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實驗室變成諾貝爾獎搖籃

2020-09-04 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


盧瑟福的一生,創建了原子物理學,啟動了放射性科學研究,並開創了使用人工加速粒子轟擊進行核裂變實驗的先河。他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歷史上有許多出色的科學家,按媒體喜歡的說法,都不幸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當然,這個人是歷史上的唯一: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 1908年,他本人因「對元素蛻變和放射性物質的化學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21年,他的助手Frederick Soddy(1877-1956)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22年,他的博士後Niels Bohr(1885-1962)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27年,他的助手Charles Wilson(1869-1959)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35年,他的學生James Chadwick(1891-1974)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43年,他的學生George de Hevesy(1885-1966)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44年,他的博士後Otto Hahn(1879-1968)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48年,他的學生Patrick Blackett(1897-1974)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50年,他的學生Cecil Powell(1903-1969)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51年,他的學生John Cockcroft(1897-1967)和Ernest Walton(1903-1995)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78年,他的學生Pyotr Kapitsa(1894-1984)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和盧瑟福有過重要合作的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幾位同事:Francis Aston (1922年化學獎),George Thomson (1937年物理學獎),Edward Appleton (1947年物理學獎)。

Ernest Rutherford(1871.8.30-1937.10.19)
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一個叫做Nelson的小地方。1842年,他父親James隨家人從蘇格蘭移民到紐西蘭定居,後來的職業是修車輪的工匠。他母親Martha Thompson是個初等學校的英語教師。家中有十二個孩子,他排行第四,因而童年並沒有獲得父母特別的眷顧。
盧瑟福小時候在家鄉的公立學校上學,1890年獲得獎學金到了紐西蘭大學讀數學和物理。1893年本科畢業後,1894年又完成了碩士和另一個科學學士學位。其間沒有記錄表明他有特別過人之處。1895年,他獲獎學金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的Trinity學院物理系,在卡文迪許(Cavendish)實驗室當研究生,師從「電子」的發現人、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教授。

盧瑟福的頭像印在紐西蘭發行的100元紙幣上
在卡文迪許實驗室裡,盧瑟福和導師一起研究X射線如何改變氣體的導電性能。他發明了一個簡單實用的電磁波檢測器。更有意義的是,他創造了一種用粒子的散射來研究物質結構的新實驗方法,即盧瑟福散射。值此,他發現了天然放射性有好幾種,然後把帶正電的命名為α射線,帶負電的命名為β射線,後來的實驗證實了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同時,他還基於實驗作出預言,存在一種在磁場中不會偏轉而且穿透能力極強的射線。這種射線於1900年由法國物理學家Paul Villard在實驗中證實,並按盧瑟福排序命名為γ射線。
盧瑟福在研究導師Thomson的電子分布模型時遇到了極大的困惑。該模型認為正電荷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原子球內。為了驗證這個假說,盧瑟福使用高能α粒子去轟擊金屬薄膜。由於入射粒子能量很高,如果原子中電荷是均勻分布的話,他預期幾乎所有入射粒子都將不受影響地穿過金屬薄膜。但實驗結果卻大相逕庭,有約1/8000的入射粒子被散射了回來,而且散射角大於90度。他感到十分驚訝和迷惑,說:「這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像你用一座15英寸大炮去轟擊一張紙而你竟會被反彈回來的炮彈擊中一樣。」也就是說,原子不可能是一個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這啟發了他去構思新的原子模型。

Thomson提出的原子模型(藍色大球代表原子,黃色小球代表電子)


1897年盧瑟福畢業,次年到了加拿大McGill大學的物理系,獲得Macdonald Chair的教職。1902年,他和青年助手Frederick Soddy以及德國來的博士後Otto Hahn一起,提出了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並證實放射性導致從一種元素到另一種元素的嬗變。Soddy和Hahn後來在1921年和1944年分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05年,盧瑟福應用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及其半衰期,計算出太陽的壽命約為50億年。這一創舉開闢了用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去估算礦石古物和天體年齡的有效途徑,被沿用至今。
當年,現代物理學的中心仍然在歐洲。於是,1907年盧瑟福決定返回英國。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任職Langworthy Professor。1908年,他因為「對元素蛻變和放射性物質的化學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10年,George de Hevesy從匈牙利來到了曼徹斯特,成為盧瑟福的學生。他在那裡順利地進行了第一次放射性示蹤劑實驗,後來在194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11年,盧瑟福領導的團隊成功地用實驗證實了在原子中心有個原子核,從而創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盧瑟福模型。該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盧瑟福散射。1913年,Niels Bohr從丹麥來到了盧瑟福的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隨後兩年在那裡任職,與盧瑟福密切合作研究原子結構並引進了量子相關概念。這兩項研究及後續工作讓他於1922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
1919年,盧瑟福回到劍橋物理系,接替導師Thomson退休後的Cavendish Professor教職。盧瑟福同時把曼徹斯特大學的學生James Chadwick帶到了劍橋。這一年,他倆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核反應實驗,用α粒子轟擊氮核,從核中打出了一種基本粒子即氫原子核。盧瑟福把它命名為質子。1920年,盧瑟福預言原子核裡有不帶電荷的中性粒子。這個猜測後來在1932年由Chadwick在實驗中證實,稱之為中子,因而在193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盧瑟福的助手Charles Wilson利用他發明的「雲霧室」(Cloud Chamber)清楚地觀察到微粒運動的足跡,讓科學家們發現了其他一些新粒子,隨後榮獲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24年,盧瑟福的學生Patrick Blackett改進了雲霧室,同時觀測了400000個α粒子的碰撞。他發現原子核分裂之前會吸收α粒子,後來獲194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32年,盧瑟福的兩位學生John Cockcroft和Ernest Walton一起,第一次用高能加速器實現了核轉變,例如用質子轟擊鋰可分裂出兩個α粒子。兩人在1951年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盧瑟福還有一個學生Pyotr Kapitsa,出生於聖彼得堡,大學畢業後到了劍橋留學。他在盧瑟福指導下利用雲霧室做電磁場方面的實驗。後來他轉向低溫物理的研究,發現了液氦超流體性態。他在多年以後即1978年84歲時,以此過往的成就榮膺姍姍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紀念盧瑟福的郵票
盧瑟福的一生,創建了原子物理學,啟動了放射性科學研究,並開創了使用人工加速粒子轟擊進行核裂變實驗的先河。為了紀念盧瑟福,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於1977年8月宣布,把周期表的104號元素命名為「」(Rf, Rutherfordium)。



