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轟開原子,發現質子,並且預言中子的存在

2020-12-07 天眼900

上回說到28歲就當上了教授和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的湯姆遜成功改變了歷史,發現了電子,於是受到了萬人景仰。但是湯姆遜從來不擺架子,為人和藹可親,所以奔著他報考研究生的人越來越多。在他們所有的學生當中,得意門生太多了,咱們重點介紹兩位,一位叫做查爾斯威爾遜,另外一位叫做盧瑟福,這位查爾斯威爾遜也是從歐文斯學院來到劍橋大學的,那小夥子很有想法。

當年他自己做了個儀器,叫做灰塵計數器。就正常來說,這灰塵太小了不容易看見,他就發現當這個空氣突然膨脹的時候水蒸氣就會在這個灰塵微粒上凝結成一個小水珠,這樣不就容易觀察了嘛然後還能給它拍照,所以他就給起了個名叫灰塵計數器,您一聽可能會說這東西能有啥用,沒想到之後可有大用。

有一天湯姆遜就問威爾遜說你這個東西能拍到灰塵,你能拍到電子嗎?老師這麼一問,這在學生心裡那就是一道論文題目,不過灰塵在小,有的時候我們透過陽光還是能夠看見的,電子可是小到無法想像啊,你要想讓電子顯型那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查爾斯威爾遜終於在 1911年完成了自己的實驗儀器起名為雲視,原理和剛才說的差不多,就是能夠讓足夠潮溼的空氣瞬間膨脹,這種膨脹就可以讓一個封閉的容器裡面溫度降到露點以下,就是容器中的水分達到一個過飽和的狀態,這樣一來,電子,別的微觀粒子通過空氣的時候,就會在粒子周圍產生小水珠,就像是一個一個小雲朵一樣,所以叫做雲視,然後可以在雲視上下加電場磁場,這樣就可以分析粒子的運動軌跡。

劍橋大學

但是即便是這樣,想要拍到電子完整的運動軌跡那也是很困難的,所以這個設備就不是一般人能用的,1927年查爾斯威爾遜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和另一個人康普頓一起得的,之後也會介紹到這位康普頓。

湯姆森的另一個得意門生是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農民出身,很樸實。他得到劍橋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還在地裡挖土豆呢,然後就感慨說了一句,這是我這輩子挖的最後一個土豆啦,借了路費從紐西蘭趕到劍橋大學,這是1895年的事。盧瑟福剛來到劍橋大學的時候都驚呆了,看著劍橋大學莊嚴的建築,心想這可是牛頓,麥克斯偉這些大神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估計他自己都沒想到若干年後他也能被人們銘記在心,也成為了神一樣的人物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

1898年盧瑟福剛剛學習了三年,他老師湯姆遜收到了一封信,是加拿大的麥克吉爾大學,我們這邊師資緊缺,想麻煩湯姆遜老師看看能不能從您的研究生裡面選一位來我們這當教授,您手底下的人隨便挑一位,那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主啊,湯姆遜一看盛情難卻就想把他最喜歡的學生盧瑟福派過去。

當年盧瑟福剛27歲,這絕對是繼承了瑞利的優良傳統,當年瑞利就是伯樂,相中了湯姆遜,湯姆遜28歲就當上教授了,現在這個湯姆遜又臨兵點將把27歲的盧瑟福也派過去了,盧瑟福聽了也挺高興的,直接從學生就變成老師了,同樣搞科研當教授還能賺錢。

居裡夫婦

去了之後研究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放射性,早幾年的時候,貝克勒爾和居裡夫婦他們發現了天然放射性,關於貝克勒爾發現這個天然放射性也很有趣,發現這個鈾巖能夠自發的冒射線,盧瑟福就決定研究研究這個射線到底是什麼。通過實驗盧瑟福發現鈾巖放出的射線還不是一束,它在磁場下這個射線會向兩個方向偏轉,這就證明是兩束電信不同的射線,一正一負,他就把這個帶正電的這束給起了個名兒叫阿爾法射線,帶負電的就叫做貝塔射線,其實還有一束不帶電的盧瑟福沒發現,後來是法國物理學家維拉爾發現了,並且順勢就給命名伽馬射線,就是電磁波,經過測算,這束帶負電的這個貝塔射線就是老師湯姆遜發現的電子,但是天然放射出來的電子束速度快,穿透性強的高能電子束,那這束放射出來的電子為啥能具有這麼高的能量呢?

