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2021-01-15 初中化學大師

原子內部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科學家們繼續著探究的步伐。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湯姆遜的學生,在湯姆遜的指導下,盧瑟福對各種射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離子,盧瑟福稱它為a粒子。

盧瑟福讓他的學生和助手用a粒子去轟擊金箔,利用螢光屏記錄那些穿過金箔的a粒子。按照湯姆遜的葡萄乾麵包模型,質量微小的電子分布在均勻的帶正電的物質中,而a粒子是失去2個電子的氦原子,它的質量要比電子大幾千倍,當這樣一顆重型炮彈轟擊原子時,小小的電子是抵擋不住的,而金原子中的正物質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體積中,也不可能抵擋住a粒子的轟擊。也就說,a粒子將很容易地穿過金箔,即使受到一點阻擋的話,也僅僅是a粒子穿過金箔後稍微改變一下前進的方向而已。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與他們的預期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絕大多數的a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但大約有

1/8 000的a粒子偏轉角大於90° ,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盧瑟福這樣形容他們當時的吃驚程度: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像你對著捲菸紙射出一顆15英寸的炮彈,卻被反射回來的炮彈擊中一樣地不可思議。

如何解釋這一反常現象呢?盧瑟福認為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原子質量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一個很小的核中。1911年, 盧瑟福根據a粒子散射實驗結果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個佔據了絕大部分質量的「原子核」。而在原子核的四周,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原子核高速運動。這很像一個行星系統(比如太陽系),所以這個模型又被稱為「行星系統」模型。在這裡,原子核就像是我們的太陽,而電子則是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們。

但是,這個看來完美的模型卻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嚴重困難。因為物理學家們很快就指出,根據傳統物理學的電磁理論,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運轉,這個體系是不穩定的。兩者之間會放射出強烈的電磁輻射,從而導致電子一點點地失去自己的能量。作為代價,它便不得不逐漸縮小運行半徑,直到最終「墜毀」在原子核上為止,整個過程用時不過一眨眼的工夫。對於這個穩定性的矛盾,盧瑟福並不諱言,他在自己論文的開頭就聲明:「在現階段,不必考慮原子的穩定性問題,因為顯然這將取決於原子的細微結構和帶電組成部分的運動。」

