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2020-12-04 火星科普

在不少的原子示意圖中,正如行星環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在環繞原子核旋轉。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

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同樣地,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之間存在庫侖力作用,庫倫力剛好充當電子公轉的向心力,所以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中。

然而,這種原子模型其實是完全錯誤的。那麼,現代物理學又是如何解釋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中呢?

原子行星模型的起源

原子行星模型的起源是因為引力和庫侖力的相似性。根據牛頓引力定律,兩個質量之間的引力表達式為:

其中m1和m2表示物體的質量,r表示兩個物體質心的距離。

根據庫侖定律,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庫侖力的表達式為:

其中q1和q2表示帶電粒子的電荷量,r表示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距離。

然而,與行星不同的是,電子是帶電的。自19世紀中葉以來,物理學家就知道,經歷加速(速度和方向的改變)的電荷會發出電磁輻射(光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損失能量。

一個旋轉的電子會把原子變成一個微型的無線電臺,它的能量輸出是以電子的勢能為代價的。根據經典力學,隨著能量的不斷損失,電子將會螺旋進入原子核中,原子會坍縮。

量子理論來拯救

到了20世紀20年代,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物理學家認識到,像電子這樣的微小物體不能被看作具有一定位置和速度的經典粒子,我們只能知道電子在空間中任何一點出現的概率。根據量子力學,越靠近原子核,電子出現的概率越高。

上圖為離原子核不同距離的單位體積空間內的電子電荷量,這就是所謂的概率密度圖或者電子云。越靠近原子核的地方,單位體積空間內的電子數增長得非常快。從這個角度看,電子似乎確實落入了原子核中。

「無限之戰」把電子從死亡螺旋中拉回來

雖然電子的勢能會隨著它向原子核力場的移動而變得更負,但它最終會趨於負無窮。然而,由於總能量保持不變,勢能的損失由電子動能的增加來補償,動能的增加決定了電子的動量和有效速度。

因此,當電子無限接近原子核時,它的勢能會下降到負無窮,而它的動能則會上升到正無窮。這場「無限之戰」雙方都無法獲勝,而是達成了一個平衡。勢能的下降只是動能的兩倍,電子以與玻爾半徑相對應的平均距離而運動。

不確定性原理

不過,這種描述還有一個問題。根據不確定性原理,像電子這樣小的粒子既不能被認為具有確定的位置,也不能被認為具有動量。海森堡認為,諸如電子這樣的量子粒子的位置或動量可以被精確地知道,但隨著其中一個量被精確地測定,另一個量的值會變得越來越不確定。這不僅僅是一個觀察困難的問題,而是一個自然的基本屬性。

