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銀河環是如何分解為超級星團的,原因在於銀河環也發生了攤展,因為它也存在正力衰減的問題,這樣原來分配的自轉力就不夠用了,銀河環的運動是「三維運動「,即膨脹運動,自旋運動,和「反重力運動「。
95,「銀核反重力「
前邊曾經說過,銀核中是沒有重力的,因為在銀核產生以前宇宙物質屬於「漂浮態「,原子剛剛產生,還沒有進化出「原子同步自轉法」,物質依靠原子類力隨機聚集,任意漂流,完全沒有形狀,這導致失能和碰撞等不利的事情頻頻發生。
【宇宙早期的物態——漂浮態示意圖,星雲完全處在「自由漂浮「的狀態,僅以類力相連】
正是在這「無軌時代」銀沁原子產生,發明了「同步自轉「法,其他原子紛紛仿效,導致「銀沁「擴大了無限倍,形成了銀核。
銀核內都是高能級巨氫,它們能夠轉「極小的圓」,這是「高能「的標誌,那個時代巨氫剛剛產生,質子和電子的「體量「極大,而那時的運動技術卻十分差(前邊講過,物質粒子轉彎是需要輻射的,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只有少數「銀沁原子「才能轉最小的圓(可是它們轉的圈還是太大),後來「跟從者「不斷加入「,由於是「貼「著外圈加入,導致後來原子轉的「圈「越來越大,這就比較容易,所以「銀核原子「,還是存在「能級差「的。
96,「極值軌道「
這說明「銀沁環「中的銀沁原子是憑轉彎的本領而進入「銀沁環「的,不是任意一個巨氫原子都可以進入」銀沁環」中的,這是「拐彎「能力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銀河環中無重力的原因之一,有向心力說明該原子具有「內層運動「的能力,沒有向心力說明該原只能在現有軌道上運動,這個軌道叫「極值軌道「,意思是該原子的最小軌道。
【上圖是星雲原子的幾個能級軌道示意圖,白圈代表原子,三個黑圈代表三個能級軌道,是指在某一溫度值下原子根據自己的吸收與輻射可以有幾種軌道(即在星體中自轉軌道),其中最小的軌道就叫極值軌道,不能再小了】
但是銀核外面再「貼「上來作跟從運動的物質就不同了,它們產生了重力,因為它們已經足以與內層原子爭奪軌道了,那時「銀核盤「已經很大了,每個原子都可以輕易完成軌道運動。
這樣後續物質統統有了「銀河重力「,這才導致重力疊加,「銀核盤「沿赤道收縮,物質向「兩極「遷移,銀河球出現。
不反抗也是不行的,如果「銀核環「抵抗不住「疊加重力「,銀核原子將失去現有的軌道——「極值軌道「,而它們只有這一條軌道,一旦被向裡「擠「,它們將完不成更小的「圓周運動」。
一開始,形成了重力平衡,銀河球出現,後來隨著正力衰減,銀河球開始攤展,銀核環也發生了攤展。
97,超級「銀河環「
銀河環是銀沁環擴展而成的,一開始的銀沁環極小,是個只有幾十個巨氫原子圍成的環,中心是」環眼「,後來這個環開始擴大,無數的」沁原子「加入,但「環眼「依然很小,主要因為這是「沁原子「的」極值軌道」,其他任何原子都轉不了這麼小的圓。
隨著正力衰減,銀河球開始了攤展,銀河系內的每個原子的自轉軌道都在逐漸變大,既使是「銀河環「也在「同步攤展「,後來外圍逐漸生出來旋臂,然後旋臂向裡生長,越來越長,經過折彎,拉細,攤薄,然後是「旋臂分解「,從臂尾開始,依次切割。
「旋臂分解「是一個極其漫長的天文過程,首先「切「下來的是「臂尾雲團「,然後是旋臂中部的「次級雲團「,最後是臂首雲團,即「超級雲團「,當「超級雲團」產生時,最先脫落的」臂尾雲團」已經演化出行星系統了。
這是經觀察證實的,比如現在的M51球狀星團包含幾十萬顆恆星,它們是正在「製造「恆星的「超級雲團「(其中心仍然是「星雲「狀態),而此時在我們太陽系,八大行星已經誕生好久了,而且每個行星都生出了自己的「孩子「——衛星,有的只有一顆衛星,比如地球生下了月球,有的生出了一連串的衛星,比如土星和木星。更早的是彗星,它們的物質都是低能氣體了,這些都是暗星,「臂尾雲團「最後都會變成類似的系統。
這時侯攤展到極限的「超級銀河環「再也支持不住了,星雲分割開始了。
