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異性相吸,為何電子沒掉進原子核內?

2020-12-03 薛丁格的科學

真實的原子模型

相信很多人在上初高中時,都有看到過原子模型,一般來說,這個模型就是一個原子核在中心,外面有電子,電子有相應的軌道。這就好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中心有個太陽,外面各個行星在各自軌道上。

然後,老師一般還會說,原子核是帶正電,電子是帶負電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才會帶正電。

實際上,初高中老師講授的原子結構是經過「特意」簡化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方便教學。真實的原子模型是和上圖中的模型截然不同的。在經過幾代物理學家的努力,原子模型發生了好幾次迭代。

如今,最為主流的原子模型更接近於下面這樣。

我來給你稍加解釋一下:這個模型與初高中所需學的模型之間的區別在哪?

首先,這個模型的比例是和初高中所學的不同。這裡的原子核極其小,如果原子有足球場那麼大,那原子核最多也就是一根頭髮絲粗細的水平。雖然如此,但原子核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原子總質量的99.99%以上。除此之外,電子不存在軌道,而是呈現概率雲的形式。那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發現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很不同的。你在觀測一個電子時,你很難同時獲得電子的「位置信息」和「動量信息」。他們發現,只要測準了「位置信息」,再測「動量信息」就不準了,反之亦然。這是因為,觀測本身就會影響到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基於這個原因,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

但是,在研究原子模型的過程中,科學家一直備受一個問題的困擾。上文我們也提到了,電子是帶負電的,而質子是帶正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想吸引。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

為什麼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

這裡其實就涉及到了物理學中非常基礎的定律,這就是能量最低原理。這個定理告訴我們:

所有的能量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

那這個和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需要引入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物理學認知,這也就是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質能等價。如果要問在整個科學史上最出名的方程是哪個?

那一定就是質能方程,也就是E=mc^2。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

愛因斯坦在《質能等價》的論文中,開頭就寫到:

若一個物體以輻射形式發射能量L,它的質量減少L/c。

也就是說,愛因斯坦把質量和能量統一了起來,它們是一個物體的兩個面。質量裡還有能量,能量裡還有質量。在科學界還有一種觀念,它們認為:物質實際上是能量極度壓縮的狀態。或者說,世界其實是能量的。

於是,我們就會知道,任何的物體,只要有質量,它就蘊含著mc^2的能量。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會知道,電子,質子,中子都可以通過質能方程計算出它們所對應的能量。

當一個電子墜入到原子核後,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和質子會發生反應,生成一個中子和中微子。而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是這個反應不會自發進行。

這裡核心的原因就在:「電子能量」+「質子能量」<「中子能量」+「中微子能量」

所以,要使得反應進行,就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才行。具體來說是這樣的,我們可以通過查表來獲取到中子、電子、質子的能量,如下:

中子:939.565 MeV電子:0.510 MeV質子:938.272 MeV這裡補充一點,中微子的質量如今也沒有測到準確值,但我們知道的是它的質量微乎其微,最低的上限在0.12 eV至0.25 eV之間,這和電子質量都差了好幾個數量級,更不要說和質子、中子相比了。所以,我們可以忽略掉中微子的存在,因為它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我們通過把電子和質子的能量加和,就得938.782 MeV。這個能量是要小於質子的939.565 MeV。所以根據能量最低原理,能量要從高處流向低處,因此,電子和質子的反應在不輸入能量的情況下,是不會發生的。這才確保了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

從上文中,我們知道,中子的能量要大於電子和質子的能量,所以,中子和中微子是有可能發生反應,生成電子和質子的。事實也確實如此,這個反應被我們稱為β衰變

沒有被約束在原子核的自由中子,在自然條件大概15分鐘就會發生β衰變。而在原子核中的中子發生β衰變就困難許多。

泡利不相容原理

當然,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去壓縮電子,要把它們壓入到原子核中。你會發現,即使你補齊了反應所需要的能量,反應也不會發生。那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除了質量最低原理,實際上還存在著泡利不相容原理。這個理論告訴我們:

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

那這到底啥意思呢?

