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力學之《光論》(十一)

2020-09-11 意識物理學

上次講到了光的頻率問題,是說光的頻率來自於物質粒子的「穩定」輻射,因為物質的運動都是「軌道運動「,因而是規則的,所以其輻射也是重複性的。

運動的物質必須發出「特定的」輻射才能保證其在軌道上,所以物質必須每時每刻都向外輻射,於是才有了物質的「特徵輻射「,也就是「定頻輻射」,頻率就是輻射的」時間間隔「。

【一個子星雖然是多維運動,但是對子星的原子來說,可以把多維運動「簡化」為「二維螺旋運動」,即只要控制好自己的」重旋比軌道「就可以完成任何多維的運動】

這就有個不同的粒子會發出不同的輻射的問題,這就又涉及到基本粒子的種類。

不同的粒子其輻射能力是不同的,它們的運動方式也不同,本論中的輻射是為了「粒子轉向「的,不然物質為什麼要輻射呢?

物質粒子的運動軌道極其複雜,它們的運動叫「多維運動「,因為宇宙的結構是「家族式結構「,子星總是繞自己的母星轉,母星又在繞自己的母星轉。

【一個具有「四代生殖關係「的「宇宙家族「,即祖系統→母系統→子系統→衛系統】

宇宙在「分「的過程中已經很多代了,比如銀河系就生出了太陽系,太陽系又生出了行星系,行星又生出了衛星,衛星又生出了衛星,前邊說了,這都是能源危機所致。

這麼複雜的運動全靠原子來完成,而原子又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電子又是隨核運動的,所以宇宙物質的運動基本上是由質子決定的。

【一個球狀星體的物質(如O點原子)都做四個維度的運動,如圖中所示,宇宙膨脹方向,重力方向,自轉方向,公轉方向的運動,叫」四維運動「】

現代物理學已經證明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總類是極其複雜的,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竟有六十四個,其實發現的種類比這還多的多,而且大多數屬於「核粒子「。

但是現代物理學只是在實驗中探測到這麼多的粒子種類,能夠測算其質量,電量,自旋,衰變產物,以及某些性質,發現它們都是「短命「粒子,具有「衰變「的特點。

  • 至於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基本粒子態?又為什麼都是」短命「粒子?怎麼都是核粒子態?它們是從那兒來的?結果又到了那裡?在現代物理學的範疇內,是無法作出回答的。
  • 那麼在意識物理學中又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呢?

本理論認為,在正常情況下,物質不應該呈現這麼多的「基本態「,

因為本論認為物質的「標準形式「就是質子和電子,只有質子和電子才能在如今的「宇宙物態「中生存和發展,因為只有這兩種粒子才能完成佔有領地,捕光,軌道運動,多維運動,核結合,異原子結合,多能級吸收和輻射等長久進化才能擁有的「技術「。

而物質之所以呈現這麼多的「基本態「,是物質的」新陳代謝「所致,因為本論中的物質都是基子合成的,即所謂的「包隊列「。所以除了基子本身,其他粒子都是有壽命的,儘管它們的壽命很長。

前邊說過,高能基子可以自己「合成「物質包,只要掌握了「並體自旋「的運動方法,就可以」拼「成物質包——質子或電子,並參與到「系統(如原子,原子核及分子)競爭「中去。

這就意味著,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一樣,充滿了生生死死,代際傳承。

當一個質子或電子在自己的地盤運動很吃力時就面臨「衰變「,當一個質子或電子不能完成自己的運動時,就面臨」死亡「。

「宇宙能源危機「導致的一個最普遍的結果是」物質的群體性運動難以為繼「,這導致了原來的」統一宇宙「分裂的「星星點點「,變成現在的「碎宇宙「。

這都是因為能量不夠,導致群體中的「落後分子「跟不上集體,被群體扔下,在《力論》中曾詳細論述了「系統力守恆「和「攤展效應「,「自轉延遲「以及「星雲分割「,這都是「分「的過程。

