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2020-10-07 意識物理學

上次說到銀河環是如何分解為超級星團的,原因在於銀河環也發生了攤展,因為它也存在正力衰減的問題,這樣原來分配的自轉力就不夠用了,銀河環的運動是「三維運動「,即膨脹運動,自旋運動,和「反重力運動「。

95,「銀核反重力「

  • 什麼是「反重力運動」呢?

前邊曾經說過,銀核中是沒有重力的,因為在銀核產生以前宇宙物質屬於「漂浮態「,原子剛剛產生,還沒有進化出「原子同步自轉法」,物質依靠原子類力隨機聚集,任意漂流,完全沒有形狀,這導致失能和碰撞等不利的事情頻頻發生。

【宇宙早期的物態——漂浮態示意圖,星雲完全處在「自由漂浮「的狀態,僅以類力相連】

正是在這「無軌時代」銀沁原子產生,發明了「同步自轉「法,其他原子紛紛仿效,導致「銀沁「擴大了無限倍,形成了銀核。

銀核內依靠的是類力與同步自轉而形成一個「自旋環「的,它從此就成了銀河系的「永遠的中心「,它不是一個」核」,只是一個「環「

銀核內都是高能級巨氫,它們能夠轉「極小的圓」,這是「高能「的標誌,那個時代巨氫剛剛產生,質子和電子的「體量「極大,而那時的運動技術卻十分差(前邊講過,物質粒子轉彎是需要輻射的,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只有少數「銀沁原子「才能轉最小的圓(可是它們轉的圈還是太大),後來「跟從者「不斷加入「,由於是「貼「著外圈加入,導致後來原子轉的「圈「越來越大,這就比較容易,所以「銀核原子「,還是存在「能級差「的。

96,「極值軌道「

這說明「銀沁環「中的銀沁原子是憑轉彎的本領而進入「銀沁環「的,不是任意一個巨氫原子都可以進入」銀沁環」中的,這是「拐彎「能力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銀河環中無重力的原因之一,有向心力說明該原子具有「內層運動「的能力,沒有向心力說明該原只能在現有軌道上運動,這個軌道叫「極值軌道「,意思是該原子的最小軌道。

【上圖是星雲原子的幾個能級軌道示意圖,白圈代表原子,三個黑圈代表三個能級軌道,是指在某一溫度值下原子根據自己的吸收與輻射可以有幾種軌道(即在星體中自轉軌道),其中最小的軌道就叫極值軌道,不能再小了】

但是銀核外面再「貼「上來作跟從運動的物質就不同了,它們產生了重力,因為它們已經足以與內層原子爭奪軌道了,那時「銀核盤「已經很大了,每個原子都可以輕易完成軌道運動。

這樣後續物質統統有了「銀河重力「,這才導致重力疊加,「銀核盤「沿赤道收縮,物質向「兩極「遷移,銀河球出現。

在「重力疊加「效應下,銀河系那麼多的物質產生的」疊加重力「全部壓向銀核,導致銀核產生了抵抗力——銀核反重力

不反抗也是不行的,如果「銀核環「抵抗不住「疊加重力「,銀核原子將失去現有的軌道——「極值軌道「,而它們只有這一條軌道,一旦被向裡「擠「,它們將完不成更小的「圓周運動」。

這就造成了銀河系中兩大集團的對抗,即「銀核反重力「與「銀河系疊加重力「的對抗,用銀核所有的「離心力「來對抗銀河系的所有的重力

一開始,形成了重力平衡,銀河球出現,後來隨著正力衰減,銀河球開始攤展,銀核環也發生了攤展。

97,超級「銀河環「

銀河環是銀沁環擴展而成的,一開始的銀沁環極小,是個只有幾十個巨氫原子圍成的環,中心是」環眼「,後來這個環開始擴大,無數的」沁原子「加入,但「環眼「依然很小,主要因為這是「沁原子「的」極值軌道」,其他任何原子都轉不了這麼小的圓。

隨著正力衰減,銀河球開始了攤展,銀河系內的每個原子的自轉軌道都在逐漸變大,既使是「銀河環「也在「同步攤展「,後來外圍逐漸生出來旋臂,然後旋臂向裡生長,越來越長,經過折彎,拉細,攤薄,然後是「旋臂分解「,從臂尾開始,依次切割。