這意味著在原子的微小範圍內,電子並不能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確定動量和位置的「粒子」。因此,「電子落入原子核」的說法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電子為什麼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微觀粒子中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在原子核靜電引力作用下最終卻會形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原子系統,並不會落入原子核中,這是經典電磁理論無法解釋的:經典電磁理論認為電子由於繞原子核作加速運動將會不斷輻射電磁波導致能量減少並最終落入原子核中。實際上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主要有兩點理由:一是電子被原子核靜電引力拉近時會不斷&34;放出光子獲得反衝從而避免落入原子核中。
  • 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同樣地,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之間存在庫侖力作用,庫倫力剛好充當電子公轉的向心力,所以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中。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
    後來,波爾的學生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他認為,電子並沒有特點的軌道,而是同時在各個位置,呈現概率雲的特點。但是,不確定性原理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那這些原理到底是啥意思呢?我們接下來,一個個來聊一聊就能知道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到原子核內了。
  • 帶負電的電子,為什麼不會墜入帶正電的原子核中?
    一般來說,電子在其能運行的軌道上,離原子核越近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如果電子墜入原子核中,那麼它的動量和位置,這兩個數據都可以測得更準確,這違反了量子力學的基本規律。微觀粒子需要遵循不確定性不等式:ΔxΔp≥h/4π ,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Δx是粒子位置的不確定量,Δp是粒子動量的不確定量,使用時通常只在數量級上計算,作定性說明。
  • 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
    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但是原子本身又可以繼續細分,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不同的原子外面有不同數量的電子,那麼就有一個疑問,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呢?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最開始提出一個原子結構的模型的人,就是湯姆森,也就是是電子的發現者,湯姆森發現原子內部居然會有另一種物質存在:電子,而且電子不僅僅可以在原子內部運動,還可以脫離原子跑出來,所以湯姆森就提出一種原子的結構模型:西瓜模型。原子就好像是由多個電子組成,有點類似於西瓜裡面有很多西瓜籽,這些西瓜籽相對均勻的分布在原子裡面。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一個就是一般情況下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另外一個就是電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進入原子核。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首先,我這裡指的是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之所以不被原子核吸入。本質上是和「懶」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 既然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裡?
    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會從宏觀的層面來思考,比如說太陽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引力,而地球為什麼不會掉進太陽。這個問題很好解釋,這是因為角動量存在的原因,如果要讓地球掉入太陽,就必須要讓地球的動能減少,或者大幅度降低地球的軌道,顯然這是不大可能的。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但是這當中其實還存在著一些細節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即使電子是以概率雲的形式,但又為什麼電子不會自發地進入到原子核內呢?這裡其實涉及到了兩個理論,分別是: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我們來一個個說說。在自然中,能量都是自發的從高往低去。而能量其實是物質的某種屬性。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質能等價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統一了能量和質量。他認為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一個物體的兩個面,能量裡還有質量,質量裡還有能量,可以用E=mc^2進行描述。也就是說,電子、質子、中子其實都對應著能量。這時候,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電子跌入到原子核內會如何?
  • 電子為什麼不掉進原子核裡面
    但是同樣的問題卻沒有發生在原子內部,原子內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萬有引力雖然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們之前有強大的電磁力,那為什麼電子最終卻沒有落到原子核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頭說起了。盧瑟福據此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大意就是原子中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而且原子核極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幾乎所有質量。這就是所謂的電子為什麼不掉入原子核問題的由來。在盧瑟福看來,原子核就象是太陽,而電子就象是行星,就這麼一直圍繞著原子核旋轉,那麼地球不是也沒有掉入太陽中嗎?
  • 電子為什麼沒有掉入帶正電荷的原子核?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中?這可能是很多朋友搞不清楚的問題!按一般意義上理解,正負電荷會互相吸引之後逐漸靠攏,並最終合為一體,無論是引力還是電磁力或者弱力與強力,都是這個結果!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為什麼電子不墜入原子核?
    電子是可以飛向原子核與質子中和的,只是一般物質受量子力學約束,電子只能保持在一定軌道上,沒有足夠能量飛向原子核而已。在經典的原子模型中,電子圍繞原子核繞行,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間庫侖力提供向心力,但是這個模型有很多缺點。比如在電磁學中,電子繞核運動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從而損失能量,使得電子墜入原子核,理論計算整個過程就是一瞬間,原子不可能穩定存在,這顯然和事實不相符合。
  • 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在該模型中,原子結構被認為與恆星系擁有類似的結構,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而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太陽系周圍是行星、衛星和其他太空天體,而原子核外面是電子,無論是行星還是電子,都圍繞著它們的中心在作圓周運動。
  •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何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
    因為在量子力學中,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個條件限制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使得一般情況下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根據量子力學的描述,電子發射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能量不可能無限細分,於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輻射的電磁波(光子)能量是受到限制的,這使得電子只能以特定的軌道圍繞原子核運動,不會墜入原子核。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異性相吸,為何電子沒掉進原子核內?
    但是,在研究原子模型的過程中,科學家一直備受一個問題的困擾。上文我們也提到了,電子是帶負電的,而質子是帶正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想吸引。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為什麼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
  • 科學界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首先是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學生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內部並非完全空心,他們進而根據宇宙中天體的運行規律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在該模型中,原子結構被認為與恆星系擁有類似的結構,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而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太陽系周圍是行星、衛星和其他太空天體,而原子核外面是電子,無論是行星還是電子,都圍繞著它們的中心在作圓周運動。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麼電子為何不墜入原子核中?
    事實上,在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研究過程中,確實有問題中這樣的疑問,電子帶負電,原子核正電,它們應該相互吸引到一起!同時,理論上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因為向外輻射電磁波失去能量墜入到原子核中,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這是為什麼?
  • 兩個原子的原子核為什麼距離那麼遠?電子怎樣維持原子的體積?
    二、電子的軌道其實最困擾科學家的,不是原子體積的問題,而是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到核上的問題。無論從傳統力學上,還是從傳統電磁學上,電子都應該瞬間掉到核上去,但它就是不會掉下去,這是違反科學常識的。最早幫我們解釋這個問題的是波爾,一個跟愛因斯坦齊名的科學家。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在原子裡面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是絕對真空嗎?為什麼?
    其次,其實原子核特別小,原子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而原子核可能只有一隻螞蟻那麼大。而電子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電子是沒有體積,目前在10^-18米尺度下沒有得到電子的體積,因此,原子內部大部分都是空心的。那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空間是真空的麼?答案很簡單,其實並不是。
  • 在光激發分子中捕捉電子與原子核之舞
    超快電子衍射是將一束強大的電子從材料中散射出去,從而捕捉到微小粒子運動的技術。史丹福大學化學教授、斯坦福脈衝研究所研究員Todd Martinez說:「藉助超快電子衍射技術,我們可以在自然分離兩種成分的同時,跟蹤電子與原子核的變化情況。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同時直接獲取到原子的詳細位置和電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