【一團星雲中部分星雲動力不足,完不成自身運動,於是被雲團」切割「】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質子還是電子終究會發生「衰變「,這和人類的「衰老」和」死亡「一樣。

人之所以會「衰老「和「死亡「,是因為「意識不足「,如果一個人極其「聰明「,完全不犯任何錯誤,那麼這個人將」永生不死「。

「標準粒子「——質子和電子的「衰老「和「死亡「也是因為進化太慢,跟不上環境的改變。

如果電子老去,就會出現在「二維螺旋軌道「(即星體原子的軌道)上「吸收小於輻射「的情況。

而電子要繼續在自己的「地盤」上運動,輻射必須是特定的,減少輻射必將「脫軌「。

這個時侯,電子只能從自己的身體上「抽取能量「用於輻射,這就叫「衰變「。

怎麼「抽」呢?因為電子的「肚子裡「都是作「同向自旋「的基子——星基子,它們都是」低能基子」,不具有」並體自旋「的能力,所以只能」被禁錮「在電子的肚子裡,否則就會散開。

大量的「星基子「在電子的肚子裡形成「電光壓「,「電光壓「就象皮球裡邊的「氣「一樣把皮球「撐「圓,「電光壓」則把電子「撐「圓,沒有」電光壓」,電子(或質子)就不能輻射。

這些「星基子「屬於「低能培訓粒子「,它們在裡邊」學習「並體自旋的技術,所以有一部分」星基子「已經可以作「包隊列「運動了。

在電子或質子的「身體內「有一種壓力——包壓,還有一種力叫「併力「,還有一種作用叫「併力作用」。

「併力作用」是指作並體自旋的基子之間存在的一種」擠力「——併力,「併力「把」包隊列「中的基子緊緊地連在一起。

這種「併力作用「導致包隊列中產生了「包壓「。

在「電光壓「和「包壓「之間存在一種「平衡「——「光壓平衡「,這是「標準粒子「的「標準狀態「,物質的各種運動正常進行。

如果物質粒子:吸收>輻射

則:電光壓>包壓

此時包壓不足,「星基子「在「電光壓「作用下會「嵌入「包隊列中,增加包壓,這叫質子或電子的「升級「,然後重新達成「光壓平衡」。

這個過程就是物質粒子的「生長「過程。

【上圖是在吸收大於輻射時粒子(質子或電子)的「生長「過程,最外層的「環「是質子或電子的身體剖面圖,裡邊的兩層「環「是電光壓區,星基子在此區同向自旋,由於能量豐富,電光壓高於「包壓「,所以星基子在壓力下嵌入了包皮中,抬高了「包壓「,達成了新的」光壓平衡「】

如果物質粒子:輻射>吸收

則:包壓>電光壓,

此時電光壓不足,包粒子在「包壓「作用下會被「擠出「包隊列,加入到「星基子」隊列中,以抬高電光壓,重新達成「光壓平衡「。

這個過程就是物質粒子的「衰變「過程。

【上圖是質子或電子的」腰「部剖面圖,最外層的「基子環「是質子或電子的身體(即包皮),內部兩層「基子環」是「星基子自旋區域「,稀疏表示能量不足,導致電光壓減小,「光壓失衡「,從包體中「分泌」出一部分「包基子(紅色粒子)」加入「星基子環「中,達成「光壓平衡」,這就是「衰變「的實質】

這就是為什麼前邊說在能量豐富的時侯,物質呈現「巨物態」,在能源危機下,物質越來越「小型化「。

當物質的吸收小於輻射時,包只能「抽取」包皮粒子進入星基子的隊列中,用於輻射。

這都是「光壓平衡」導致的。

  • 物質的衰變更主要發生在原子核內部,這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是因為原子核內部更加擁擠,所以更容易發生碰撞刮蹭,在宇宙史上有個」中期劇變「,在星系的外圍出現了「星雲分割「的情況,大量「裸露的「物質發生了「應急性核聚合「,生成了」合核「。

