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2021-03-01 浩瀚宇宙

人類科學的發展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先人們在沒有任何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情況下建立起了一個個科學理論體系,這確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在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事物,例如原子的內部結構。

縱觀人類研究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的歷史,這兩個領域的進展幾乎是同步的,因為有時候微觀領域的一些發現可以應用在宏觀領域中,同時宏觀領域的現象也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推測,原子結構差不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提出來的。首先是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學生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內部並非完全空心,他們進而根據宇宙中天體的運行規律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

在該模型中,原子結構被認為與恆星系擁有類似的結構,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而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太陽系周圍是行星、衛星和其他太空天體,而原子核外面是電子,無論是行星還是電子,都圍繞著它們的中心在作圓周運動。那麼為什麼電子在繞原子核運動的時候不會掉進原子核中呢?對於這樣的問題科學家早期也是從恆星繫結構中得到靈感,太陽巨大的引力充當了行星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所以行星在軌道上保持受力平衡,不會被太陽引力給拽跑了。

因此早期的科學家們也認為電子與原子核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係,那就是電子與原子核之間存在庫侖力,這個力充當了電子作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因此電子才不至於掉入原子核中。該理論起初還被廣泛認同,但是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們越來越意識到該理論是錯誤的。從上個世紀20年代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開始讓更多人意識到電子並不能被簡單地看成具有一定位置和速度的粒子,不同位置的電子在特性上也有差異。不僅如此,量子力學中的理論還指出了距離原子核越近的地方就越有可能出現電子。

後來計算機發展起來後,物理學家通過計算機建立了原子內部結構的模型,並且對原子內的電子分布情況做了分析。從分析的結構上來看,電子的分布並不均勻,越靠近原子核的區域就存在越多電子,而且電子數目的增長非常迅速,以至於有科學家認為電子是真的會掉進原子核中。後來有物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雖然電子的動能在靠近原子核的過程中不斷增加,但是它們的勢能也在不斷減少,這恰好符合能量守恆定律。

所以當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無限近的時候,它所擁有的勢能也無限大,從而讓電子與原子核之間保持一個動態平衡。物理學家海森堡曾經對電子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電子應該被歸類於量子粒子,這樣的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很難被確定下來了。就算科學家通過特定的方法將它其中一個量確定了下來,其他量也會變得十分隨機。這或許並不代表人類研究電子的水平還不夠,或許電子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屬性。