盧瑟福1903年被遴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後來於1925-1930年出任該學會院長。盧瑟福獲得的其他榮譽包括英國皇家學會的Rumford Medal(1905)和Copley Medal(1922),Turin 科學院的Bressa Prize(1910),英女王冊封的爵士(1914),英國皇家藝術會的Albert Medal(1928),英國IEE的Faraday Medal(1930),以及紐西蘭大學的博士學位和Pennsylvania、Wisconsin、McGill、Birmingham、Edinburgh、Leeds等著名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1931年,他被紐西蘭授予Nelson Baron(男爵)稱號,所以他的全名後來寫為Erne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
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因腸阻塞併發症在劍橋逝世,享年66歲。他被安葬在倫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長眠在兩位偉大物理學家牛頓和Lord Kelvin的墓旁。
對於這位偉大科學家盧瑟福的人品,後人有一句簡短的評語:「他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過一個朋友」。

盧瑟福在Westminster Abbey的墓碑
我國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1910年1月9日-1992年11月5日),193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34 年作為第三屆英國庚子賠款公費赴英留學,在劍橋大學師從盧瑟福,193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於1957年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院士。他的夫人王承書院士(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也為國人熟識。她1934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44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後來為祖國研製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張文裕、王承書夫婦在福建泉州的故居博物館