「合核「內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裡面主要是質子和中子,但這只是在「標準狀態「下,由於能源危機,內部粒子吸收不足,導致運動不精確,磨擦刮蹭在所難免,無論是質子也好,中子也好,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衰變,比如質子可以「抽瘦「成正電子,或是介子,而內部的電子可以「抽瘦」成中微子。

如果確實存在夸克(不知道在強子對撞中是否真有帶色的碎片),種類就更多了,它們雖然有強力粘合,但在碰

撞下也能分裂出來。

【以上詳見《核論》】

所以這些所謂的「基本粒子「,實際就是質子和電子的「傷殘態「,就象一個人帶病工作一樣,它們還能勉強完成多維運動,甚至很快就會死亡。

現在發現的這麼多「基本粒子「,都是標準粒子衰變的不同階段。

物質死亡以後,就會化為碎片(即若干個基子連成的「組片「,在《宇宙進化論》中又叫「基片「),可以把它們視為」能量子「(或叫「玻色子「),實驗已經證明,自然界有好多種「能量子「,除波基子外,還有比如膠子,w子,z。子等,還有這些碎片極具」跟從性「(一種吸引力),而新生的粒子,就是這些碎片發展而來。

現代物理中並不存在物質的生生死死,代際傳承,所以無法解釋「衰變「現象,對於極其複雜的「基本粒子態「也不能解釋。

讀者也已看到,本論的「原理體系」可以「圓滿」解釋所有的物理乃至化學現象,不象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它是無法理解的。