「旋臂分解「是一個極其漫長的天文過程,首先「切「下來的是「臂尾雲團「,然後是旋臂中部的「次級雲團「,最後是臂首雲團,即「超級雲團「,當「超級雲團」產生時,最先脫落的」臂尾雲團」已經演化出行星系統了。

這是經觀察證實的,比如現在的M51球狀星團包含幾十萬顆恆星,它們是正在「製造「恆星的「超級雲團「(其中心仍然是「星雲「狀態),而此時在我們太陽系,八大行星已經誕生好久了,而且每個行星都生出了自己的「孩子「——衛星,有的只有一顆衛星,比如地球生下了月球,有的生出了一連串的衛星,比如土星和木星。更早的是彗星,它們的物質都是低能氣體了,這些都是暗星,「臂尾雲團「最後都會變成類似的系統。

經過數千億年(當然比太陽系年齡老多了)的演化,數百億年的攤展,銀河環越攤越大,已經不是一開始巴掌大的「銀沁環」了,而是包括一百五十個超級雲團,每個雲團又包括數十萬,數百萬顆恆星的「超級銀河環「了。

這時侯攤展到極限的「超級銀河環「再也支持不住了,星雲分割開始了。

前邊講過,銀核物質是沒有重力的,只有」銀核反重力「,這導致銀核的密度極大,它的密度是整個銀河系中最大的。那麼它是靠什麼「聚「的這麼緊呢?前邊也講過,銀核承受著「極其巨大「的壓力——「銀河系疊加重力「對其的壓力,這可是「全部銀河重力「產生的力量。

所以,當一條旋臂分解到銀核部分時,所有重力都不再存在,銀河環」就被」銀核反重力「向外撕裂,於是「銀河環「就分崩離析了,斷裂成了若干部分。

98,「銀河環分解」

超級雲團就是這麼來的。

【未分解前的「銀河環」示意圖】

【分解後的「銀河環「】

  • 那麼超級雲團是怎麼變成球狀雲團的呢?

超級雲團本來是不規則雲團,因為它是被扯力「撕開「的,撕開後首要的是「自轉減速「,根據本論原理,自轉減速「後要」恢復重力「,雖然雲核原來沒有重力,彼此以類力相連,但承受重壓,所以有「反重力「,但隨著星系攤展,重力越來越小,旋力越來越大,到「切割」時,雲團重力歸零。

此時銀河環在「反重力」作用下擴展,由於「自旋過速」,終於「斷環「分解,變成「自由態雲團「,失能嚴重,因而先產生「原子重力「,後產生「雲沁,雲核「,然後超級雲團產生重力收縮,變成「球狀雲團」

由於該「球狀雲團「是銀河系中最年輕的雲團,它們正處在正力充足的演化初期,所以其分解為單顆恆星的原因並不是「正力衰減「,而是體量過大。

一般而言,系統分解都是發生在演化的末期,自然是因為正力衰減導致的「重力削減「,前邊講過的星系分解也好,雲團分解,旋臂分解等等都是如此。

而「球狀雲團「是最年輕的雲團,其剛剛產生就開始了「分解「,這顯然不是因為正力衰減。

【上圖表示兩類切割雲團的形狀對比,上邊是臂尾雲團攤展後的橫截面,中間空白為雲核的環眼,那兒什麼也沒有,下圖是超級球狀雲團的攤展截面圖,又寬又厚,能製造大量恆星,而上邊那個物質太少,只能產生少量恆星】

導致一個運動系統分解的原因有兩個,一,「能級差「,一個是體量太大。

雖然前邊一直說星體分裂是因為正力衰減導致,正力衰減導致「自轉剪刀差「太大,外圍物質運動太慢完不成自轉運動,所以導致被群體」拋下「。

99,「能級切割「

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銀河系外圍物質運動太慢?還不是因為銀河系太大了,導致外圍物質陷入了「極限運動」,如果銀河系小一點,外圍物質就不必跑那麼快,銀河系也就不會分裂。

所以一個運動系統的運動能力是由物質的能級決定的,而運動系統內的系統力是守恆的,只要系統內的物質的能級沒有差別,系統就永遠不會分解。

但是系統內的物質是有「能級差「(即同類原子間運動能力上的差別)的,這就意味著在「極限運動」出現後必然會出現「掉隊「的情況。

  • 那麼「能級差」是怎麼出現的?