來源:返樸

相關焦點

  • 他把實驗室變成諾貝爾獎搖籃
    他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撰文 | 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 歷史上有許多出色的科學家,按媒體喜歡的說法,都不幸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 他把實驗室變成諾貝爾獎搖籃|歷史上的今天
    他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撰文 | 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歷史上有許多出色的科學家,按媒體喜歡的說法,都不幸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當然,這個人是歷史上的唯一: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 他把實驗室變成諾貝爾獎搖籃|歷史上的今天
    他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撰文 | 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歷史上有許多出色的科學家,按媒體喜歡的說法,都不幸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不僅自己榮膺諾貝爾獎,還讓他實驗室裡的學生和助手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當然,這個人是歷史上的唯一: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 培養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超級機構,最牛實驗室之卡文迪許實驗室
    亨利.卡文迪許可以算是物理學界的真正富二代,他一生從未為了錢苦於奔波,他把自己很大部分的財產都用到自己家中的實驗室中,花費重金在自己的實驗器材上,實驗室成為他的夢想搖籃。相反,他晚年花費了很多的時間整理亨利.卡文迪許的筆記,也正是麥克斯韋的孜孜不倦,讓我們後人有幸更多地了解了亨利卡文迪許,被譽為第一個稱出地球質量的人。麥克斯韋作為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他更多的是為實驗室的科研指明了方向,不幸的是在1879年,才48歲的麥克斯韋因病在劍橋逝世。
  • 諾貝爾獎獲得者傾情出任未來實驗室學苑名譽院長
    眾所周知,實驗室是科學研究賴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是發明創造產生的搖籃與溫床。發明創造與科學研究從根本上影響著人類發展進程,為人類社會帶來了顛覆性變化與無窮便利。在這一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傑出的科學家。
  • 直播 | 走入全球「分子生物學的搖籃」——冷泉港實驗室
    該系列報告由國際知名研究所 Janelia Research Campus、冷泉港實驗室、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等7個國際知名研究所共同組織。今晚9點,該系列直播第二場精彩繼續。,冷泉港實驗室助理教授 Mikala Egeblad 以及冷泉港實驗室 Dolan DNA 學習中心執行主任 David Micklos 將分別進行分享。
  • 培養了29名諾獎得主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
    「諾貝爾獎科學獎的孵化器」,業內許多人這麼稱呼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立至今,這裡共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佔整個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這樣一間神奇的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呢?
  • 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悲劇,他讓無數人變成了白痴,最終被一部經典...
    說起諾貝爾獎,相信國內的朋友應該都不會陌生,並且,諾貝爾獎在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具有權威性的獎項,不過,再權威的東西,偶爾也會有失誤的時候,畢竟這個世界上也並不存在完美的東西,接下來,我們就說一下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悲劇,他讓無數人變成了白痴,最終被一部經典大片諷刺。
  • 物理實驗室的典範——卡文迪什實驗室
    很多偉大的物理發現都源於實驗,實驗室是科學的搖籃和研究的基地,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物理實驗室。伽利略開闢物理實驗研究的新局面,但當時還沒有專門實驗室的出現。直到後來在波意耳和胡克等實驗室先驅的帶動下才逐漸建立起正規的實驗室。
  • 直播 | 全球分子生物學搖籃,冷泉港有哪些獨特的科研文化
    >、HHMI 研究員 Zachary Lippman 以及 Banbury 中心執行主任 Rebecca Leshan,分別分享基因編輯技術在植物和農業中的應用,以及冷泉港實驗室的科研文化:小團隊、大影響。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原子彈「搖籃」到軍民兩用研究基地
    作為世界上著名的核能實驗室,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前身就誕生於此,為原子彈研製作出了巨大貢獻。雖出身於戰爭需求,和平時代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仍延續著守衛國土安全、迎難而上的精神,緊密圍繞美國國家利益和重大需求,在中子科學、複雜生物系統、能源、先進材料、國家安全和高性能計算等領域領航全球。
  • 北京中學生遊學美國冷泉港實驗室
    8月4日,北京166中學的同學們在冷泉港實驗室中國經濟網記者張偉 攝  中國經濟網紐約8月6日訊(記者 張偉)8月4日,來自中國北京166中學的學生來到位於美國紐約長島的世界著名實驗室--冷泉港實驗室,參加為期兩周的進階基因生物學暑期課程。
  • 諾貝爾獎歷史上的悲劇:這項可怕的前腦葉白質切斷術,毀了上萬人
    自1895年創立以來,諾貝爾獎一直是全世界聲譽最高、含金量最重、影響力最大的科學獎項。諾貝爾獎的評判標準是在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五大領域「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直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實驗室發現前額葉皮層對情緒和攻擊性行為影響很大。隨後有研究人員切除了兩隻黑猩猩的前額葉皮層,其中一名叫做Becky的黑猩猩從暴躁變得溫順。黑猩猩實驗成功後,安東尼莫尼斯便開始了人體實驗。他發明了一個名為「腦白質切斷器」的器械,用於損毀前腦葉與其他腦區聯繫的神經纖維。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牽手浙大
    由浙江大學與杭州華大基因聯合創辦,以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負責人詹姆斯·沃森先生名字命名的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昨天在浙江大學之江校區成立。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到會祝賀,市領導王國平、茅臨生、金勝山及來自海內外的生物學和醫學專家出席了成立儀式。
  • 一個大學實驗室產生了三個諾貝爾獎?
    位於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專門致力於粒子加速器的建造和高速粒子的相關研究。這座實驗室自建造以來,取得了包括三項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在內的累累碩果!夸克在這裡被發現!1911年和1918年,盧瑟福分別發現了原子核和質子。1932年,盧瑟福的弟子——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
  • 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物理學家趙忠堯
    說到諾貝爾獎大家都知道這個獎項不是一般人能拿到的,在諾貝爾獎項中我們中國人屈指可數,而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就是關於我們中國的一名科學家的是故事,當時都說這個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可見他是多麼厲害啊!
  • 卡文迪許、卡文迪許實驗室和我的回憶
    他父親在倫敦有幾處住所。他把其中一處改成實驗室,一處變成圖書館,對外開放。他酷愛圖書,把自己收藏的大量圖書,分門別類地編上號,管理得井井有條,即使是自己閱讀,也都毫無例外地履行登記手續。     父親去世後,他又將實驗室搬到鄉下。他拆掉別墅內富麗堂皇的全部裝飾,將客廳變成大實驗室,樓上臥室變成觀象臺。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布局黃埔區
    信息時報記者 朱元斌 攝   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玉琴 通訊員 黃嘉慶 黃於穗 李晶晶)昨日,總規模約100億元的冷泉港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籤約,基金公司同步揭牌;同時,該區還與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籤訂進一步全面合作備忘錄,設立冷泉港價值創新園
  • 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卻受到許多人的誤解
    而楊振寧,他所提出的著名的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這個理論有多麼創新呢。用一句話來形容吧後來的一些物理學家,僅僅依靠作出證明他一些理論中的實驗就能獲得諾貝爾獎。
  • 他是大學掛科的學渣,他是科學界的錦鯉,他因一次失誤獲諾貝爾獎
    他雖然喜歡很動手做實驗,但是從沒想到過諾貝爾獎會和他有任何關係。田中耕一是目前諾貝爾獎(自然科學)學歷最低的獲獎者,他成為日本第12位獲諾貝爾獎的人,也是目前日本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獎後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獲獎後,田中耕一的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眾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