那麼自然界產生的那麼繁雜的頻率光是怎麼來的呢?下次再說。

相關焦點

  • 意識力學之《光論》(二)
    上次講到基子的一些本質屬性(意識),講到基子的結構,體能和基腦,還講到基子是物質,但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終極粒子,也是宇宙中唯一的有「腦「的粒子。而在《光論》中主要討論的是光的問題,也就是能量,看看基子是怎麼合成光波的,光波有什麼變化。6,「即時跟從「基子為什麼能「自主列隊「呢?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
    37,」四大趨勢」上次說到宇宙進化的「四大趨勢」,一是物質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的身體越來越「小型化「,二是物質的運動系統(如星系,星體)都是從高溫走向低溫,三是物質從「宏觀上「從「合」走向「分「(即原來的「統一宇宙「變成如今的「散碎宇宙「),四是物質從」微觀上「從」分「走向合(即從原來的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限網速度「的意思是物體在快速運動時必須保持「電子網絡「存在,一旦速度超過」限網速度「,網絡就不存在了,固體就會粉碎(解網)。但是所謂的受力運動,雖然是物體因受到外來作用才發生了運動,但並不是說這個「運動」之力是「外來之力加於其上的「。毫無疑問負力運動的物體(包括三態之物),其運動之力只能來自自己,而不是來自外力。固然外部的作用力是導致負力運動的原因,但不是運動的」力源」。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三)
    ,主體卻是原子核之力。【物體(網絡)運動的速度快慢,上邊是低頻擦核,下邊是高頻擦核】「借力」大小決定於受力大小(在電子的扁軌能力範圍內)。掉下來是因為正負力方向不一致,導致負力轉正,二力互反,引發「重力加速度效應「,衛星物質逐步恢復重力,因此「繞轉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在逐漸減小,衛星要想不掉下來,只有加速。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當物體從a』點落到地面時(即O點),地球已經自轉了90°,原來的O點已經到了a點,如果物體沒有參加自轉運動,它應該落在現在的O點,原來的C點上。綜上所述,在星體(慣性系)內部觀察,物體運動是一種運動狀態(速度,方向,規跡),在慣性系外觀察,該運動呈現另一種運動狀態。前者叫」相對運動「,因為它是「運動中的運動」,後者叫」絕對運動,因為它是「靜止中的運動「。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六)
    上次說到「重力剪刀差「和「球層理論「,導致星體內各處物質重量不同,內球層重力總是大於外球層重力,所以星體在「正力狀態「下總是保持「同一球層內重旋比相同,因此無論是自轉量還是重量都完全相同,同樣的」內球層與外球層的重旋比總是存在差異(「重旋比差異「)。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七)
    這就意味著作用的雙方物體儘管大小不同,類別不同,但是組成物質的單位粒子(原子)的運動力是守恆的,那麼雙方碰撞原子的作用(碰撞)力也就相當。物體之間的作用是原子之間的作用導致的,兩個物體之間的碰撞總是從雙方的原子的碰撞開始的。這裡邊有個原子受力如何傳遞的問題。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的「零次重力線「區域,零次重力線最初產生於系統邊緣處(右邊的藍色弧線),隨著正力衰減,零次重力線逐漸向內「平移「,當」平移「到雲核時(即雲核外的藍色線圈),就沒有零次重力線了,黃色弧線區域表示一條旋臂】所以「零次重力線」是一個「內移的,逐漸縮小的環「。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平面系統「是由「球狀系統「組成的「上級系統「(或叫母系統),而球狀系統「則是指球狀星體(子系統)。比如太陽系就是個「平面系統「,而太陽系內的星體都是「球狀系統「。所以物質的運動決不是任意的,它們具有「先定性」,也就是既具有某種「確定性「,又具有某種」不確定性「。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即電子),它們只能存在於宇宙泡
  • 大統一理論(十一)
    但古今智慧二者之間,也不是完全處於對立的狀態,也有相互交融之點。比如:對地震雲的看法。古人的描述:「黑雲如縷,宛如長蛇。」今人的描述:「稻草繩」。跨域時空的對比,二者直觀的認識是實實在在的有曲異同工之妙。
  • 「宇宙未解之謎」蛋丁教你談戀愛(十一)
    這就要從吸引的源頭講起,在遠古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15 歲(即使到了漢朝,人的平均壽命也只有25 歲;到了唐朝,人的平均壽命才29 歲),當時的生存條件非常艱難。人的本能就是生存,也就是為了活下去。
  •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歐內斯特·盧瑟福(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紐西蘭物理學家。在那裡他短暫地保持了發現世界最長無線電波(2英裡)的紀錄,後來跟隨發現電子的湯姆孫(J.J. Thomson)做研究。在研究物質放射性期間,他創造了術語:α(阿爾法)和β(貝塔)射線,又經測定發現β射線是速度快、穿透力強的電子。在1898年,盧瑟福被指派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主任,在那裡的工作使他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冬青胡(Holly Hu)和冬青
    提起冬青,必須提到一位植物學大家,在全球四百多種冬青中,有三百多種是由胡秀英博士命名的,她被稱為「冬青胡」(Holly Hu)。冬青的拉丁學名命名人是英國植物學者約翰·西姆斯(John Sims),但這位命名人卻沒有見過冬青的標本,他為冬青命名是根據一幅植物圖畫,畫中的植物來自英國苗圃中一株引自中國南方的冬青屬植物。可是,這種來自中國的冬青屬植物真身到底是誰?植物學界一直有著爭議。
  • 真題解析|2019年陝西卷真題(三)
    2019年陝西卷真題(三)11. 荷花雖生長於池塘的汙泥中,但荷葉卻出汙泥而不染,其主要原因是:A. 荷葉含有大量的葉綠素,能與太陽光發生光合作用,產生自清潔B. 荷葉表面光滑,具有非常強的光潔度,汙泥很難在它的表面吸附C. 荷葉含有疏水的納米級蠟質,雨露落在上面會形成水珠清潔葉面D.
  • 常識之自然(1)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自動向西,太白金星,啟明星)、地球、火星(有小行星帶)(2)巨行星:木星、土星(3)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陽(核聚變反應)1、大氣結構:光球(可見)(發生太陽黑子)、色球(發生耀斑)、日冕(發生太陽風)2、太陽活動:太陽黑子(世界上最早記錄《淮南子》
  • 故事樹(之七):黃荊
    (滅,方言,有管教、調教之意),我們這些農村出來的孩子算是從小被「滅」出來的吧。二零一九年夏初四月,應正是黃荊的紫色花蕊在我們童年時期上學小路旁一簇簇開放的時候,方同學聯繫上了遠在廣東的郭同學,我們三人立刻建群,開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