還有這個阿爾法粒子射線,這又是啥呢?一束帶正電的粒子,當時人們就只知道這原子是不帶電的,電子呢是帶負電的,所以在盧瑟福心中就這兩個問題還是個謎,但到了1902年的時候他知道這個阿爾法粒子是怎麼來的了,它是由於某些元素的原子自發性的衰變放射出來的並且提出了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

是某些元素不穩定,像是鈾啊還有居裡夫婦發現的鐳,鈽,他們在衰變過程中就會放出阿爾法粒子然後就變成別的元素。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大新聞,元素之間還可以來回變嗎?這就有點兒像點石成金的意思,當時人們都激動壞了,不過石頭還是不能夠變成金子的就只有特定的放射性元素才能夠衰變。

高能粒子

過了幾年盧瑟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把阿爾法射線,單獨讓它射進一個罐子裡,這樣就好,研究,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他得到的這罐阿爾法粒子居然是氦氣。又反覆做了好幾次實驗,沒毛病啊,所以盧瑟福就只能夠無奈的得出結論,這阿爾法粒子,就是帶正電的氦原子。

我們現在知道阿爾法粒子實際上是氦原子核,就是去掉了電子的氦原子,所以才帶的正電,不過當時盧瑟福還沒有提出原子核的概念,然後他在1907年的時候就把這個結果公布出去了,頒發諾貝爾獎們覺得這個成果已經很好啦,於是在1908年就給盧瑟福頒發了諾貝爾獎,不過他得的是化學獎,其實盧瑟福重大的發現都在後面。

此時的盧瑟福已經回到了英國,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當教授,他的兩個助手分別是馬斯登和蓋格,大家聽過的這個蓋格瑪斯登實驗,就是由這二位的名字而來啊。盧瑟福太喜歡阿爾法粒子了,因為是天然放射出來的,你不用實驗的製備,所以這既經濟又實惠,用這個阿爾法粒子去轟擊別的原子,看看能啥樣呢?這個想法簡單粗暴,實際上我們現在發現了很多粒子都是用的這種辦法,就是用一種去轟擊另一種。

他當時是用的阿爾法粒子轟擊的這個金箔,其實他沒期待能有什麼重大發現,為啥這麼說呢?因為自從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之後,湯姆遜就給出了一種原子模型,叫做西瓜模型,或者是棗糕模型。就這個電子,它就像西瓜子一樣是嵌在裡面的,然後電子帶負電,其他的地方帶正電,整體的原子是不帶電的。阿爾法粒子的速度能夠達到每秒鐘200萬米,這麼高的速度,那肯定直接就穿過去了,你打啥都能給打穿過去的。

阿爾法粒子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盧瑟福就發現這阿爾法粒子確實可以穿過金箔,就打在後面那個接收屏上,當然這個實驗是他兩個助手做的,盧瑟福已經是教授了。有這麼一天,盧瑟福就突發奇想,他就和這個馬思登說,把這個接收瓶給他拿到前面來,看看還能不能接收到這個反射的阿爾法粒子,馬斯登就心想說,老師您這不是開玩笑的嗎?這麼高的速度他怎麼可能呢?但他還是照做。居然就真的有阿爾法粒子被反彈了回來。

用盧瑟福自己的話說,這就相當於用一個15英寸的炮彈打在一張紙上被反彈回來了一樣不可思議,冷靜一下,阿爾法粒子能反彈回來,那就證明這個原子當中是有很堅硬的東西存在的,就是原子核。然後他們又趕緊根據這個實驗數據,計算了阿爾法粒子的散射截面,結果表明原子內部大部分都是空的,就中間存在一個硬核。但是他不能確定啊,這個電子在哪兒?有可能在核裡邊,有可能是繞核運動了。

1911年盧瑟福向世人公布了自己的這個行星原子模型,不過這個模型沒有收到太廣泛的關注,大家都不太相信,覺得湯姆遜的棗糕模型就很好了。同年召開的第一屆索爾維會議上,物理學家還都用這個棗糕模型討論原子結構,為啥呢?就因為它有一些現象還無法解釋,就比如剛才說的這電子是不是在核裡呀?當時就已經有人猜測說這個原子核它肯定是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能夠放出阿爾法粒子和電子,那能不能說

所有的這個元素的原子核都是由阿爾法粒子和電子組成的呢,盧瑟福當時就說肯定不是,因為阿爾法粒子的相對質量已經測出來了,是四,這個相對質量就是因為原子的質量太小了,所以如果直接說這個真實質量就不方便。人們就定義了一個很小的質量,為一個單位,然後相對質量就是他的多少多少倍,單位U。最早定義相對質量的人是道爾頓,他說用一個氫原子的質量為單位就是一個相對質量,後來又改了好幾次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相對質量是以碳12原子質量的1/12為一個單位。碳原子的相對質量就是12,氫原子還是1,阿爾法粒子的相對質量是4,這就比氫原子還要大呀,所以肯定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包括阿爾法粒子。

