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四:中子發現了,這卻是居裡夫婦的傷心事

2020-08-16 閒時亂翻書

盧瑟福發現質子之後覺得有點不對勁,怎麼說呢?就拿他最熟悉的α粒子來說吧。現在我們都知道,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帶兩個正電荷,這個好解釋,因為氦原子核有兩個質子嘛,可是α粒子質量為四倍的氫原子核,氫原子核就是質子這個盧瑟福已經知道了,要是這樣的話,α粒子的質量應該是兩倍的氫原子核呀,多出來的質量是哪來的呢?

盧瑟福覺得在原子核內部除了質子應該還有一種粒子,這種粒子質量和質子差不多,不過不帶正電荷也不帶負電荷,那就是呈中性了,盧瑟福把這種粒子叫做中子。

這就是盧瑟福的偉大之處,做完了實驗之後都會深入思考,上次做完α粒子散射實驗後想了想就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這次發現了質子後,又預言了中子,這就是文武雙全的物理學大師。

可中子在哪呢?這種事情不要問盧瑟福,他專管設計實驗並深入思考,至於這些粗活雜活他是不管的,找中子這事就交給了學生查德威克。

子曾經曰過&34;,這句話對盧瑟福同樣適用,他的學生中有光芒萬丈的玻爾,此公專門和愛因斯坦做對,關鍵是還贏了愛神,也有查德威克這種資質平平的老實孩子。

查德威克來自英國,中學時代沒有表現出過人天賦,有時候甚至不能按時完成物理作業,不過他做事一絲不苟,堅信只要付出就有回報,這就是荀子所說的&34;。

說起來這還真有點巧合,老師盧瑟福實行孔夫子的教育理念,學生查德威克信奉夫子傳人荀子的想法,真不愧是師徒呀,最狠的還是大師兄玻爾,乾脆把道家的太極圖作為了家徽,看來他們師徒都和我們古老東方有點聯繫。

雖然查德威克資質平平,但是盧瑟福還是在一眼看中了他,原因是查德威克視力好,有點滑稽嗎?這偏偏是真的。

早就說過了,盧瑟福作為老師專管設計實驗,比如α粒子散射實驗就是由助手蓋革(就是發明蓋革計數器的蓋革)和學生馬斯登親手做的,不過這倆人天天盯著也累啊,盧瑟福就找了幾個視力好的大學生來看螢光屏,於是查德威克就入選了。

這不但對查德威克,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呀,想一想當年的法拉第吧,那可是給老闆戴維當了好幾年僕人才有機會進實驗室呀,這基本上就相當於求學期間就參與了國家實驗室,還是頂級尖端項目,這也就後來的費曼參與曼哈頓計劃可以相比吧。

就在查德威克躊躇滿志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一戰爆發了,查德威克不幸地成為了戰俘。可是即便在德國戰俘營,也阻擋不了查德威克進軍科學的雄心壯志。查德威克在戰俘營裡聯合了幾個戰俘成立了一個學習小組,大家一起研究物理學,這種精神太讓人們佩服了,以至於德國科學家都看不下去了,德國科學家寫信給戰俘營,要求戰俘營給予查德威克研究的自由。

一戰結束後,查德威克回到了英國,投身到盧瑟福門下。他很開心,終於不用在戰俘營討論物理了,盧瑟福更開心,終於可以做實驗了,按照慣例,盧瑟福設計實驗,苦活累活查德威克幹,他們一起發現了質子,盧瑟福還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可是發現中子可沒有電子質子那麼簡單,電子質子都帶有電荷,都可以通過電場磁場偏轉,這在威爾遜雲室中可以清晰看出軌跡來,而中子不帶電荷,就是一條直線,這怎麼看?電子質子都可以測量一下荷質比,就是攜帶電荷和質量的比值,當初無論電子質子的發現這都是一個重要的參數,中子不帶電荷,哪裡有荷質比呀。

師徒兩個想了無數的辦法也沒有找到中子,不過別人卻有一些發現。

德國物理學家波特和學生貝克爾用α射線轟擊了鈹元素,想看一下有什麼東西出現,這種手法是不是很熟悉呀,對的,盧瑟福靠這招推翻了老師老湯姆孫的西瓜模型,提出了自己的原子行星模型,還是靠這招轟擊了氮氣,結果發現了質子,於是大家都想試一下,結果波特還真發現了點東西。