具體來說就是,在微觀粒子中分為兩類,一類叫做玻色子,一類叫費米子。玻色子是「群居」,但費米子其實是「獨居」。那這要咋理解呢?電子是典型的費米子,我們就以「電子為例」。

泡利就發現原子核外的電子其實不是亂來的,它們其實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電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量子態」,這就導致它們好像在排排坐做一樣。如果你對其施加壓力,這時候這種量子效應就會產生對外抵抗的「力」,以此來抵抗壓力,同時電子也不至於就在這個壓力下墜入到原子核內,這個「力」也被稱為簡併態壓力

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常見,但是在天文學中卻是很常見的。類似於太陽這樣的恆星,如果演化到生命盡頭,就會形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其實就是電子處於簡併態,簡併態壓力對抗住了自身的引力作用。

但是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宇宙中,質量要比太陽多一些的恆星,在演化晚期會形成中子星。中子星就屬於電子的簡併態壓力沒有阻擋住引力,導致電子被壓入了原子核中,電子和質子反應生成中子和中微子。中微子由於質量很小,會在形成過程中逃離。最終,這顆恆星就會成為絕大部分都是中子構成的緻密天體。

總結

通過上文的講述,我們知道,由於質子和電子的能量之和小於中子的能量只和,根據能量最低原理,所以電子不會自發地墜入到原子核中和質子發生反應。同時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使我們輸入缺失的這部分能量,反應也沒有辦法進行,這是由於電子的簡併態壓力造成的。

