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與「諾貝爾病」

2021-01-12 海峽集結號

臺灣中國時報刊發島內「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前院長陸續撰寫的文章說,繼去年11月30日發表「萊劑標準以下,吃萊豬不影響健康」後,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又於1月5日就萊克多巴胺爭議發表看法,指稱「糖也是毒,只要少吃就沒事」。針對李的意見,個人表達以下幾點看法。

李遠哲宣稱的安全標準,由於並未說明依據,個人無從評論是否可信,僅提出部分已知的報導供讀者參考。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早在2009年4月,針對Codex依據「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推薦訂定《有關瘦肉精容許標準之文獻與研究》報告,提出「萊克多巴胺安全評估」共52頁的科學性評論,其中重點系僅以6個人吃過沒有中毒反應作為藥物安全的依據,提出質疑。

2014年7月《生命科學》期刊也刊登了一篇〈在160個國家和地區被禁,為什麼萊克多巴胺在美國豬肉裡〉的文章,文中簡述了以國家豬農協會為代表的部分美國豬農對歐盟的施壓,也報導了美國豬農開始拒用萊劑。

根據理性維基(Rational Wiki)網頁,「諾貝爾病」是指部分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得獎人在獲獎後,為偽科學背書或從事偽科學相關研究的現象;該網頁也指出此一現象凸顯了人對「有問題論述」的免疫力不足,包括有成就的科學家在內。

此一現象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創辦矽谷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電晶體共同發明人、諾貝爾物理獎得獎人威廉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對優生學的支持,從他曾提出智商不到100,如果志願結紮應得到金錢補償的政策建議,可見一斑。

科學知識或論述是否值得大眾信賴,取決於科學工作評論、檢驗的流程;個別科學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雖可能有錯,透過同儕審議的「公開」發表過程,共同努力、累積才有可能獲得大眾信賴。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歐瑞史克斯(Naomi Oreskes)在其所著《為什麼要信任科學?》一書中說:「當科學受到意識形態或經濟利益的攻擊時,保護科學,不但要能夠說明科學值得信賴的基礎,也要能理解與述明科學的限制。」作為讓大眾願意信任科學論述的標杆人物,祝福李遠哲對「諾貝爾病」有免疫力。

至於我與我的家人,在沒有足夠證據支持萊克多巴胺對人無害前,筆者將學習17世紀學者帕斯卡的賭注,賭萊克多巴胺對人體有害,不吃豬肉了。賭錯,不過是少吃豬肉;賭吃豬肉,萬一錯了,還不知會有什麼麻煩。

