盧瑟福非常想去英國深造,好在當時有個倫敦博覽會提供的獎學金考試,競爭激烈,本來他也沒報太大希望。
  •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鱷魚,是盧瑟福科學精神的象徵。(網絡圖) 這個銅像的主人就是被同行稱為「科學鱷魚」的盧瑟福。盧瑟福絕對算是全世界對諾貝爾獎貢獻最大的人,因為他和他的學生,一共12人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這些優秀的學生,都受過盧瑟福優秀品德的言傳身教。而這位偉大的老師,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打開了神秘的原子宮殿之門。 1908年,37歲的盧瑟福由於在放射性現象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而獲諾貝爾化學獎後,並沒有躺在功勞席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原子構造。 「原子的模樣應該像西瓜一樣,瓜瓣就是原子內部分布的正電荷,瓜子就是電子。」老師湯姆遜如此形象地說。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齊聚華東理工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央廣網上海10月22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雲)作為華東理工大學65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命名的「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今天正式揭牌。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何齊聚華理
    建設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命名的「聯合研究中心」,既是國家與上海市努力打造世界級研究機構的有力舉措,也是把上海建設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更是華東理工大學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
  • 【科技名家】李政道: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1月25日科技名家推薦:李政道】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生於上海。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197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在統計力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和重大貢獻。鑑於他對核物理學相當廣泛領域的巨大貢獻,他被授予愛因斯坦科學獎,義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當選為美國藝術科學學會成員等,義大利林契國家科學院院士等。
  •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去世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去世,享年90歲。下村修在水母裡發現綠色螢光蛋白(GFP),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有機化學及海洋生物學家,同時他也是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下村2008年與中央研究院院士錢永健、美國生物學家查爾費(Martin Chalfie)同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成就是,下村從水母中發現多功能幹細胞,沙爾菲發現多功能幹細胞作為生物標記的能力;錢永健成功的改造多功能幹細胞,讓它的光芒更亮、更持久,還拓展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螢光蛋白,為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基礎。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均為女科學家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在化學方面做出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士。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聽上去「高冷」,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遠,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弗裡德裡克·約裡奧(Frédéric Joliot),他與妻子一起榮獲1935年諾貝爾獎時年僅35歲。最年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他於2019年獲獎時已達97歲高齡。古迪納夫也是最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遲到3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丹尼爾·舍特曼來了|T-EDGE倒...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尼爾·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材料化學領域有三個裡程碑性的發現,分別是:富勒烯、高溫超導體和準晶體。前兩位發現者數年內便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準晶體的發現者足足等了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