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愛丁頓率領探險隊遠赴西非,觀測日全食,觀測值與理論值相當吻合,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著名實驗證據。
故愛因斯坦認為,引力實質上不是一種力,而是空間彎曲產生的幾何效應,這是引力的本質,所以廣義相對論又被稱為關於引力本質的理論。
天體若運動發生變化,周圍空間的彎曲將會變化,從中心開始傳遞出去,好像空間起了波瀾一樣,這種傳播稱為引力波,它的傳播速度也為光速。
自從愛因斯坦預測引力波以來,人們一直致力於通過實驗捕捉來自宇宙空間的引力波。直到2014年3月,美國天文學家們宣布探測到了原初引力波,是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痕跡。這項發現被認為是一項科學界的重要裡程碑。
這是時空的漣漪,宇宙大爆炸的回聲。
它將幫助天文學家們理解宇宙如何誕生,如何演化出星系、恆星、星雲,以及構成我們已知宇宙的幾乎空無一物的廣袤空間。
空間如同一張網,天體質量越大,彎曲越厲害,凹陷也越深。假若天體質量非常大,但體積很小,那麼它壓出來的不再是一個凹陷的坑,而是一個深深的洞。
任何洞內的東西要想出來,需要達到能逃脫的最低速度,稱為逃逸速度。如地球的逃逸速度是11.2千米/秒。
洞越來越深,則逃逸的速度越來越大。我們知道,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那麼是否存在很深的洞,逃逸速度大過光速,以致光都不能從洞中逃出呢?
物理學家史瓦西,通過研究愛因斯坦場方程,發現任何天體都存在這樣一個半徑臨界值,如果小於此半徑,則形成的洞,光線也無法逃脫。這就是著名的史瓦西半徑。形成的洞,稱為黑洞。
太陽的史瓦西半徑是三千米,太陽壓縮到三千米半徑,則形成黑洞。地球的史瓦西半徑是九毫米。任何物體,只要有質量,壓縮到史瓦西半徑之內,都會成為一個黑洞。
以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還遠不可能壓縮天體,製造出黑洞。那麼天體能否自身形成黑洞呢?
天文學家錢德拉塞卡曾計算出,大質量的恆星,在燃料耗盡時,將不能抵抗自身的引力,而坍縮為黑洞。大質量,是約為太陽質量的1.4倍,這質量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恆星坍縮為黑洞時,體積收縮為零,密度無窮大。
黑洞,宇宙中的一個怪物,剛開始提出時,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如愛因斯坦至死也不承認黑洞的存在,認為一定存在某種物理機制,阻止恆星坍縮成黑洞。
現在大多數天體物理學家,都相信宇宙中存在黑洞,而且數量還不少。如認為我們銀河系中心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如同巨獸的大嘴,在吞噬著萬物。銀河系中心的超大黑洞,會不會吞掉我們的太陽系呢?
無須擔心,黑洞的吸收範圍是有限的,它是有邊界的。其邊界稱為事件視界,即視野所達的邊界。它是由剛好不能從黑洞逃逸,而只在邊緣上永遠盤旋的光徑路線形成。
如果我們乘坐飛船,不小心越過事件視界,則被吸入其內,無法逃離了。強大的力場,會把我們撕裂粉碎。
詩人但丁針對地獄入口所說的話,恰到好處地用於事件視界:從這兒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
黑洞在給人帶來絕望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一點希望。
在狹義相對論中,時間是不能倒流的,時間旅行是不可能的。但在廣義相對論中,時間旅行具有了可能性。
黑洞的時空是不平坦的,若兩個黑洞尾尾相連,將產生一個狹窄通道,它將連接兩片不同的時空。
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和羅森寫了一篇論文,研究一種他們稱為「橋」的東西,即愛因斯坦-羅森橋,惠勒把它形象的稱作蟲洞。
當然,若蟲洞的兩頭是黑洞,那就沒意義了。從這個洞掉進去,從另個洞卻無法出來。
不過,廣義相對論在預測黑洞的同時,還預測了白洞的存在。若黑洞是吞噬萬物,那麼白洞是噴射萬物,任何物質都不能在白洞內停留,一定會噴向洞外。
故蟲洞一頭是黑洞,另一頭是白洞,倒有可能穿越。不過你從黑洞這頭掉進去,從白洞那頭吐出來,也只不過是以粒子輻射的形式。
這兩種類型的蟲洞穿越,都是不能的。科學家還研究了其它類型的蟲洞,只不過也是猜測而已。
宇宙是奇妙的,它的奇妙將超出我們的想像。如黑洞的內部是什麼?
一顆能形成黑洞的恆星,當它坍縮時,分子破裂、原子破裂、原子核破裂……,如果再繼續坍縮下去,質子、中子也被壓碎。那麼,坍縮到哪一步為止呢?最後是否坍縮成一個單一的點呢,即通常所說的無限密集的奇點?
然而也有科學家懷疑,奇點是非常密集,而非無限密集。或者說,奇點可能是物質的最小結構。
物質真有最小的結構嗎?真存在最小的粒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