波特發現的是一束穿透力非常強的中性射線,注意了啊,這是中性射線,什麼是中性的呢?當然是盧瑟福預言的傳說中的中子,這就是未來的諾貝爾獎呀,可是波特不這麼認為,因為還有一種東西也是中性,那就是γ射線,γ射線其實就是波長極短頻率極高的電磁波,班納博士就是由於照射了γ射線變成綠巨人的,γ射線就是光子,當然是中性的,波特認為這種中性射線就是γ射線。

為了保險起見,波特還是測量了一下這種中性射線的穿透力,就是用鉛來測試射線的吸收率,還記得嗎?超人的眼睛無法穿過鉛,那是由於超人的眼睛發射的就是γ射線,而鉛對γ射線吸收率非常高。

波特發現這種射線可以輕鬆穿透鉛,這就是說這肯定不是γ射線了,可是波特固執地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γ射線,這是生生地把諾貝爾獎往外推呀。

波特還不是最遺憾的,最遺憾的是大居裡夫婦。

要說諾貝爾獎家族,居裡家是不可超越的巔峰,別人家最多父子倆獲獎,象兩輩子跟電子較勁的湯姆孫父子,還有玻爾父子,人家居裡家是六人次獲獎,他家也才總共六個人,平均一人一次,老居裡夫婦就不用說了,尤其是居裡夫人,自個就獲了兩次,大居裡夫婦也得過,小女兒倒是沒有獲獎,可小女婿也得了,不過小女婿不是科學家,人家得的是和平獎。

是不是有點嘆為觀止了,其實居裡家族還有可能更上一層樓的,達到平均兩次的,這都怪大居裡夫婦高風亮節,楞把諾貝爾獎向外推,還推了三次,中子的發現就是第一次。

大居裡夫婦也發現了這種中性射線,他們走的比波特還遠,他們用中性射線轟擊了石蠟,石蠟也發出了一種射線,這種射線偏轉了靜電計,這說明這種射線是帶電了,他們又用磁場檢測了這種射線,也發生了偏轉,由於石蠟中還有氫元素,測定荷質比後他們確定石蠟中發出來的射線就是質子流。

能把質子都轟擊出來的,至少得和質子質量差不多吧,這都明顯就是中子了,可是大居裡夫婦認同了波特的說法,認為這是一種γ射線,他們發布了自己的實驗結果。

這個時候,查德威克還在為尋找中子殫精竭慮,已經整整十二年了,還沒有任何線索,看到大居裡夫婦的文章後,他立刻告訴了老師盧瑟福,盧瑟福表示大居裡夫婦的實驗有問題,吩咐查德威克立即照樣做實驗,在匯報給盧瑟福之前,查德威克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老師一聲令下,查德威克開始了實驗。

查德威克的實驗結果和大居裡夫婦的是一樣的,不過查德威克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卻和他們夫婦倆不一樣。

首先查德威克認為這種中性射線不可能是γ射線,γ射線其實就是一種高頻率的光子,查德威克測出了中性射線轟擊石蠟後石蠟發射的質子流的能量,他的方法是在石蠟板和游離室之間放置不同厚度的鋁片,記錄下質子流恰好被鋁片完全吸收時的鋁片厚度,根據鋁片厚度就可以計算出質子流的能量,這個方法就是盧瑟福發現質子時用過的方法,這就叫一脈相承,用這種方法查德威克知道了質子流的能量就是5.7×10^6電子伏特,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可以推算出要是中性粒子流是γ射線的話,依據愛因斯坦對於光電效應的解釋,光就是一種光子,那麼就可以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計算出γ射線的能量,γ射線的能量一部分傳遞給了質子流,一部分變成了低頻率的光子應,應用康普頓效應來計算,那麼γ射線的能量就高達55×10^6電子伏特,這還無所謂呀。

接著查德威克又做了一個對照試驗,問題就出來了。

查德威克又用這種中性射線轟擊了氮氣,這和盧瑟福發現質子的操作如出一轍,在威爾遜雲室中觀察到了氮原子核的反衝軌跡,通過反衝軌跡,可以知道氮原子核的能量為1.2×10^6電子伏特,依據上面的計算方法再計算一次,不可思議的結果出現了,要是中性射線就是γ射線的話,那麼這種情況下能量就達到了90×10^6電子伏特,幾乎要高了一倍了。

這就意味著,中性射線的能量隨著轟擊原子核的大小而增高,轟擊小原子核時能量低,轟擊大原子核時候能量高,可是這是一種射線呀,怎麼可能有兩種能量呢?

