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了光的頻率問題,是說光的頻率來自於物質粒子的「穩定」輻射,因為物質的運動都是「軌道運動「,因而是規則的,所以其輻射也是重複性的。
運動的物質必須發出「特定的」輻射才能保證其在軌道上,所以物質必須每時每刻都向外輻射,於是才有了物質的「特徵輻射「,也就是「定頻輻射」,頻率就是輻射的」時間間隔「。
【一個子星雖然是多維運動,但是對子星的原子來說,可以把多維運動「簡化」為「二維螺旋運動」,即只要控制好自己的」重旋比軌道「就可以完成任何多維的運動】
這就有個不同的粒子會發出不同的輻射的問題,這就又涉及到基本粒子的種類。
不同的粒子其輻射能力是不同的,它們的運動方式也不同,本論中的輻射是為了「粒子轉向「的,不然物質為什麼要輻射呢?
物質粒子的運動軌道極其複雜,它們的運動叫「多維運動「,因為宇宙的結構是「家族式結構「,子星總是繞自己的母星轉,母星又在繞自己的母星轉。
【一個具有「四代生殖關係「的「宇宙家族「,即祖系統→母系統→子系統→衛系統】
宇宙在「分「的過程中已經很多代了,比如銀河系就生出了太陽系,太陽系又生出了行星系,行星又生出了衛星,衛星又生出了衛星,前邊說了,這都是能源危機所致。
這麼複雜的運動全靠原子來完成,而原子又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電子又是隨核運動的,所以宇宙物質的運動基本上是由質子決定的。
【一個球狀星體的物質(如O點原子)都做四個維度的運動,如圖中所示,宇宙膨脹方向,重力方向,自轉方向,公轉方向的運動,叫」四維運動「】
現代物理學已經證明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總類是極其複雜的,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竟有六十四個,其實發現的種類比這還多的多,而且大多數屬於「核粒子「。
但是現代物理學只是在實驗中探測到這麼多的粒子種類,能夠測算其質量,電量,自旋,衰變產物,以及某些性質,發現它們都是「短命「粒子,具有「衰變「的特點。
本理論認為,在正常情況下,物質不應該呈現這麼多的「基本態「,
而物質之所以呈現這麼多的「基本態「,是物質的」新陳代謝「所致,因為本論中的物質都是基子合成的,即所謂的「包隊列「。所以除了基子本身,其他粒子都是有壽命的,儘管它們的壽命很長。
前邊說過,高能基子可以自己「合成「物質包,只要掌握了「並體自旋「的運動方法,就可以」拼「成物質包——質子或電子,並參與到「系統(如原子,原子核及分子)競爭「中去。
當一個質子或電子在自己的地盤運動很吃力時就面臨「衰變「,當一個質子或電子不能完成自己的運動時,就面臨」死亡「。
「宇宙能源危機「導致的一個最普遍的結果是」物質的群體性運動難以為繼「,這導致了原來的」統一宇宙「分裂的「星星點點「,變成現在的「碎宇宙「。
這都是因為能量不夠,導致群體中的「落後分子「跟不上集體,被群體扔下,在《力論》中曾詳細論述了「系統力守恆「和「攤展效應「,「自轉延遲「以及「星雲分割「,這都是「分「的過程。
【一團星雲中部分星雲動力不足,完不成自身運動,於是被雲團」切割「】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質子還是電子終究會發生「衰變「,這和人類的「衰老」和」死亡「一樣。
人之所以會「衰老「和「死亡「,是因為「意識不足「,如果一個人極其「聰明「,完全不犯任何錯誤,那麼這個人將」永生不死「。
「標準粒子「——質子和電子的「衰老「和「死亡「也是因為進化太慢,跟不上環境的改變。
如果電子老去,就會出現在「二維螺旋軌道「(即星體原子的軌道)上「吸收小於輻射「的情況。
而電子要繼續在自己的「地盤」上運動,輻射必須是特定的,減少輻射必將「脫軌「。