相關焦點

  • 李遠哲與陳水扁"關係微妙"
    兩度助扁上臺 如今公開反目    臺灣「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曾是李登輝、陳水扁的重要政治顧問。近日他發表公開信,呼籲陳水扁「下臺」。對於目前混亂的臺灣政壇來說,李遠哲此舉無異於一枚炸彈,激起了人們對未來局勢發展的猜想。而李遠哲與陳水扁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成為人們的熱點話題。
  • 李遠哲與教改無關?
    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出版自傳,針對李登輝指其該為教改失敗負責提出反駁,認為當年是李登輝未繼續採用教改會的建議,只聽後來吳京「部長」的意見所造成。許多人紛紛質疑李遠哲為何又一次撇清教改的責任?把失敗之責推給已逝的吳京是否厚道?尤其是辯稱教改會當年提議的「廣設高中大學」,是指廣設「公立」大學與高中,顯然與事實有差距。
  • 李遠哲,饒了臺灣人吧
    臺灣中時新聞網快評說,臺立法機構為了蔡當局開放美豬進口議題吵翻天,正當絕大多數臺灣人憂心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即將進口,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竟語出驚人表示,「在標準以下吃了,對健康影響不大!」諾貝爾獎得主竟如此不科學的護航萊豬。李遠哲,饒了大家吧!
  •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漢族,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
  • 李遠哲促民進黨接受「一個中國」
    據臺灣民視新聞網11月20日報導:臺灣跨黨派小組召集人李遠哲希望民進黨能凝聚一個中國的共識。但民進黨各派系對於一個中國的定義 , 仍然存在歧見。「總統府」跨黨派小組召集人李遠哲, 星期六晚間與民進黨各派系進行了一場餐敘。
  • 李遠哲確信兩岸有九二年共識
    中新網臺北十月十六日消息:臺灣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十六日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他個人確信,兩岸九二年在「一個中國」議題有共識,他表示對於陸委會的意見他不了解,但是對於九二共識,他還是認為「兩岸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一個中國」。
  • 李遠哲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李遠哲1936年出生於新竹,父親為知名畫家李澤藩先生1943年入新竹小學年與哈佛大學Herschebach博士及多倫多大學John Polany博士同獲諾貝爾化學獎1993年受推薦接任為中央研究院院長1995年主持教改會簡介李遠哲
  • 李遠哲打臉民進黨:川普是世界性災難
    據臺媒報導 與民進黨關係極為親近的臺灣「中研院」前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30日出席一場公開記者會,被問及對美國大選後未來美臺關係,李遠哲表示,他在美國這麼多年,美國總統曾邀他到白宮三次,他認為現任總統川普,對全世界是場災難。李遠哲建議,「臺灣人應把眼光放大、放遠一點」。
  • 名人故事|李遠哲—出路是靠自己打開的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臺灣人
  • 李遠哲聲稱不曾毛遂自薦介入兩岸事務
    東方網5月12日消息: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11日接受法國國家廣播電臺訪問時重申,他是個研究科學的學者,雖然曾經當義工,為九二一地震重建工作奉獻微薄之力,但從未毛遂自薦要為兩岸問題到大陸談判,或與中共官員接觸。針對李登輝《執政告白》一書中所提有關章節,李遠哲表示,他是個學者,從來不認為自己萬能。
  • 臺大設諾貝爾獎主車位 "李遠哲專用"引爭議(圖)
    中新網12月21日電 臺大校園內最近新劃設了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專用停車位」,由於全臺大專、兼任和特聘教授中,只有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得過諾貝爾獎,引起部分臺大師生議論,認為是「李遠哲專屬停車位」。但也有網友說,柏克萊給他的是「李遠哲博士優先車位」和臺大給的「專屬」車位不同。  這個專屬停車位,位在臺大小椰林大學旁的「中研院」原分所後方。停車位旁還樹立了一個醒目的標示牌,藍底白字用中英文寫著「諾貝爾獎得主專用停車位」,上頭還註明「需經特別核准後使用,違車將被鎖車」。
  • 【第370期】李遠哲|中國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產生興趣。1965年,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勞倫斯國家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
  • 深綠的李遠哲 內心深處反中國、反外省人
    馬英九最近提出反擊,說他在臺北市長任內整治淡水河長達十幾公裡,整整是謝長廷的十倍,李遠哲沒看到馬英九這「十倍的能力」嗎?真要比較,應該列出馬謝兩人過去兩任市長任內所有的政績好好一一比較,這才有意義,否則空口白話說誰的能力強是沒有說服力的。況且,除了能力,一個「總統」的操守難道不重要嗎?
  • 李遠哲挺謝 部分教育界人士批:李在確保既得利益
    華夏經緯網3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表態挺謝,引發臺灣學術界兩極評價。部分彰化教育界人士認為,李遠哲是在確保剩餘的既得利益,應該對臺灣惡質教育環境負責並公開道歉。據報導,不少彰化縣站在第一線的教育界人士沉痛認為,李遠哲把十年教改變成了缺乏道德、是非教育的「缺德教改」,對於附和貪腐扁政權,將臺灣優質教育環境,搞得烏煙瘴氣的現象,應該向全民道歉。
  • 化學史上的今天 | 10月15日——華人科學家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李遠哲是第一位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 陳水扁稱李遠哲已允諾出任兩岸問題小組召集人
    陳水扁稱李遠哲已允諾出任兩岸問題小組召集人
  • 李遠哲「萊豬對健康影響小」網怒嗆:禍害遺千年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今日出席座談會前受訪表示,若是在安全標準內,萊劑對健康影響不大,更指出,硝酸鈉也是毒,但為了保鮮所以放一點點,大家也還是吃。對此說法,網友憤怒回應「練肖話他第一名,請你家的子孫多吃一點」、「禍害遺千年」。 據報導,李遠哲今天受訪表示,目前當局所做的萊豬管制措施,做到這樣相當不錯。而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若檢驗出無核廢料汙染,也是沒問題。
  • 李敖質詢 李遠哲為教改道歉承認當局政策粗糙待改進
    華夏經緯網10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中研院長」李遠哲今天在「立法院」科資委員會上,針對李敖質詢教改問題,表示要為教改道歉,李遠哲也認為執政黨政策粗糙,需要改進。 據悉,李敖在科資委員會質詢李遠哲,不過質詢的內容卻跟科技信息沒什麼相關,他先是質詢李遠哲,在2000年「大選」表態支持陳水扁,是不是違反院士中立的原則?
  • 1986年10月15日 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10月15日,李遠哲博士榮獲該年諾貝爾化學獎,為炎黃子孫增添了光彩和榮譽,美國華人引以自豪。李遠哲是繼美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之後,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美籍華人。他也是第一位獲得這項獎金的原籍為臺灣省的科學家。1936年,李遠哲出生在臺灣新竹縣,父親李澤藩是一位八十高齡的臺灣老畫家。
  • 保姆朗讀《葉永烈科學故事》第97課:「棒球化學家」——李遠哲
    整整十年之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名單上,出現了第四位華裔科學家的大名:李遠哲。消息不脛而走,傳進李遠哲的耳朵裡的時候,他正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出席學術研討會,同事們歡呼雀躍,向他賀喜。他還以為大家在稱讚他昨日的大會發言。當他明白原來是科學桂冠落在他的頭上時,他並沒有像得勝的足球明星那樣跳起來,卻非常平列地仍然安坐在會場裡,繼續聚精會神的聽著大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