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星體的軌道運動,正如牛頓認為的那樣,整個宇宙是一個統一的大運動系統,是由一級一級的小運動系統所組成的,最小的系統總是繞著自己的母系統運轉,而這個母系統也繞著自己更大的「母系統「運轉,然後這個「更大的母系統「也繞著自己的「母系統「運轉,直到形成整個宇宙的運動。
I21,」原子軌道「
這就是所謂的「多維運動「,但是對一個小系統中的「微小的原子「來說,讓它完成這麼多維的運動是怎麼辦到的?
原子的「軌道運動「靠的是每個質子的「坐標網」通過與周圍質子的「坐標網」聯網形成的「參照定位網「來確定自己的方向,然後通過「調節重旋比「來實施,以完成自己的運動。
這就象一群人列隊前進,隊列的「運動路徑「是由隊列中每個人的「運動路徑「組成的,
【上圖表示群體運動軌跡由個體運動軌跡合成示意圖,左上角的運動者(六個)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
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星體自轉由星體原子的運動軌跡組成】
因為分子也是一個「固定結構「,所以「分子軌道「就是「原子軌道」的組合軌道,在星體自轉中具有特定的「層位「,它們都是繞星核運轉的。
只要原子做好了「自己的「軌道運動,分子也就做好了「自己的「軌道運動,自然,星體也就做好了「自己的「軌道運動,所以一切操自原子的軌道運動。
122,「保留重旋比「
要想與星核保持定距,就要與「相鄰原子「保持定距,因為星體中的原子都是一個挨一個緊密排列的,而「原子地盤「又是固定的,所以每個原子與星核保持「既定距離「並不難。
這就使得多維運動變的極為簡單,即只要每個原子與「相鄰原子「保持定距(即前邊說過的「同步自轉法「),原子就可以「跟定「自己的「母核「,則自己的多維運動就實現了。
剩下的事就由自己的「母核「(即星核)來完成,只要星核的運動不出錯,多維運動的原子就不會出錯!
前邊說過,星體的運動軌道是由星體的重旋比決定的,由於星體是由星核引領,而星核原子是由「引粒子「組成的。「引粒子核「的運動取決於其重旋比的值,因為「引粒子「具有「保留重力「,所以「引粒子核「的重旋比是「保留重旋比「,該星體之所以繞著「母系統「運轉,就是因為這個「保留重旋比「。
因為該星體是從「母系統「身上分割下來的,所以其「保留重旋比「當然是繞轉「母核「,只是因為力量不足,跟不上「母核「,無奈做了「調節「,導致與母體分離(這就是所謂的「保留重旋比與母系統的重旋比是『同性不同比』的關係「),但在「引粒子核「的率領下,仍然繞轉「母核「,並且是「定距「繞轉。
「引粒子核「(即「子核「)對「母核「的「定距繞轉「無法用前邊說過的、簡單的「相鄰原子定距作用「來實現,因為「子系統「與「母系統「分開了,相距很遠,如太陽與各行星的距離那樣。
況且「子核「與「母系統「之間還隔著「子系統「。
【子系統是從母系統身上掉下來的,內部生成子系統核,仍然保留對母系統的重旋比,繼續繞轉母體】
123,「大同宇宙「
如此複雜的宇宙運行圖景,處處暗示我們,宇宙運行法則與我們人類社會的運行何其相似!所以人類有的,物質也該有,人類的運行由人的意識決定,那麼物質的運行也應如此——由物質的意識決定,物質的意識不是人「賦予」它的,而是它必須具有,比如上面提到的物質的「記憶力」,「計算力「等等,沒有這些,這個世界就絕對是無法理解的,正如現代科學無法理解宇宙的「本源「一樣
由於整個宇宙原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在「無限漫長「的演化中才越分越「散「,所以宇宙中的大小系統都有「代際親緣關係」,較小系統總是較大系統「生育「出來的,是「母子關係「,所以「子系統「必定圍繞「母系統「運轉,而宇宙中的各級系統都是「母子關係「。
【上圖表示宇宙中的系統都具有「代際親緣關係「,都是一代一代生育出來的,子系統總是繞轉母系統,顏色代表溫度高低,黑色的衛星表示不發光】