怎麼「抽」呢?因為電子的「肚子裡「都是作「同向自旋「的基子——星基子,它們都是」低能基子」,不具有」並體自旋「的能力,所以只能」被禁錮「在電子的肚子裡,否則就會散開。
大量的「星基子「在電子的肚子裡形成「電光壓「,「電光壓「就象皮球裡邊的「氣「一樣把皮球「撐「圓,「電光壓」則把電子「撐「圓,沒有」電光壓」,電子(或質子)就不能輻射。
這些「星基子「屬於「低能培訓粒子「,它們在裡邊」學習「並體自旋的技術,所以有一部分」星基子「已經可以作「包隊列「運動了。
在電子或質子的「身體內「有一種壓力——包壓,還有一種力叫「併力「,還有一種作用叫「併力作用」。
「併力作用」是指作並體自旋的基子之間存在的一種」擠力「——併力,「併力「把」包隊列「中的基子緊緊地連在一起。
這種「併力作用「導致包隊列中產生了「包壓「。
此時包壓不足,「星基子「在「電光壓「作用下會「嵌入「包隊列中,增加包壓,這叫質子或電子的「升級「,然後重新達成「光壓平衡」。
【上圖是在吸收大於輻射時粒子(質子或電子)的「生長「過程,最外層的「環「是質子或電子的身體剖面圖,裡邊的兩層「環「是電光壓區,星基子在此區同向自旋,由於能量豐富,電光壓高於「包壓「,所以星基子在壓力下嵌入了包皮中,抬高了「包壓「,達成了新的」光壓平衡「】
此時電光壓不足,包粒子在「包壓「作用下會被「擠出「包隊列,加入到「星基子」隊列中,以抬高電光壓,重新達成「光壓平衡「。
【上圖是質子或電子的」腰「部剖面圖,最外層的「基子環「是質子或電子的身體(即包皮),內部兩層「基子環」是「星基子自旋區域「,稀疏表示能量不足,導致電光壓減小,「光壓失衡「,從包體中「分泌」出一部分「包基子(紅色粒子)」加入「星基子環「中,達成「光壓平衡」,這就是「衰變「的實質】
這就是為什麼前邊說在能量豐富的時侯,物質呈現「巨物態」,在能源危機下,物質越來越「小型化「。
當物質的吸收小於輻射時,包只能「抽取」包皮粒子進入星基子的隊列中,用於輻射。
這都是「光壓平衡」導致的。
這主要是因為原子核內部更加擁擠,所以更容易發生碰撞刮蹭,在宇宙史上有個」中期劇變「,在星系的外圍出現了「星雲分割「的情況,大量「裸露的「物質發生了「應急性核聚合「,生成了」合核「。
「合核「內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裡面主要是質子和中子,但這只是在「標準狀態「下,由於能源危機,內部粒子吸收不足,導致運動不精確,磨擦刮蹭在所難免,無論是質子也好,中子也好,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衰變,比如質子可以「抽瘦「成正電子,或是介子,而內部的電子可以「抽瘦」成中微子。
如果確實存在夸克(不知道在強子對撞中是否真有帶色的碎片),種類就更多了,它們雖然有強力粘合,但在碰
撞下也能分裂出來。
【以上詳見《核論》】
所以這些所謂的「基本粒子「,實際就是質子和電子的「傷殘態「,就象一個人帶病工作一樣,它們還能勉強完成多維運動,甚至很快就會死亡。
物質死亡以後,就會化為碎片(即若干個基子連成的「組片「,在《宇宙進化論》中又叫「基片「),可以把它們視為」能量子「(或叫「玻色子「),實驗已經證明,自然界有好多種「能量子「,除波基子外,還有比如膠子,w子,z。子等,還有這些碎片極具」跟從性「(一種吸引力),而新生的粒子,就是這些碎片發展而來。
現代物理中並不存在物質的生生死死,代際傳承,所以無法解釋「衰變「現象,對於極其複雜的「基本粒子態「也不能解釋。
讀者也已看到,本論的「原理體系」可以「圓滿」解釋所有的物理乃至化學現象,不象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它是無法理解的。
那麼自然界產生的那麼繁雜的頻率光是怎麼來的呢?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