原子結構模擬

但是後來在盧瑟福又通過實驗發現,就不管用阿爾法粒子轟擊什麼原子,什麼鈉啊金啊,包括非金屬原子磷都有一種帶正電的粒子能夠被轟擊出來,他的這個質量又和氫原子一樣,你看這不就和阿爾法粒子的情況差不多嗎?難不成轟擊出來的是帶正電的氫原子?這回盧瑟福明白了,看來這個東西才是所有的原子核裡都有的東西,盧瑟福就給這個帶正電的氫原子起了個名叫做質子。

1920年盧瑟福向世人再次公布了自己的成果,這人們才知道原子大部分都是空的,中間有一個原子核與原子核外圍它圍繞著帶負電的電子內部,就是由帶正電的質子組成的,並且盧瑟福還預測,有可能這個原子核裡面還存在一種中性粒子,這實際上就是中子的開端,這次人類的另一個基本粒子也被發現了,23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23年後他的學生盧瑟福再次刷新了人類的認知,發現了質子,此時的盧瑟福已經是卡文迪許實驗室的主任,湯姆森安心的把自己的工作交接給了這位當年還在挖土豆抓兔子的紐西蘭人。幾乎與此同時,德國人和美國人那兒有動靜了,說我們這兒好像也發現基本粒子了,咋回事呢?下次接著聊。

