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謝蓮)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喬治·史密斯以及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格雷戈裡·溫特爵士。
阿諾德因首次進行了「酶的定向進化」佔獎項的一半,她也是諾貝爾化學獎史上第5位獲獎的女性。
史密斯和溫特爵士將分享獎項的另一半,他們的貢獻是發現「噬菌體和抗體的肽形式」。史密斯開發了一種稱為「噬菌體展示」的方法,其中噬菌體可用於進化新蛋白質。溫特爵士則使用噬菌體來生產新的藥物。
諾貝爾化學獎此前頒獎109次 3人獲兩次諾獎
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109次,其中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1942這8年未頒獎。
在178名獲獎者中,有4名女性,分別是瑪麗··居裡(波蘭裔法國籍,1911)、伊雷娜·約裡奧-居裡(法國,1935)、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英國,1964)、阿達·約納特(以色列,2009)。
此外,獲獎者中還有3人獲兩次諾貝爾獎。分別是瑪麗·居裡(1903年物理獎;1911年化學獎;首位獲兩次諾獎的獲獎者);萊納斯·鮑林(1954年化學獎;1962年和平獎;唯一一位兩次都是單人獲獎的獲獎者);弗雷德裡克·桑格(1958、1980兩次獲化學獎)。
兩位華人曾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著名化學家李遠哲與美國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同獲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李遠哲1936年生於臺灣省新竹市,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人。
另一位則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美籍華裔化學家錢永健。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下村修同獲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綠色螢光蛋白方面的研究。
2016年8月24日,錢永健在美國俄勒岡州逝世,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