相關焦點

  • 科學界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實際上在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事物,例如原子的內部結構。縱觀人類研究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的歷史,這兩個領域的進展幾乎是同步的,因為有時候微觀領域的一些發現可以應用在宏觀領域中,同時宏觀領域的現象也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推測,原子結構差不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提出來的。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一個就是一般情況下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另外一個就是電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進入原子核。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首先,我這裡指的是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之所以不被原子核吸入。本質上是和「懶」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
    我們從初中開始學習物理課和化學課時,就會學到比較初級版本的原子結構,這個原子結構大概是下面這樣:老師一般會告訴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所以,其實這裡就隱含著一個問題,既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那根據異性相吸的道理,電子應該會掉落到原子核內才對呀?關於這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也蠻久的,原子模型的最終確立,經歷了好幾代科學家的努力。而我們學到的版本是波爾的原子模型的,這個模型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 既然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裡?
    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會從宏觀的層面來思考,比如說太陽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引力,而地球為什麼不會掉進太陽。這個問題很好解釋,這是因為角動量存在的原因,如果要讓地球掉入太陽,就必須要讓地球的動能減少,或者大幅度降低地球的軌道,顯然這是不大可能的。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中子不帶,這就意味著原子核其實是帶正電的。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 兩個原子的原子核為什麼距離那麼遠?電子怎樣維持原子的體積?
    二、電子的軌道其實最困擾科學家的,不是原子體積的問題,而是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到核上的問題。無論從傳統力學上,還是從傳統電磁學上,電子都應該瞬間掉到核上去,但它就是不會掉下去,這是違反科學常識的。最早幫我們解釋這個問題的是波爾,一個跟愛因斯坦齊名的科學家。
  • 電子為什麼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微觀粒子中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在原子核靜電引力作用下最終卻會形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原子系統,並不會落入原子核中,這是經典電磁理論無法解釋的:經典電磁理論認為電子由於繞原子核作加速運動將會不斷輻射電磁波導致能量減少並最終落入原子核中。實際上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主要有兩點理由:一是電子被原子核靜電引力拉近時會不斷&34;放出光子獲得反衝從而避免落入原子核中。
  • 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
    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但是原子本身又可以繼續細分,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不同的原子外面有不同數量的電子,那麼就有一個疑問,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呢?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最開始提出一個原子結構的模型的人,就是湯姆森,也就是是電子的發現者,湯姆森發現原子內部居然會有另一種物質存在:電子,而且電子不僅僅可以在原子內部運動,還可以脫離原子跑出來,所以湯姆森就提出一種原子的結構模型:西瓜模型。原子就好像是由多個電子組成,有點類似於西瓜裡面有很多西瓜籽,這些西瓜籽相對均勻的分布在原子裡面。
  • 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沒有被原子核吸住?
    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沒有被原子核吸住?圖源:pixabay你可能會將原子結構類比成太陽系——行星與太陽之間存在萬有引力,但也沒有被太陽吸過去,因為引力被用來提供繞太陽旋轉的向心力。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電磁力也這樣不就行了?
  •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何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
    因為在量子力學中,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個條件限制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使得一般情況下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原子的經典模型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經典物理學對原子的模型,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由庫侖力提供向心力。
  • 為什麼人看不到只有一個電子和質子的原子卻能看到沒有中子的原子
    根據我的理論,原因很簡單,單獨的一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高速運轉形成的場不具備穩定性,至少需要兩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運動形成的場才有可能形成原子層面的穩定性。所以說沒有一個電子和質子形成的原子。那麼沒有中子的原子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的理解與過去人們的理解不一樣,我的理解是原子核只有中子,而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分解而來的,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 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在不少的原子示意圖中,正如行星環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在環繞原子核旋轉。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為什麼電子不墜入原子核?
    電子是可以飛向原子核與質子中和的,只是一般物質受量子力學約束,電子只能保持在一定軌道上,沒有足夠能量飛向原子核而已。在經典的原子模型中,電子圍繞原子核繞行,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間庫侖力提供向心力,但是這個模型有很多缺點。比如在電磁學中,電子繞核運動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從而損失能量,使得電子墜入原子核,理論計算整個過程就是一瞬間,原子不可能穩定存在,這顯然和事實不相符合。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異性相吸,為何電子沒掉進原子核內?
    這裡的原子核極其小,如果原子有足球場那麼大,那原子核最多也就是一根頭髮絲粗細的水平。雖然如此,但原子核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原子總質量的99.99%以上。除此之外,電子不存在軌道,而是呈現概率雲的形式。那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發現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很不同的。你在觀測一個電子時,你很難同時獲得電子的「位置信息」和「動量信息」。
  • 帶負電的電子,為什麼不會墜入帶正電的原子核中?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看似異性相吸,但其中存在許多限制條件。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確定,其中一個數據測得越準確,另一個數據就越不準。一般來說,電子在其能運行的軌道上,離原子核越近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如果電子墜入原子核中,那麼它的動量和位置,這兩個數據都可以測得更準確,這違反了量子力學的基本規律。微觀粒子需要遵循不確定性不等式:ΔxΔp≥h/4π ,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Δx是粒子位置的不確定量,Δp是粒子動量的不確定量,使用時通常只在數量級上計算,作定性說明。
  • 電子為什麼不掉進原子核裡面
    但是同樣的問題卻沒有發生在原子內部,原子內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萬有引力雖然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們之前有強大的電磁力,那為什麼電子最終卻沒有落到原子核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頭說起了。這就是所謂的電子為什麼不掉入原子核問題的由來。在盧瑟福看來,原子核就象是太陽,而電子就象是行星,就這麼一直圍繞著原子核旋轉,那麼地球不是也沒有掉入太陽中嗎?他們之間的萬有引力都作為向心力維持圓周運動了,這個好像解決了問題,其實還沒有。
  •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遵循什麼規律?
    科學家歸納大量的光譜事實得出的結論:從氫原子開始,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遞增,原子核每增加一個質子,原子核外便增加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按構造原理示意圖(如下)的能級順序填充,填滿一個能級再填一個新能級,這種規律稱為構造原理。
  • 原子內部99.9%空空如也,為什麼連光也不可隨意穿過?
    鎢原子,鎢絲燈泡發光就源自電子躍遷原子吸收光為什麼是有選擇性的呢?這要從原子核外層的電子說起。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直徑是1納米,而原子核的直徑只有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納米,電子的直徑約為十萬分之一納米,也就是說,有一些比較小的原子核,其實大小跟電子也差不多,比較大的原子核,也只不過是電子的十倍那麼大。這樣算起來,原子內部只有差不多萬分之一的空間被物質粒子佔據,其餘都是空的。那為什麼光不能穿過去呢?
  • 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 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同樣地,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之間存在庫侖力作用,庫倫力剛好充當電子公轉的向心力,所以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