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
他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裡將原子分裂,他又在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第104號元素為紀念他而命名為「鑪」。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與牛頓和法拉第並排安葬,享年66歲。
盧瑟福的學術水平不單單反映在其科研成果上,他的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的能力一樣是世界一流的。他的助手和學生中有數人榮獲諾貝爾獎。
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成就: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說,發現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規律,為放射化學、核物理學這兩門新學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成就:發明質譜儀並發現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以及闡明了整數法則);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獲諾貝爾物理獎(成就: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
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成就:發明霧室);
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成就:發現中子);
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成就:用霧室照片首次成功地驗證了人工輕核轉變,即氦-14核俘獲α粒子變為氧-17。創製了霧室照相受自動計數器控制的裝置,在C.D.安德森發現正電子後的短短幾個月,布萊克特就用他拍攝的正負電子成對產生過程的宇宙線徑跡照片有力地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
1951年,盧瑟福的學生科克拉夫特和沃爾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成就:人為加速的原子粒子方面的開拓性工作)
1978年,盧瑟福的學生卡皮茨獲諾貝爾物理獎(成就:發現了氦的超流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