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並列恆星「的產生,「並列恆星「也就是疏散星團,因為它們「列隊而行」,同速同向,步調一致,這與其他地方的恆星不同,比如球狀星團是呈現一個「集體旋轉「的局面,而雙星系或恆星系統也是個「旋轉系統「,都是」母子關係「,只有「並列恆星」並不旋轉,同時產生,是兄弟姐妹的關係。
116,藍巨星與脈衝星
上次講到次級雲團同時分解為若干部分「雲片「,因為太厚,既呈立體分布,也呈平面分布,這些「雲片「有時間產生雲核和次重力,所以導致重力收縮和「大質量藍星「產生。
【大質量的藍巨星】
每個「雲片」都可以生成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在重力作用下向核心收縮,那時肯定不會發出射電輻射,也肯定不會有金屬元素,這些都是現在才有的,因為那時還是「亞核態」,氫還只有一半左右,連氦都沒有,更沒有金屬,何況是放射性元素,射電輻射都是脈衝星發出的(關於疏散星團後來的演化可見於本論的《日論》或《宇宙進化論》)。
這是因為物質的能級越高運動力就越強,否則完不成大系統的運動。
【上圖表示一個雲團(黃色塊)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
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不過演化到現在,終於傳來了射電輻射,這說明能級切割也開始了,當藍巨星正力不足時,會發生攤展,這時那些低能星雲會被切割下來,繞轉母星
切割下來的總是很小的部分,體量越小,失能越嚴重,所以物質早已聚合成脈衝星,並發射出射電脈衝,「銀核球狀星團「就沒有發出射電脈衝,不僅因為更年輕,還在於能級更高,同樣是球狀星團,「銀暈球狀星團「就發出了射電輻射。
這些都證明本論是正確的。
117,「引粒子「核
它們之間保持著定距,上千萬年來一直相跟著運動,這是由什麼決定的呢?難道它們都象人一樣可以看到對方並能測量彼此距離?還能進行大角度的方向改變來保持定距?
這個問題前邊已經說過了,星體作為一個運動系統,其運動的方向和速度由系統中心(即星體核,如銀核,雲核等)掌握,系統中心物質所佔比重雖然很小(一般也就佔系統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它是系統的「引領者「,其他百分之九十的物質只是簡單地跟著它做「跟從運動「。
【上圖是一顆星體與其星核對比圖】
「引領者」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它們的運動靠的是兩種方法,即前邊說過的,「組合坐標網參照定位法「與「重旋比調節法「,這兩種方法在「原子態「中由原子(合核)來完成的,在「質子態「和「亞核態「中則由質子來完成的。
在一個運動系統中不是每個個體都具有這樣兩種能力,而只有少數質子或原子才具有這兩種技術。
當一個「子系統「圍繞」母系統「運轉時,處於系統「中心「的「系統核「就是由「引粒子」組成的,比如前邊說過的銀核和雲核就是由「引粒子「組成的,這是由本論的「進化原則「決定的。
118,「粒子記憶「
「進化原則「揭示了物質的意識「是一種「粒子記憶「,這是本論二十五大基理之一。
基子有」五種意識力「,一,感知力(基腦),二,跟從力(免撞技術),三,記憶力(定位技術),四,計算力(測距技術),五,適應力(進化),由於所有物質粒子都是由基子排列「成的,所以任何的物質意識都是「基意識「合成的(意識加乘律)。
所以星體在其「星核的「引粒子「引領下運動,運動的軌道由」引粒子「用定位(記憶)和調節(計算)兩種技術決定,即:
記憶+計算=軌道
前邊說過,一塊分割下來的雲團有小部分是被「扯力「硬扯下來的,並沒有失去原來的重力,所以仍然保持「原來的重旋比「,而那些失去重力的物質則產生了次重力並繞這「小部分「物質運動,這「小部分「物質發展成雲核,仍然「記憶「著原來的「聯合坐標網「來為自己定位,,並通過「計算轉向歷史「(也就是「引粒子的記憶「)來確定方向。
有了方向軌道也就確定了,然後雲核根據方向調節自己的重旋比,雲核只能向「左右兩個方向「進行調節——向裡或向外。如果向外拐就削減重力,如果向裡拐就削減旋力(自轉速度)。
