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漢族,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1986年,李遠哲在與哈佛大學Herschebach博士及多倫多大學JohnPolany博士同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傳出後,他本人和華人學術界,以及他任教的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師生都很興奮,紛紛向他表示祝賀,讚揚他刻苦勤奮的鑽研精神。儘管李遠哲在政治立場上親綠,但還是對推動海峽兩岸的科研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除擔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還協助臺灣「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設計、安裝一部分子束碰撞儀器,預定年底完成。多年來,他一直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展學術交流,並幫助中科大化學系開展起化學動力學的研究工作。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上海復旦大學授予他榮譽教授頭銜。他還指導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學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裝置。
【圖文部分來自網絡搜索、整理、編輯,若有侵刪請聯繫1264657788@qq.com】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並轉發給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