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祖籍福建南安,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1943年,小學入學臺灣省新竹市國民小學,是校棒球隊及桌球隊隊員。1949年,中學入學臺灣省新竹中學,是校網球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吹長號。1959年,臺灣大學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學士論文由鄭華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
1961年,臺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由浜口博教授指導,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留任臺灣清華大學擔任助教一年,跟從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線結構。
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獲理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由馬漢教授指導,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產生興趣。
1965年,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勞倫斯國家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
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1986年,李遠哲在與哈佛大學Herschebach博士及多倫多大學JohnPolany博士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他除擔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還協助臺灣「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設計、安裝一部分子束碰撞儀器,預定年底完成。多年來,他一直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展學術交流,並幫助中科大化學系開展起化學動力學的研究工作。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上海復旦大學授予他榮譽教授頭銜。他還指導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學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裝置。
1999年以來,李遠哲每年回臺灣多次,除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外,以「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諮詢委員會主席身份,協助原子分所的發展,並直接參與原子分所的設計、研究計劃、科學家的聘任與學術指導等實際工作。李遠哲還是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指導委員會委員。
李遠哲曾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在臺灣地區「選舉」中的關鍵時刻幫助陳水扁獲得「選舉」勝利,而且經常通過媒體與陳水扁當局就個別問題進行唱和,因此臺灣媒體評價其為綠營人士。
對於2008年中國國民黨在臺「立法院」大勝四分之三個議席,李遠哲搖身變成鼓吹「一黨獨大之弊端」的號手,認為中國國民黨如果在「總統」選舉中再度獲勝,將會壟斷行政和立法權,走回「獨裁」老路。李遠哲的說法與民進黨2008年「總統」參選人謝長廷的口號相唱和,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為馬英九當選減分。
雖為臺人,卻心繫祖國;雖為學士,卻希望為國家統一貢獻一份力!
李遠哲先生的學術成就燃起奮鬥之火
他的心繫祖國
讓我們記住
為中華之強大而奮鬥
編輯:石華功
責任編輯:吳藝凡
審核:於菁
圖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