真相只有一個,要麼是能量守恆定律錯了,要麼這種中性射線不是γ射線,而能量守恆定律是不可能錯的,唯一的真相就是這種中性射線不是γ射線,而是傳說中的中子。

在大居裡夫婦發表論文一個月後,查德威克發表了論文《中子可能存在》。

不過這還是用反證法證明的,只是說了這種中性射線不可能是γ射線,可也沒有確切證明這就是中子呀,看來還得繼續實驗。

這次實驗就是要得出中性射線的質量,實驗方案是這樣的,用中性射線分別和氫原子核和氮原子核碰撞,應用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來計算這種中性射線的質量。

先看一下中性射線和氫原子核碰撞的結果

這是中性射線和氫原子核碰撞後的能量守恆方程和動量守恆方程,其中m是中性射線的質量,v0是中性射線的速度,mH是氫原子核的質量,vH0是氫原子核碰撞前的速度,v1是中性射線碰撞後的速度,vH是氫原子核碰撞後的速度。

再來看中性射線和氮原子核碰撞的結果。

這是中性射線和氮原子核碰撞後的能量守恆方程和動量守恆方程,其中m是中性射線的質量,v0是中性射線的速度,mN是氮原子核的質量,vN0是氮原子核碰撞前的速度,v2是中性射線碰撞後的速度,vN是氮原子核碰撞後的速度。

兩組方程聯立就可以得出結果。

由於氫原子核氮原子核在碰撞之前都處於靜止狀態,當然了,都會有點分子熱運動,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因此vH0=0和vN0=0,這樣結果就變成了:

把氫原子核的速度和氮原子核的速度比較一下,就有了下面這個式子:

而氮原子核的質量是氫原子核的14倍,這個不但現在我們清楚,當時查德威克也知道,於是公式又變成了:

好了,現在只需要知道碰撞後氫原子核和氮原子核的比值就可以了,這個事可以測量出來的,對於一直跟著盧瑟福混的查德威克來說,這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查德威克測出來兩者的比值就是7.5,這樣解一個簡單的方程就可以知道中性射線的質量了。

接一下這個方程就知道了m=mH,而mH就是氫原子核就是質子的質量,可以知道這種中性射線的質量基本上和質子相同,這就是盧瑟福預言的中子。

兩個月後,查德威克又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題目就是《中子的存在》,此時,查德威克已經確認這種中性射線就是中子了。

據說約裡奧居裡就是大居裡夫婦中的夫看到查德威克的論文後長嘆一聲:&34;。

真的是大居裡夫婦太笨了,還真不是,作為老居裡夫婦的女兒女婿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怎麼可能笨呢?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夫妻倆錯失了發現中子的機會呢?是他們的研究態度。

偉大的居裡夫人在科學研究由兩點為世人敬仰,一是如老黃牛一般不辭勞苦的孜孜不倦,一是鷹一樣的敏銳觀察力,大居裡夫婦繼承了居裡夫人的老黃牛精神,卻沒有繼承鷹一般的觀察力,可以說大居裡夫婦是一對老黃牛,還是那種只顧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那種老黃牛。

1920年,盧瑟福預言原子核內部可能還存在中子後,還曾經專門到法國就此問題演講,可是大居裡夫婦認為這只不過是科普演講,沒有去聽盧瑟福的演講,這就讓他們錯失了一次機會,盧瑟福都已經把路標畫出來了,他們都懶得看一眼。

而查德威克所在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卻是群英薈萃,號稱&34;,意思是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實驗室混過的,基本上都能撈個諾貝爾獎。

查德威克重複了大居裡夫婦的實驗後,但是對中子的存在還有點拿不準,他把想法對同事們一說,大家紛紛提出建議,因為大家早就對中子的存在深信不疑,有人說用威爾遜雲室,有人說用質譜儀,而發明雲室的威爾遜本來就是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算起來還是查德威克的師叔,發明質譜儀的阿斯頓也是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同時這兩位也都是諾貝爾獎的獲獎者。

與其說是查德威克戰勝了大居裡夫婦,不如說是卡文迪許實驗室戰勝了大居裡夫婦。

和大居裡夫婦同樣遺憾的還有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中國核科學奠基人王淦昌先生,王淦昌先生曾經建議他的老師梅特涅做一下這方面的實驗,可是梅特涅卻沒有聽這位睿智學生的建議,看來有一位好老師也很重要。