關於電子為什麼不會墜入原子核中,我們就說到這裡。

相關焦點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
    我們從初中開始學習物理課和化學課時,就會學到比較初級版本的原子結構,這個原子結構大概是下面這樣:老師一般會告訴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所以,其實這裡就隱含著一個問題,既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那根據異性相吸的道理,電子應該會掉落到原子核內才對呀?關於這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也蠻久的,原子模型的最終確立,經歷了好幾代科學家的努力。而我們學到的版本是波爾的原子模型的,這個模型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 帶負電的電子,為什麼不會墜入帶正電的原子核中?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看似異性相吸,但其中存在許多限制條件。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確定,其中一個數據測得越準確,另一個數據就越不準。一般來說,電子在其能運行的軌道上,離原子核越近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如果電子墜入原子核中,那麼它的動量和位置,這兩個數據都可以測得更準確,這違反了量子力學的基本規律。微觀粒子需要遵循不確定性不等式:ΔxΔp≥h/4π ,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Δx是粒子位置的不確定量,Δp是粒子動量的不確定量,使用時通常只在數量級上計算,作定性說明。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麼電子為何不墜入原子核中?
    原子內部結構以及物理特性並不同於我們所在的宏觀世界,那裡的一切都被量子力學統治著! 事實上,在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研究過程中,確實有問題中這樣的疑問,電子帶負電,原子核正電,它們應該相互吸引到一起!同時,理論上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因為向外輻射電磁波失去能量墜入到原子核中,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為什麼電子不墜入原子核?
    電子是可以飛向原子核與質子中和的,只是一般物質受量子力學約束,電子只能保持在一定軌道上,沒有足夠能量飛向原子核而已。在經典的原子模型中,電子圍繞原子核繞行,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間庫侖力提供向心力,但是這個模型有很多缺點。比如在電磁學中,電子繞核運動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從而損失能量,使得電子墜入原子核,理論計算整個過程就是一瞬間,原子不可能穩定存在,這顯然和事實不相符合。
  • 既然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裡?
    那麼「為什麼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解釋嗎?答案是否,因為電子是帶電粒子,它在運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電磁輻射,從而降低自身的動能,如果電子真的如地球圍繞太陽一樣運行,那電子將會因不斷的失去動能而掉入原子核裡。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一個就是一般情況下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另外一個就是電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進入原子核。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首先,我這裡指的是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之所以不被原子核吸入。本質上是和「懶」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何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
    因為在量子力學中,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個條件限制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使得一般情況下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原子的經典模型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經典物理學對原子的模型,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由庫侖力提供向心力。
  • 不顯電性的原子和帶正、負電的離子
    原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它的體積很小很小,不要「妄想」用肉眼看見它,然而它是真實存在的,有物質的地方都有它:今天的午飯、高樓大廈、雲朵……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整體不顯電性,分為原子核(帶正電)和核外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
  • 電子為什麼不掉進原子核裡面
    但是同樣的問題卻沒有發生在原子內部,原子內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萬有引力雖然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們之前有強大的電磁力,那為什麼電子最終卻沒有落到原子核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頭說起了。二、盧瑟福的實驗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由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組成,帶正電,質量足夠大,速度足夠快,這就是探究原子核內部的子彈啊。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兩者互相吸引,為什麼還未墜入原子核
    中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行,也告訴我們原子核電荷是+,電子電荷是-,也許當時有很多同學都想到了一個問題,正負電荷會在庫侖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最後中和,可能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但肯定有很多朋友提出問題來了,不知道各位的是老師怎麼回答的,有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們今天來簡短討論一下!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中子不帶,這就意味著原子核其實是帶正電的。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 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在不少的原子示意圖中,正如行星環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在環繞原子核旋轉。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
  • 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不會落入原子核中?
    這種原子模型由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又被稱為原子行星模型。 考慮到行星和太陽之間有引力作用,引力剛好充當行星公轉的向心力,所以行星不會掉進太陽中。同樣地,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之間存在庫侖力作用,庫倫力剛好充當電子公轉的向心力,所以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中。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強力是核力,主要是原子核質子中子之間的作用力,是世界上最強的力,也是作用極短的一種力,只在10^-10m~10^-15m的距離才起作用,只管把原子核粘在一起,誰要分開它們,沒幾把刷子就別做夢了。只有兩個方法可以把原子核拆開,一個高溫,一個高壓。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是在大爆炸137億年後形成的。當這個炎熱而密集的新生宇宙開始冷卻時,這就為夸克和電子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夸克結合在一起會形成質子和中子,而這些粒子處於原子核中。根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說法,這一切發生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鐘內。
  • 初中化學-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居原子的中央,電子就在核外的空間做高速運動。那麼電子所處的「空間」具有怎樣的規律呢?1核外電子排布模型簡而言之,原子的核外電子,像行星模型、像洋蔥、像俄羅斯套娃,電子一層一層分布在相應的殼上。電子,又稱核外電子,也就是原子核外面的電子。那麼每一層的電子是隨便畫的嗎?一般的原子有多少個電子層呢?層與層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 在原子裡面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是絕對真空嗎?為什麼?
    關於這種定義,我要簡單說一下,在這種頂一下的「真空」,實際上,絕對真空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是外太空都不是絕對的真空,而認為抽真空也沒辦法實現絕對的真空。那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原子內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是不是存在絕對的真空。
  • 面試真題>初中化學《原子的構成》教學設計
    盧瑟福通過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的。湯姆森提出棗糕式原子模型。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原子的結構    【展示視頻】展示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讓學生仔細觀察α粒子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
  • 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
    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但是原子本身又可以繼續細分,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不同的原子外面有不同數量的電子,那麼就有一個疑問,電子為什麼不會掉進原子核裡面去呢?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最開始提出一個原子結構的模型的人,就是湯姆森,也就是是電子的發現者,湯姆森發現原子內部居然會有另一種物質存在:電子,而且電子不僅僅可以在原子內部運動,還可以脫離原子跑出來,所以湯姆森就提出一種原子的結構模型:西瓜模型。原子就好像是由多個電子組成,有點類似於西瓜裡面有很多西瓜籽,這些西瓜籽相對均勻的分布在原子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