物質和物質本來就是不同的,既使是同類之物之間也存在差異,前邊曾經講過本論的個性原則,即大自然反對重複,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個體是完全一樣的,既使是「同源同質的同類「也有差別,如同一條生產線上同時生產的兩個釘子也存在差別。

物以類聚,然同類之物亦有差異,物質的存在無非是「結隊遠行「,這一點決定了物質的大勢是「分「,即宇宙中的物質會「越來越分」

前邊講過「星體分解定律「是說宇宙中的大系統總是一步一步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系統,也曾經講過「宇宙四大趨勢,其中之一是「宏觀分解「(即宏觀上宇宙越來越碎),星系之間的膨脹運動證明宇宙一直在「分」,本論描述的銀河系也一直在「分「,以後會「分」的更「碎」,地球也「分「出了月亮,大家知道,既使是地球這個固體星,赤道也越來越鼓,預示攤展正在發生。

這些都證明本論是正確的。

物質的能級決定著系統的大小,「能級差「導致了物質終究要「分居「,體量越大「能級差「越大,「分「家也越早,反之體量越小,「分家「也越晚,這叫」能級切割「原理。

「能級切割「與前邊講過的「扯力切割「實質上講的是一件事,只不過「能級切割「是對「扯力切割「的進一步解釋,「扯力切割」只是說由於星雲運動不同步導致」類力變為扯力,把星雲割裂。能級象一把「刀「,不斷把群體中「拖後腿「者一片一片」切」下來,以免通過類力「拉扯「阻礙了別人的運動。