相關焦點

  • α粒子散射實驗
    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m。這個實驗推翻了湯姆孫在1904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 1898年9月1日,盧瑟福命名α粒子和β粒子
    在這篇論文中, 盧瑟福詳細描述了他所進行的一個實驗:    實驗裝置:兩塊鋅板(A,B)分開一段距離平行放置,兩塊鋅板間加上一定電壓。其中的一塊鋅板內側敷有一層鈾元素或其化合物,由於鈾的放射性,下面的那塊鋅板電離化,在A,B兩塊鋅板間的電壓作用下,有電流穿過A,B間的空氣。電流的大小通過一個靜電計進行測量。
  • 經典物理學實驗第九名——α粒子散射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今天咱們接著講十大經典物理學實驗,第九名,α粒子散射。其實這個實驗媽咪叔之前就說過,在量子專輯和粒子專輯都說過,就是因為它真的很經典,今天咱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實驗誰做的啊?就是那個挖土豆的盧瑟福還記得吧?他和兩個助手蓋革還有馬斯登,所以這個實驗有很多名字啊,α粒子散射實驗、金箔實驗、盧瑟福散射實驗、蓋革-馬斯登實驗都是一個,你聽到的時候別蒙,都是一個東西。實驗的背景是什麼呢?
  • [趣味化學]揭開原子內幕的盧瑟福
    盧瑟福把a射線也稱為a粒子,他進一步用實驗證明,a射線打擊到塗有硫化鋅的螢光屏上,就會發出閃光。因此,他利用這一現象製成了可以觀測澈粒於的閃爍鏡。  盧瑟福進一步對口射線的穿透力進行研究,他發現,大部分a粒子都可以穿透薄的金屬箔,這些粒子在金屬箔中「如入無人之境」,可以大搖大擺地通過。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看到老師的西瓜模型後,盧瑟福想起了郭德綱,郭德綱說過與其孩子讓別人欺負,還不如自己欺負,科學史上這種只是理論設想結果被實驗打臉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泊松亮斑",盧瑟福覺得郭德綱說的很有道理,與其以後讓別人指出老師的錯誤,還不如自己先做實驗看看呢。於是盧瑟福就設計了α粒子散射實驗,就是用α粒子去掃射金箔。
  • 故事: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三:盧瑟福不但提出了原子模型,還找到了質子
    看到老師的西瓜模型後,盧瑟福想起了郭德綱,郭德綱說過與其孩子讓別人欺負,還不如自己欺負,科學史上這種只是理論設想結果被實驗打臉的例子太多了,比如&34;,盧瑟福覺得郭德綱說的很有道理,與其以後讓別人指出老師的錯誤,還不如自己先做實驗看看呢。於是盧瑟福就設計了α粒子散射實驗,就是用α粒子去掃射金箔。
  • 十大最美物理實驗之:α粒子散射實驗
    ‍🔺α 粒子散射實驗裝置‍🔹實驗原理:①R是被鉛塊包圍的α粒子源,它發射的α粒子經過一條細通道,形成一束射線,打在金箔F上。②M是一個帶有螢光屏S 的放大鏡,可以在水平面內轉到不同的方向對散射的α粒子進行觀察。
  • 又一個「桃李滿天下」的老師盧瑟福
    我們之前提到的費米、J·J·湯姆遜培,不僅自己獲得了諾貝爾,自己也有好多的弟子獲得了諾貝爾,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歐內斯特·盧瑟福,他同樣培養了十一個獲得諾貝爾的學生和助手,當然他也是湯姆遜的弟子,這位原子核物理之父,被認為是繼法拉第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 致敬盧瑟福,淺談「行星繞日」原子模型的由來
    顧名思義,「行星繞日」模型裡一定會有和行星、恆星相類似的成分。「行星繞日」模型裡的「行星」指的是電子,而「恆星」指的是原子核。「行星繞日」模型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一種模型,盧瑟福提出這個模型是基於α粒子散射實驗的現象提出的。這個模型能夠合理的去解釋一些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 為什麼說盧瑟福是發現「原子核」的「天選之人」
    盧瑟福在當時和我們想的是一樣的。那麼,問題來了,原子是微觀粒子,非常微小,用什麼砸?既然原子是微觀粒子,個頭非常小。那麼,你用來砸它的東西也必須是與它大小相仿的微粒,而且需要帶電荷,這樣就可以了解原子內部電荷的分布情況。最後,這種微粒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和速度,這樣才會具有一定的動量,才能把原子「砸開」,一窺其內部情況(即不能用電子這樣的微粒去轟擊)。
  • 「展廳展品」湯姆遜和盧瑟福引發的科學革命
    在人類對微觀世界探索過程中,有一對師生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們就是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和歐內斯特·盧瑟福。湯姆遜通過觀察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情況,證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他認為:微觀世界存在一種比原子小得多的粒子,攜帶負電並嵌於帶正電的原子基底內,就像是葡萄乾蛋糕一樣。基於此,湯姆遜提出了一種原子結構模型——葡萄乾蛋糕模型。
  • 【科技名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
    然而,盧瑟福的功績還不止於此。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1871年,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895年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實習,成為物理學家湯姆生的學生和助手。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但是,講的大多都是粒子的波動行為,很少講光的粒子行為。原因嘛,我猜是微觀粒子(和光)的波粒二象性在理解上具有很強的不對稱性:人的認識更多來自於宏觀世界,很難理解粒子的分身術(波動行為),比較容易理解粒子的獨立性(粒子性)。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但是,講的大多都是粒子的波動行為,很少講光的粒子行為。原因嘛,我猜是微觀粒子(和光)的波粒二象性在理解上具有很強的不對稱性:人的認識更多來自於宏觀世界,很難理解粒子的分身術(波動行為),比較容易理解粒子的獨立性(粒子性)。返樸君給了我一篇日前發表在《自然·物理學》的學術論文,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關於康普頓散射(也就是康普頓效應)的最新實驗和理論工作,希望我能介紹一下。
  • 盧瑟福轟開原子,發現質子,並且預言中子的存在
    高能粒子過了幾年盧瑟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把阿爾法射線,單獨讓它射進一個罐子裡,這樣就好,研究,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他得到的這罐阿爾法粒子居然是氦氣。又反覆做了好幾次實驗,沒毛病啊,所以盧瑟福就只能夠無奈的得出結論,這阿爾法粒子,就是帶正電的氦原子。
  • 探索粒子世界,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得諾獎,居裡夫婦錯失良機!
    約裡奧居裡夫婦做實驗,發現了一股中性的射線。打進石蠟以後,不但沒有被石蠟吸收,反而加強了,他們當時沒覺得這是多麼奇怪的事兒,他們覺得這是康普頓效應。所謂康普頓效應,就是X射線被金屬晶格散射的一種現象,按理說散射的X射線應該跟入社的X射線頻率相同。
  • 【每周三題】高三【138】由一道模擬題討論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模型建構
    【問題1】    (選自2020西城一模20)二十世紀初,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改變了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實驗發現,絕大多數 α粒子穿過金箔後,基本上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超過90°)。
  • 盧瑟福從挖土豆的窮小子到科學偉人
    盧瑟福的祖父本來是個蘇格蘭人。後來到紐西蘭,開始了新的生活.盧瑟福小時候家裡的兄弟姐妹眾多,生活也異常艱苦,但他很努力,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好。盧瑟福非常想去英國深造,好在當時有個倫敦博覽會提供的獎學金考試,競爭激烈,本來他也沒報太大希望。
  • 高能實驗物理學家張文裕:回憶導師盧瑟福生命中的最後兩年
    編者按:本文是張文裕先生1987 年紀念他的導師盧瑟福逝世50 周年的回憶文字。張文裕口述,丁林愷記錄整理。張文裕(1910-1992)是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發現μ介原子,開創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
  •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鱷魚,是盧瑟福科學精神的象徵。(網絡圖) 這個銅像的主人就是被同行稱為「科學鱷魚」的盧瑟福。盧瑟福絕對算是全世界對諾貝爾獎貢獻最大的人,因為他和他的學生,一共12人相繼獲得諾貝爾獎。 盧瑟福在實驗室(網絡圖) 經過一翻論證,盧瑟福決定用一種叫「α」的粒子去轟擊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