中子的發現為查德威克帶來了諾貝爾獎,也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從此後人們知道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之前探究原子內部的秘密,都是用α粒子,發現中子以後就可以用中子了,這就觸發了原子間的鏈式反應,對的,這就是後來製造原子彈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四:中子發現了,這卻是居裡夫婦的傷心往事
    盧瑟福覺得在原子核內部除了質子應該還有一種粒子,這種粒子質量和質子差不多,不過不帶正電荷也不帶負電荷,那就是呈中性了,盧瑟福把這種粒子叫做中子。這就是盧瑟福的偉大之處,做完了實驗之後都會深入思考,上次做完α粒子散射實驗後想了想就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這次發現了質子後,又預言了中子,這就是文武雙全的物理學大師。
  • 探索粒子世界,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得諾獎,居裡夫婦錯失良機!
    約裡奧居裡夫婦做實驗,發現了一股中性的射線。打進石蠟以後,不但沒有被石蠟吸收,反而加強了,他們當時沒覺得這是多麼奇怪的事兒,他們覺得這是康普頓效應。所謂康普頓效應,就是X射線被金屬晶格散射的一種現象,按理說散射的X射線應該跟入社的X射線頻率相同。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七:贅婿的逆襲
    現在微觀粒子已經發現一大堆了,原子核外的電子和原子核內的中子質子,還有中子和質子如何轉換,這些問題都差不多清楚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說清楚,就是原子核內中子和質子質子和質子到底是怎麼樣結合在一起的呢?這就要有請贅婿閃亮登場了。說起贅婿,是不是就會想起這位啊。
  • 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發現史?居裡夫人差點就能獲得三次諾貝爾獎!
    一、電子電子是最先被發現的基本粒子,由英國科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森在1897年發現,並因此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子的發現具有傳奇性,早在1930年,德國科學家發現α粒子轟擊鈹時,會有一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逸出,經過研究,他們認為這是高能γ射線,從而錯失中子的發現。
  • 科學史上的今天,中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這對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為原子能的利用開闢了廣闊的道路。1 中子的發現英籍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核式結構模型,並指出原子可能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
  • 中子的發現者——查德威克
    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促進了核裂變研究工作的發展和原子能的利用。1891年10月20日,詹姆斯.查德威克出生於英國柴郡,小時候的查德威克並未顯現出過人天賦,他常常沉默寡言,一個人呆呆的看著窗外。有一次,恩師盧瑟福在作有關原子物理的報告時,提出一個很有啟發的問題,既然原子中有帶正電的質子,也有帶負電的電子,為什麼就不可以有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查德威克對這個中性粒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想辦法驗證它是否存在。
  • 居裡夫婦是怎樣發現鐳元素的?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於1895年發現了X射線,1896年,法國科學家柏克勒爾發現了含鈾物質的自發放射。居裡夫婦決心探索這其中的秘密,他們選擇鈾射線為科研項目,以發現鈾瀝青礦裡所含有的強烈放射性的新元素。他們首先發現了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為了紀念祖國波蘭,居裡夫人把它命名為釙;之後他們又發現了放射性更強的鐳,並決心把鐳提煉出來。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這把屠龍刀就是α粒子。靠著α粒子,盧瑟福做了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就是這麼來的,靠著α粒子,盧瑟福發現了質子,揭開了原子核的秘密,這把屠龍刀借給弟子查德威克玩了兩天,查德威克就發現了中子,徹底了解了原子核的構成。雖然屠龍在手,天下無敵,不過倚天劍還是出現了,對屠龍刀的地位發起了挑戰,β射線就是這把倚天劍。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這把屠龍刀就是α粒子。靠著α粒子,盧瑟福做了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就是這麼來的,靠著α粒子,盧瑟福發現了質子,揭開了原子核的秘密,這把屠龍刀借給弟子查德威克玩了兩天,查德威克就發現了中子,徹底了解了原子核的構成。雖然屠龍在手,天下無敵,不過倚天劍還是出現了,對屠龍刀的地位發起了挑戰,β射線就是這把倚天劍。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六:神奇的反物質世界
    照例這活理論物理學家都不幹的,還得辛苦實驗物理學家,實驗物理學家中誰最優秀?當然是大居裡夫婦了,大居裡夫婦不但家學淵源,而且如老黃牛一般勤勤懇懇,這活不交給他們交給誰?不過,此時大居裡夫婦正處於沮喪之中,他們剛剛錯失了中子的發現權,說起來都讓人心塞,實驗做完了,實驗報告都寫好了,可偏偏他們不知道盧瑟福預言了中子,結果被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看到了他們的實驗報告,查德威克立即敏感地意識到這就是找了十二年的中子呀,查德威克很快重複了實驗,就此發現了中子,然後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六:神奇的反物質世界