這預示著「宇宙的命運「必然是在悠久的將來會徹底分解,一切星體將會消失。

霍金認為星體最後會炸散,本論也認為物質的結局是「回歸能量「。

相關焦點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此「確定性」是由「重旋比(還有保留重旋比)調節「決定的,兩種「重旋比調節「都是攤展性的」外拐」,這是正力衰減所致。前邊說過,「軌道調節」只能做到「內拐「(重力收縮時)和」外拐「(攤展時),不能「上拐「和「下拐「,正是這一點決定了軌道是「平面性「的,這又是由「周期性輻射「決定的。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負力總是反對正力的)。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的「零次重力線「區域,零次重力線最初產生於系統邊緣處(右邊的藍色弧線),隨著正力衰減,零次重力線逐漸向內「平移「,當」平移「到雲核時(即雲核外的藍色線圈),就沒有零次重力線了,黃色弧線區域表示一條旋臂】所以「零次重力線」是一個「內移的,逐漸縮小的環「。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即電子),它們只能存在於宇宙泡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日論》或《宇宙進化論》)。)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68,「限網速度「固體的「固結力「(網力)由電子的「交軌頻率「決定,當電子的繞核頻率很低時,即電子對核的「劫持力「就越低,導致固體的「固結力「也越低,固體就越容易「裂網「即破裂。「限網速度「的意思是物體在快速運動時必須保持「電子網絡「存在,一旦速度超過」限網速度「,網絡就不存在了,固體就會粉碎(解網)。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三)
    既包括電子之力,主體卻是原子核之力。【物體(網絡)運動的速度快慢,上邊是低頻擦核,下邊是高頻擦核】「借力」大小決定於受力大小(在電子的扁軌能力範圍內)。如果計算正確,那麼這個速度就是本論的「失重速度「。掉下來是因為正負力方向不一致,導致負力轉正,二力互反,引發「重力加速度效應「,衛星物質逐步恢復重力,因此「繞轉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在逐漸減小,衛星要想不掉下來,只有加速。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在《力論》中曾經說過,三項運動中公轉最重要,因為沒有公轉,就會被群體拋棄,其他兩項運動就失去了意義。綜上所述,在星體(慣性系)內部觀察,物體運動是一種運動狀態(速度,方向,規跡),在慣性系外觀察,該運動呈現另一種運動狀態。
  • 意識力學之《光論》(二)
    在《力論》和《宇宙進化論》中主要論述的是物質,即基子是如何合成物質的。而在《光論》中主要討論的是光的問題,也就是能量,看看基子是怎麼合成光波的,光波有什麼變化。6,「即時跟從「基子為什麼能「自主列隊「呢?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六)
    上次說到「重力剪刀差「和「球層理論「,導致星體內各處物質重量不同,內球層重力總是大於外球層重力,所以星體在「正力狀態「下總是保持「同一球層內重旋比相同,因此無論是自轉量還是重量都完全相同,同樣的」內球層與外球層的重旋比總是存在差異(「重旋比差異「)。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一)
    這都是因為能量不夠,導致群體中的「落後分子「跟不上集體,被群體扔下,在《力論》中曾詳細論述了「系統力守恆「和「攤展效應「,「自轉延遲「以及「星雲分割「,這都是「分「的過程。大量的「星基子「在電子的肚子裡形成「電光壓「,「電光壓「就象皮球裡邊的「氣「一樣把皮球「撐「圓,「電光壓」則把電子「撐「圓,沒有」電光壓」,電子(或質子)就不能輻射。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七)
    這是因為在負力運動的狀態下物體放棄了正力運動,而同一星體內物質的系統力是守恆的。這就意味著作用的雙方物體儘管大小不同,類別不同,但是組成物質的單位粒子(原子)的運動力是守恆的,那麼雙方碰撞原子的作用(碰撞)力也就相當。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
    並體的「包隊列「必須是高速旋轉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隊形,如果不自旋,一者隊列將以光速直線向前,瞬間跑的無影無蹤,二者,根據本論的「基能守恆」定律,「並體隊列「中有「併力「存在,正是隊列中的」併力」才把隊列緊緊的「粘」在一起,否則質子和電子是不能形成的。
  • 我的物質基理(10)——力
    在牛頓力學中對力的認識是:任何作用力都有作用強度(力的大小)、作用方向、作用點三要素。當我們利用現代科學重新進行各種作用力的認真分析時,對作用力的要素可以直接肯定的有作用強度和作用方向,作用點只是宏觀上的認識,任何作用力在微觀上都不存在作用在「點」上,一般都是同時作用在多個點或面上,牛頓力學中的作用點認識誤導了人類對力的正確認識。
  • 時空是彎曲的(下)(宇宙系列之三)
    強大的力場,會把我們撕裂粉碎。不過,廣義相對論在預測黑洞的同時,還預測了白洞的存在。若黑洞是吞噬萬物,那麼白洞是噴射萬物,任何物質都不能在白洞內停留,一定會噴向洞外。
  • 宇宙位面論(上)質能互換
    宇宙位面論(上)質能互換 鄭有志著摘要:宇宙中實際上可以把所有的物質歸咎於兩種存在,一種是物質存在,一種是能量存在。物質存在不斷的燃燒釋放能量,而能量存在則反之。兩者處在同一個空間坐標上,通過宇宙黑洞或者白洞作為連接通道進行質能互補。
  • 世界的始基(下)(宇宙系列之四)
    麥克斯韋方程組,因其簡潔對稱之美,曾被譽為上帝譜寫的詩歌。如果說普朗克是量子論的開創者,揭開了量子的序幕;那麼愛因斯坦則是量子論的奠基者,奠定了量子的堅實地位。光量子,後被物理學家劉易斯簡稱為光子。愛因斯坦的光子說,也掀起了第三次波粒戰爭。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呢?既是粒子又是波。
  • 古今中外名人論水(二)
    地球上沒有離開水可以存活的生命你會喝水嗎 什麼是好水 好水在哪裡水汙染是生命的殺手 水退化是隱藏的殺手巴州質量技術監督局 李平古今中外名人論水你了解水嗎?水是人類僅次於氧氣的重要營養物質,一般來講成人體內60%的重量是水,而兒童體內水所佔的比重更大,可達80%.但我們對自己身體內的水的認識還很少,很淺。
  • 物理學中的未解之謎(二)
    其他力是由粒子介導的。例如,電磁是光子的交換。該弱核力由W和Z玻色子攜帶,和膠子攜帶保持原子核在一起的強大的核力量。所有其他力都可以量化,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表示為單個粒子,並且具有不連續的值。重力似乎並非如此。大多數物理理論都說,它應該由稱為引力子的假想無質量粒子攜帶。
  • 百草特普(二十)黃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