相關焦點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到1924年,盧瑟福已經從許多輕元素的原子核中打出了質子,進一步證實了質子的存在。 盧瑟福在實驗基礎上建立了原子的核模型,提示了原子核這一物質更深層次的存在,他和他直接或間接指導過的許多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形成了一個大的學派,一切從實際出發了幾十年原子核物理研究和核技術應用的興旺發達局面。他是原子核物理的開拓者,也是探索原子核奧秘的帶頭人。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這種粒子質子和中子比電子重,它們位於原子的中心。電子非常輕,存在於環繞原子核的雲中,電子云的半徑約是原子核的10000倍。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大致相同。然而,一個質子重量超過1800個電子的重量。質子和中子的數量通常是相同的。
  • 物理學界師徒兩人發現質子和中子的過程,完美詮釋了原子結構!
    氫是最簡單的元素,只有一個球組成,盧瑟福稱其為質子,在希臘語中是「第一個」的意思。通過往原子核中加入更多的質子,全部其他的元素就被製造出來了,就是如此簡單。比如,氦是第二輕的原子,由兩個質子組成,而鋰有三個質子。碳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有6個質子,我們所呼吸的氧有8個。鈾是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有92個質子!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在早期的放射性研究中,盧瑟福已經發現放射性物質所發出的射線實際屬於不同的種類,他把帶正電的命名為α射線,把帶負電的命名為β射線,把那些不受磁場影響的電磁波稱為γ射線。1910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也就是行星模型。
  • [趣味化學]揭開原子內幕的盧瑟福
    在19世紀末,物理學上爆出了震驚科學界的「三大發現」: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同一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1859一1940)發現了電子。這些偉大發現激勵了盧瑟福,使他決心對原子結構進行深入研究。  1899年,盧瑟福用強磁場作用於鐳發出的射線,他發現,射線可以被分成三個組成部分。
  • 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發現史?居裡夫人差點就能獲得三次諾貝爾獎!
    二、質子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質子的第一發現者。在1918年,盧瑟福用α粒子,去轟擊氮原子時,記錄到了「氫核」逸出的現象。於是盧瑟福意識到,氮原子中,有可能含有「氫核」,然後把這個粒子命名為質子(proton),同時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四:中子發現了,這卻是居裡夫婦的傷心事
    這就是盧瑟福的偉大之處,做完了實驗之後都會深入思考,上次做完α粒子散射實驗後想了想就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這次發現了質子後,又預言了中子,這就是文武雙全的物理學大師。可中子在哪呢?這種事情不要問盧瑟福,他專管設計實驗並深入思考,至於這些粗活雜活他是不管的,找中子這事就交給了學生查德威克。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四:中子發現了,這卻是居裡夫婦的傷心往事
    盧瑟福覺得在原子核內部除了質子應該還有一種粒子,這種粒子質量和質子差不多,不過不帶正電荷也不帶負電荷,那就是呈中性了,盧瑟福把這種粒子叫做中子。這就是盧瑟福的偉大之處,做完了實驗之後都會深入思考,上次做完α粒子散射實驗後想了想就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這次發現了質子後,又預言了中子,這就是文武雙全的物理學大師。
  • 中子的發現者——查德威克
    盧瑟福教授非常看重查德威克在物理方面的天賦,畢業後就留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實驗室從事放射性研究。沒過多長時間,由於他的「射線穿過金屬箔時發生偏離」的實驗成功,有力的證實了原子核的存在,獲得了英國國家獎學金。
  • 科學史上的今天,中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這對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為原子能的利用開闢了廣闊的道路。1 中子的發現英籍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核式結構模型,並指出原子可能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
  • 【科技名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
    盧瑟福在研究放射性現象和原子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9年他發現了放射性輻射中的兩種成分,並命名為α射線β射線,接著又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釷」。1902年在加拿大工作期間,他與英國化學家索迪一道,通過對鈾的放射性研究,提出了原子自然蛻變的理論:放射性現象是原子自行蛻變的過程。  在蛻變過程中,一種元素的原子可以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的原子,同時放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老湯姆孫發現電子之後,聲望日隆,成為物理學界領軍人物,不過老湯姆孫並沒有,而是銳意進取,打算再次開創輝煌,於是老湯姆孫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老湯姆孫認為原子就是一個西瓜。盧瑟福覺得老師說的很有道理,立即扔下了無線電開始研究原子物理,很快盧瑟福就發現了α粒子,這個成就當然比不上老湯姆孫的,不過這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後半輩子盧瑟福就靠著α粒子混了。
  • 盧瑟福從挖土豆的窮小子到科學偉人
    湯姆遜就是成功發現電子的人,是當時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湯姆孫非常欣賞他的才能。當時流行的原子模型還是湯姆孫的布丁模型(棗糕模型、西瓜模型).棗糕模型1898年,盧瑟福在實驗中發現「鈾射線」的成分是複雜的,其中至少包含兩種不同的輻射,一種非常容易被吸收,
  • 故事: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要說質子,還得從老湯姆孫說起。老湯姆孫發現電子之後,聲望日隆,成為了物理學界領軍人物,不過老湯姆孫並沒有故步自封,而是銳意進取,打算再次開創輝煌,於是老湯姆孫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老湯姆孫認為原子就是一個西瓜。
  •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物理學家費曼曾經說過,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人類科學最重大的發現,他會選擇「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一句。然而,如果是德布羅意的話,估計他還會加上一個逗號,然後補上「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子和中子的衰變原子的衰變,實際上和原子核是有關的,說白了就是原子核的衰變。
  • 把太陽系比作一個原子的話,應該算什么元素或者同位素?
    構成原子的是電子和質子以及中子,除了電子是基本粒子以外,質子和中子都還可以繼續分,但與今天的話題並沒與多大關係,所以我們就不深入討論了!1897年約瑟夫·湯姆孫發現了電子,但其實我們現在知道電子和元素的屬性並沒有多大關係,但外層電子的分布卻和它的化學屬性有關,不過化學屬性和本話題其實也沒有關係,我們繼續撇開不談。
  • 致敬盧瑟福,淺談「行星繞日」原子模型的由來
    「行星繞日」模型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一種模型,盧瑟福提出這個模型是基於α粒子散射實驗的現象提出的。這個模型能夠合理的去解釋一些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並且對此前提出的原子的「西瓜模型」(又稱「麵包葡萄乾模型」)提出質疑。並且就α粒子實驗來說,盧瑟福模型是解釋其現象最方便,最直觀的一種模型。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中子概念的提出是與人類探索原子核(英國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α散射實驗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組成的過程分不開的。1920年盧瑟福在題為《原子核組成》的講座中強調了實驗上發現一些原子核的電荷數約只有其質量數的一半,並指出:「……電子可能與氫核很緊密地結合而形成一類新的中性雙子(doublet)」。他還推測雙子會在物質中自由運動,難被探測,或許不能被限制於密封容器中。
  • 物理學史——原子物理部分
    物理學史——原子物理部分(1)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複雜的內部結構,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鈾礦(2)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得到了質子。經過研究證明,質子帶正電荷,其電量和一個電子的電量相同,它的質量等於一個電子質量的1836倍.進一步研究表明,質子的性質和氫原子核的性質完全相同,所以質子就是氫原子核.。盧瑟福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193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