    照例這活理論物理學家都不幹的,還得辛苦實驗物理學家,實驗物理學家中誰最優秀?當然是大居裡夫婦了,大居裡夫婦不但家學淵源,而且如老黃牛一般勤勤懇懇,這活不交給他們交給誰?不過,此時大居裡夫婦正處於沮喪之中,他們剛剛錯失了的發現權,說起來都讓人心塞,實驗做完了,實驗報告都寫好了,可偏偏他們不知道盧瑟福預言了中子,結果被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看到了他們的實驗報告,查德威克立即敏感地意識到這就是找了十二年的中子呀,查德威克很快重複了實驗,就此發現了中子,然後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 粒子物理學的產生發展,層出不窮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陸續發現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粒子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最初,人們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四種,隨著實驗技術的提高,人們很快發現基本粒子不止幾種、幾十種,而是層出不窮,到目前已達三百種以上。早期發現的一些粒子是在研究核結構時,先由理論預言,而後為實驗證實的。
  • 居裡夫婦:諾貝爾獎歷史上的夫妻檔—新聞—科學網
    ③居裡夫人與「鐳」 1898年12月21日,居裡夫婦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 一提起居裡夫人(Marie Curie),給後人的印象有兩個。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科學史上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電子、X射線、鈾射線的發現開啟了一扇人們認識微觀世界的大門,探索原子的內部結構也成了眾多科學家關注的熱點。 1879年,已是一個孩子母親的居裡夫人正在為她的博士論文尋找題目。經皮埃爾(Pierre Curie)的啟發,居裡夫人選擇了鈾射線作為研究方向。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接著,居裡夫婦發現釷、釙、鐳等元素也具有放射性,並發現了放射性衰變的定量規律並引入了半衰期的概念:每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概率進行特定的衰變,有N個原子的元素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因為衰變而只剩下N/2個,這段時間就叫做該元素的半衰期。由於研究放射性的貢獻,貝克勒爾和居裡夫婦被共同授予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 貝克勒爾發現了鈾的放射性,居裡夫婦發現了釙和鐳,三人同獲諾獎
    他研究了各種因素對這一輻射的影響,並斷定這種輻射與磷光效應無關,認為純鈾的輻射比鈾化合物強好幾倍。於是,他在5月18日又一次科學院例會上宣布,放射性是原子自身的作用,只要有鈾這種元素存在,就有輻射產生。就這樣,貝克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的論文引起了居裡夫婦極大的興趣。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八:夸克君臨,天下震動
    隨著π介子的發現,基於宇宙射線的粒子探測技術也越來越精密,一群新粒子蜂擁而出,不久後,人們又發現了正負K介子和中性的Λ粒子。加速器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1949年,發現了中性π介子,後來又發現了正負和中性Σ粒子,負和中性Ξ粒子還有中微子,反質子和反中子我們已經說過了。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八:夸克君臨,天下震動
    隨著π介子的發現,基於宇宙射線的粒子探測技術也越來越精密,一群新粒子蜂擁而出,不久後,人們又發現了正負K介子和中性的Λ粒子。加速器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1949年,發現了中性π介子,後來又發現了正負和中性Σ粒子,負和中性Ξ粒子還有中微子,反質子和反中子我們已經說過了。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微觀粒子的壽命到了,我們一半都會稱為衰變,所謂的壽命長短其實是用粒子的半衰期的界定的。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
  • 【科技名家】英國實驗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中子的發現不僅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物質結構的概念,同時還為研究和變革原子核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促進了核裂變研究工作的發展和原子能的利用。由於這一重要的發現,他獲得了1935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當時在場的查德威克對中性粒子產生了興趣,從1921年起,他就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著手尋找中子。他指導格拉遜和羅伯茨從氫氣放電實驗中尋找,結果沒有成功。  1932的法國物理學家約裡奧·居裡夫婦用釙源中的α粒子轟擊鈹靶,產生穿透本領強的射線,用這種射線照射石蠟,發現石蠟經撞擊後發射出質子來。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他可能會說:這重要麼?我只要知道電子和周圍相互作用現象就可以了。說白了,J.J.湯姆遜的實驗只是發現了電子和螢光屏,電場,磁場之間的關係,再利用公式推出電子本身的性質。而沒有觸及到:電子本身的樣子。後來,關於粒子所有的實驗,都沒有能夠觸及到粒子本身的樣子,實驗的現象都是基於粒子與周圍事物的關係而產生的,再套用公式去得出我們想要的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