【上圖表示三個脫落雲團從旋臂上掉落後各自產生雲核,利用「重旋比調節「形成各自新的軌道(如黑色弧線即是),它們都是向「外」拐,所以削減了重力。】
但是這個「重旋比「是雲核的重旋比,而不是雲團的重旋比。
119,記憶+計算=軌道
所謂「雲核重旋比「就是「引粒子「的重旋比,其重力叫「保留重力「,即是該系統掉落以前的」母系統」的重力。而「雲團重旋比」則是雲團掉落後立即產生了次重力,這是「子系統「的重力。
【上圖表示星體的核由「引粒子「組成,「引粒子核」決定著星體的運動,所以「引粒子核「的重力指向總是指向母核,如圖示,子系統核的重力指向是母系統核,而母系統核的重力指向也是自己的母核】
物質擁有「向心運動」〈即重力〉意味著物質會始終圍繞自己的「母核」運轉,重力是必備而且是一維的。
「雲核重旋比「決定著星體的公轉,這是因為雲核物質的重力是「保留重力「(即「引粒子重力「),所以「引粒子核(即雲核)「必定是繞著「母核「運轉。比如月球繞轉地球,地球繞轉太陽,太陽繞轉銀核。
所謂「雲團重旋比「就是一個自轉雲團繞雲核運轉,那麼除去雲核之外的雲團物質的「重旋比「就是「雲團重旋比「。
如果說「雲核重旋比「決定著星體的「公轉「的話,那麼「雲團重旋比「決定著星體的「自轉」。
所謂「同性不同值「是說「日核「的「重旋比「是「調節「過的,所以不僅太陽的公轉速度更慢於銀河系的自轉速度(太陽星雲掉落後其原來的自轉就變成了現在的公轉),就是」日核「的重力(對銀核)也小於銀河系其他(裡層)物質。
這些都是現在的事實。
【上圖表示地球脫離太陽後攤展到現在位置,經過重旋比調節沿著新軌道運動,太陽周圍的白線圓是原來的軌道,地核的重力是保留重力,所以地球繞日運轉】
120,「保留重旋比「
顯然,地球繞轉太陽也是一理,即「地核「擁有原來太陽系的重力即「保留重力「,所以「地核」物質的「重旋比「就是太陽物質的「重旋比「(也是「保留重旋比「),所以「地核」必然是繞轉」日核」的,同時,由於地球物質是繞轉「地核「的,也就是純粹的」跟從地核」的運動,這就導致地球必定是繞轉太陽的。(詳見《日論》)。
觀察知道,太陽每二十七個小時自轉一周,而地球繞日一周需一年,而未分離時「地球星雲「也是二十七個小時即可繞日一周,之所以慢了這麼多,是時間太長了,正力衰減己近五十億年了,而太陽自轉還經過兩次加速(詳見《日論》)。
月球繞轉地球也是如此,月球來源於地球(太平洋和印度洋那個大坑就是月球離開形成的),即「月核「保留著對地球的重力」,所以「月核「帶著月球繞轉地球。
當地球月亮未分離時,月球物質也是二十四小時繞轉地球一周,由於跟不上月球只能掉隊,又由於幾十年的正力衰減,月球現在繞轉地球一周需要三十天,顯然,以後會更多
這種運動並不複雜,前邊講「多維運動時,講到一個從旋臂上分割下來的雲團「是「四維運動「,即三項運動加上膨脹運動,意味著該雲團的物質必須完成這四維運動才能生存下去,否則被群體拋下,不僅失去能量供應,逐漸餓死,而且還會失去「參照定位「能力而迷路,完不成自己的運動。
掉隊者最後都會變成」暗物質「並逐漸走向死亡。
由於宇宙中的星體都是多維運動,導致每個星體物質的位置不斷移動,而相互位置更是時時改變,所以物質運動方向必須時時「修正「。
「四維運動「還是多維運動中最簡單的運動,前邊說過的「四維調節「是說原子要想「不掉隊「,就必須「時時調節自己的運動方向」,四個方向都要顧及,缺一個都不行。
但這絕不是說每個雲團原子必須「同時進行四個方向的調節「,這是絕對做不到的,你一個時間只能幹一件事,不能同時幹幾件事,或者每個雲團原子一個方向一個方向地「修正「,「修正「完一個立即「修正「另一個。
其實原子不必如此辛苦,它們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可以完成自己的多維運動,不論是四維還是五維,七維還是更高維,都能完成的很好,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星河燦爛,富麗堂皇。
那麼是什麼辦法呢?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