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行,也告訴我們原子核電荷是+,電子電荷是-,也許當時有很多同學都想到了一個問題,正負電荷會在庫侖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最後中和,可能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但肯定有很多朋友提出問題來了,不知道各位的是老師怎麼回答的,有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們今天來簡短討論一下!
一、原子模型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原子核周圍環繞這一團概率雲模式存在的電子,無休無止,除非溫度達到絕對零度-273.15℃,但即使如此也僅僅是停止熱運動,而在量子物理的視角中,電子的運動永不停息!
1803年時,道爾頓提出了原子是一顆不可分割的實心球理論,他認為這是我們世界中所有物質都是由這種不可分割的小實心球構成!儘管現在看起來似乎有些可笑,但那是現代微觀粒子模型的第一步,已經難能可貴了!
而隨後的湯姆遜模型-盧瑟福模型-波爾模型,越來越接近現代原子模型,一直到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我們認識的電子清晰的軌道模型到模糊的電子軌道,到最後它的能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時測定的量子力學模型!
二、電子的躍遷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物質種類屬性是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的,但它的部分化學屬性卻是有其核外電子所決定,不同物質的原子的核外電子分布是不一樣的,它們都在不同的軌道上以概率雲模式出現,請注意,電子儘管是以概率方式出現,但它只會出現在相應的能級附近!
而電子獲得外界能量輸入後,將會躍遷到更高的能級,但這不是它應該呆的地方,以能量最低原理,它會重新跌落到原來的軌道,在這個過程中,電子會釋放出光子,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中絕大部分能量來源的原理,比如大部分發光發熱的行為都是電子的行為導致!
輸入不同的能量,電子會釋放出不同波長的光子,一直到極高能級的X射線!但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光子後的電子會跌落到原來的軌道上!那麼這些跌落到一起進入原子核嗎?完全不會,因為當前能級即最低能級的電子,它再也無法輸出能量跌落到更低的軌道上,如果你想這麼做,那麼得輸入能量!
而泡利不相容原理則從根本上杜絕了這個想法,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例如電子,夸克等)是不能處在相同的量子態的。也就是說電子它不可能無限接近,而成為一個位置與動量都可以測定的形態!這種由泡利不相容原理構成的斥力我們將其稱為簡併力,請注意它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四大基本力中的任何一種!
簡單的說從電子軌道想原子核運動並不是跌落,而是一種需要極大能量支撐的「爬山」運動,這似乎和我們理解的宏觀世界有點不一樣?沒錯,這就是量子力學的世界。
三、原子核內的世界
1、質子+電子=中子?其實這個等式不成立哦
原子核內只有質子和中子,但這兩種其實都可以通過電子和另一個途徑來得到互相轉換!不過這需要有個條件,比如質子獲得一個電子會中和成中子,但它的總質量總是大於質子+電子的質量和!
質子的質量為1.672621637×10^-27千克,
中子的質量為1.674927211×10^-27千克
電子的質量為:9.10956×10^-31kg
1個中子的質量大約是一個質子+2.5個電子的質量,那麼請問這多餘的1.5個電子的質量來自哪裡?幸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解釋了這個問題,否則事情就嚴重了,因為憑空產生了質量,但事實上並不是!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闡述的核心思想其實並不是質能轉換,而是質量只是能量的另一種變現方式,當然能量也是質量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在這個中子質量增加這個案例中,是中子內部的束縛夸克的膠子能量增加,最終表現出來的中子整體質量!
上圖為標準粒子模型,通過左上角的質量表達式可以計算出夸克的質量為多少,如果您注意這個值那麼就會發現組成質子和中子的輕夸克質量很小,但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卻很大,質量來自哪裡?就是夸克和夸克之間的結合能!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質子和電子結合是需要大量的能量的,這個能量最終讓中子的質量增加,所以,這個角度上也不能理解電子是墜入質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讓電子爬上質子!
2、中子的衰變
脫離了原子和的自由中子是不穩定的,而質子是穩定的粒子,它會躍遷到後者,並釋放出能量,這個過程會在15分鐘內發生,最終衰變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事實上這個過程也會在原子核內不的中子中發生,但時間上會更慢,而且這是一個隨機性行為!
三、中子星
中子星是恆星的其中一個歸宿,它的中子成因就是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內核,引力坍縮時突破了電子簡併壓將電子壓入了質子,與質子中和成了中子!而白矮星則是尚未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內核引力坍縮和電子簡併壓處在了某種平衡狀態的天體!兩者的差異就是外界輸入的能量是否足夠,在恆星坍縮時這個能量有內核質量的引力坍縮能提供!
中子星和傳說中的夸克星,理論上夸克星是存在的,但從未被觀測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