前邊講過,銀核物質是沒有重力的,只有」銀核反重力「,這導致銀核的密度極大,它的密度是整個銀河系中最大的。那麼它是靠什麼「聚「的這麼緊呢?前邊也講過,銀核承受著「極其巨大「的壓力——「銀河系疊加重力「對其的壓力,這可是「全部銀河重力「產生的力量。
所以,當一條旋臂分解到銀核部分時,所有重力都不再存在,銀河環」就被」銀核反重力「向外撕裂,於是「銀河環「就分崩離析了,斷裂成了若干部分。
98,「銀河環分解」
超級雲團就是這麼來的。
【未分解前的「銀河環」示意圖】
【分解後的「銀河環「】
超級雲團本來是不規則雲團,因為它是被扯力「撕開「的,撕開後首要的是「自轉減速「,根據本論原理,自轉減速「後要」恢復重力「,雖然雲核原來沒有重力,彼此以類力相連,但承受重壓,所以有「反重力「,但隨著星系攤展,重力越來越小,旋力越來越大,到「切割」時,雲團重力歸零。
此時銀河環在「反重力」作用下擴展,由於「自旋過速」,終於「斷環「分解,變成「自由態雲團「,失能嚴重,因而先產生「原子重力「,後產生「雲沁,雲核「,然後超級雲團產生重力收縮,變成「球狀雲團」
由於該「球狀雲團「是銀河系中最年輕的雲團,它們正處在正力充足的演化初期,所以其分解為單顆恆星的原因並不是「正力衰減「,而是體量過大。
一般而言,系統分解都是發生在演化的末期,自然是因為正力衰減導致的「重力削減「,前邊講過的星系分解也好,雲團分解,旋臂分解等等都是如此。
而「球狀雲團「是最年輕的雲團,其剛剛產生就開始了「分解「,這顯然不是因為正力衰減。
【上圖表示兩類切割雲團的形狀對比,上邊是臂尾雲團攤展後的橫截面,中間空白為雲核的環眼,那兒什麼也沒有,下圖是超級球狀雲團的攤展截面圖,又寬又厚,能製造大量恆星,而上邊那個物質太少,只能產生少量恆星】
導致一個運動系統分解的原因有兩個,一,「能級差「,一個是體量太大。
雖然前邊一直說星體分裂是因為正力衰減導致,正力衰減導致「自轉剪刀差「太大,外圍物質運動太慢完不成自轉運動,所以導致被群體」拋下「。
99,「能級切割「
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銀河系外圍物質運動太慢?還不是因為銀河系太大了,導致外圍物質陷入了「極限運動」,如果銀河系小一點,外圍物質就不必跑那麼快,銀河系也就不會分裂。
但是系統內的物質是有「能級差「(即同類原子間運動能力上的差別)的,這就意味著在「極限運動」出現後必然會出現「掉隊「的情況。
物質和物質本來就是不同的,既使是同類之物之間也存在差異,前邊曾經講過本論的個性原則,即大自然反對重複,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個體是完全一樣的,既使是「同源同質的同類「也有差別,如同一條生產線上同時生產的兩個釘子也存在差別。
物以類聚,然同類之物亦有差異,物質的存在無非是「結隊遠行「,這一點決定了物質的大勢是「分「,即宇宙中的物質會「越來越分」
前邊講過「星體分解定律「是說宇宙中的大系統總是一步一步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系統,也曾經講過「宇宙四大趨勢,其中之一是「宏觀分解「(即宏觀上宇宙越來越碎),星系之間的膨脹運動證明宇宙一直在「分」,本論描述的銀河系也一直在「分「,以後會「分」的更「碎」,地球也「分「出了月亮,大家知道,既使是地球這個固體星,赤道也越來越鼓,預示攤展正在發生。
這些都證明本論是正確的。
「能級切割「與前邊講過的「扯力切割「實質上講的是一件事,只不過「能級切割「是對「扯力切割「的進一步解釋,「扯力切割」只是說由於星雲運動不同步導致」類力變為扯力,把星雲割裂。能級象一把「刀「,不斷把群體中「拖後腿「者一片一片」切」下來,以免通過類力「拉扯「阻礙了別人的運動。
這預示著「宇宙的命運「必然是在悠久的將來會徹底分解,一切星體將會消失。
霍金認為星體最後會炸散,本論也認為物質的結局是「回歸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