這種情況似乎意味著越小的系統運動越複雜,越大的系統反倒運動越簡單,尤其是是宇宙的中心,它是「母系統中的母系統「,它不必繞轉任何人,因此運動最簡單,倒是那些最小的系統,它們的運動最複雜,它們不但要繞轉自己的母系統,還要跟著母系統去繞轉「母系統的母系統」,進而去繞轉「母系統的母系統的母系統」……依次類推。
其實多維運動並沒有這麼難,這是因為物質的運動都是「星體運動「,也就是前邊講的「繞核運動「,物質只要跟定「母核「,定距繞轉,作簡單的「平面圓周運動「,就可以完成任何多維運動。
那怕與母核分離,自成一個系統,只要有保留重力,就有「保留重旋比「,就可繼續繞轉母核,如果再次分離,仍然有保留重力和「保留重旋比「,仍可繼續原來的運動,你就是分離十萬次,也不要緊,作為任一系統的任一原子來說,你只要做好自己的」平面圓周運動「,就可以了。
124,」平面圓周軌道」
在一個「球狀星體「內部,每個原子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平面圓周軌道。而且「所有的平面圓周軌道「都是互相平行的,但是大小不等,它們都圍繞「星核「運轉。
但是準確地說,星體物質並不是圍繞「星核「運轉的,而是圍繞「星軸「運轉的,更進一步說,星體物質也不是圍繞「星軸「運轉,而是圍繞各自的「軸心「運轉。如下圖
【星體的星軸,軸心,原子軌道,軌道平面】
如果把「星軸「比做一條」線「,那麼「軸心「就好象一個個「點「,處在不同緯度的原子各繞其「軸心「運轉,這個「自轉軸「就是由「所有的軸心「組成的。
所以「星軸「垂直於所有原子的軌道平面,
由」自轉剪刀差「可知,星體各處的原子的軌道大小是不同的,即一,越是靠近赤道,「原子軌道「越大,越是遠離赤道,「原子軌道」越小,二,越是靠近「星軸「,原子軌道越小,越是遠離「星軸「,原子軌道越大,所有「星軸「上的自轉量為零。
【原子離赤道越近,軌道面越大,離星軸越近,軌道面越小,A,B,C代表三個不同位置的原子,軌道大小也不同】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宇宙雖然如此恢宏龐大,運動如此有條不紊,物質可以恆久存在,都是因為物質採用了」原子運動法」,佔有地盤,同步自轉,定距作用,三項運動,星雲分割,軌道調節,保留重力,子母系統,代際親緣構造,
【追逐世界的「終極本源「總會「扯出「意識問題來,這就是本論的「底座原則「,為本論的二十五大基理之一:物質建立在意識之上。】
125,宇宙大家庭
如上所說,在一個星體內部,自轉導致原子總是作「平面圓周運動「,無數原子的」平面圓周運動「組成了星體的自轉,原子之間保持定距,在自己的「平面圓周軌道「上運動,這是比較容易辦到的。
因為星體中的原子本來就是保持「定距「的,它們的地盤彼此相接,這本就是「定距「,它們各繞自己的「軸心」運轉,其軌道只能是一個「平面圓「,如果某些原子不在自己的「軌道平面「上運動,則必然會侵入別的原子的地盤,則會遭到驅逐。
所以星體內部的原子軌道是「平面圓周運動「是容易的,各原子只要緊守自己的地盤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困難之處在於,由於子星脫離母體,彼此越離越遠,不象星體內原子互相挨著,彼此參照,所以不會走差,子星如何保證在莽莽太空中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這是其一,其二,子星在完全由自主運動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自己一直在一個平面內運動而不會偏離這個平面?
大家知道,無論是銀河系還是太陽系,它們的成員都是大致在一個平面上運動,銀河系的大部分星體都在「銀河盤「中同向運動,太陽系也是如此。
這種運動的成因早就說過了,是由於「銀河球「攤展所致,物質的正力衰減導致一個球狀星總是沿著」赤道平面」向外越攤越大,那怕與母系統分離,並且越離越遠,仍然在這個」不斷擴大「的平面上運動,太陽系當然也是如此。
一個星體如何能保證自己一直在一個平面內運動幾百億年呢?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