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化學家
諾貝爾獎金是當今科學界的最高獎項。獲得這一殊榮的華裔科學家原本只有三位: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76年,丁肇中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整整十年之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名單上,出現了第四位華裔科學家的大名:李遠哲。
消息不脛而走,傳進李遠哲的耳朵裡的時候,他正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出席學術研討會,同事們歡呼雀躍,向他賀喜。他還以為大家在稱讚他昨日的大會發言。當他明白原來是科學桂冠落在他的頭上時,他並沒有像得勝的足球明星那樣跳起來,卻非常平列地仍然安坐在會場裡,繼續聚精會神的聽著大會發言。
在他獲獎之後,他也沒有沉醉於掌聲和鮮花之中。他走出了記者的包圍圈。他像往常一樣,跟他的學生們一起坐在臺下,觀看的一位英國教授所做的有關爆炸的化學實驗,細心地傾聽那位教授的講解。
誠如李遠哲博士的兒子所說:父親對取得科研上的榮譽,往往是很平靜的。」
李遠德向來是在化學園地裡埋頭苦幹的一頭」牛」.是一位「工作狂」。他的實驗室裡四面無窗。有一回竟一口氣幹了三天三夜!
他曾說:
「做一個科學家,要非常認真。看到一個事實,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如果對對一般社會生活馬馬虎虎,糊裡糊塗的話,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好的科學家。」
他年輕時就很用功,做學問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可是,他不死讀書。他有著廣泛的興趣。他是棒球好手。他打桌球、網球,也出手不凡。他也喜歡音樂和美術。進入大學學習,他主攻化學,但是也選修物理系的一些課程。空餘時,甚至看看武俠小說。
廣泛的興趣使他思路廣闊,觸類旁通。他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是因為他所發明的交叉分子束法,對於了解化學物質相互反應的基本原理有著重大的意義,作出了重大突破。可是,他卻用「棒球語言」來生動、通俗地講述他的艱深的化學理論。他把分子數的撞擊,比喻為「打出一個界外球」。他解釋道:「我的道路就像擊中了棒球,卻又稍微偏了點,幾乎完全一樣!」
在1986年,李遠哲譽滿全球。他除了諾貝爾獎金榜題名之外,還榮獲全美化學學會頒贈的「1986年彼得迪白物理化學家」和裡根總統授予的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面對巨大的成功和榮譽,李遠哲是那麼的冷靜,可是卻在華人世界颳起一陣「李遠哲旋風」。黃皮膚、黑眼睛的同胞們為他自豪,因為他的成功清楚表明,炎黃子孫同樣可以摘取世界科學皇冠!
李遠哲受到海峽兩岸的尊重:他是臺灣研究院的院士,也是大陸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名譽教授。
在美國,他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羅倫斯實驗室研究員。美國化學界流行著一句話:「遇到化學的疑難問題,就找李遠哲!」
(全文1021字)朗讀者:劉敏生
問答式學習
1、什麼是華裔?
2、李遠哲發明了什麼?
3、美國哪位總統授予了李元哲科學獎章?
1.定居在國外的華人
2.交叉分子束法
3.美國裡根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