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2020-07-17 意識物理學

上次說到電子借核,分為水平借核和垂直借核,還說到衛星的環繞軌道,三個宇宙速度,它們都服從本論的系統力守恆與重旋比守恆兩個理論,還講到時光加速和時光減速,以及重力加速度效應。

59,「垂直借核」

水平借核「是在同一重力層中的運動,所以不論在那裡,重量都是相同的,受到影響的是自轉運動,並會導致」時空錯位「。

如果電子是在垂直方向上借核,即物體受到垂直向上的力,這時侯物體會穿越不同的重力層,物體的重量會連續發生變化,即越往高處其重量越輕。

現代物理學並沒有意識到存在這個問題,他們一直認為只要在一個星體內,各處的重力是一樣的,只有不同的星體才具有不同的重力場,所以現代物理不能解釋為什麼在海洋和大氣層的上邊內壓力小,越往下壓力越大,以及物體為什麼加速下落?帕斯卡認為加速下落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數學去表達。

這就導致物體上升時「速度是遞減的「,即速度越來越慢,最後會達到「零速度「,然後掉頭向下。

前邊講到「重力加速度效應「,物體下落具有加速下落的特點,而且越來越快,很快會變為垂直降落。

所有這些都是物體在穿越不同的重力層時其重量相應改變所致。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上圖表示星體中各處的重力球層分布,只有在同一「球層「中的物質重量才相同,而且」內球層「物質總是重於「外球層「】

在一個運動系統(星體)內,物質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重量,只有在同一個重力層中才有相同的重量。

這是由」重旋比守恆「所決定的。

  • 在」水平借核「中只改變自轉,不改變重力,那麼在「垂直借核「中只改變重力,會不會改變自轉呢?

一個物體垂直向上升,由於離開了地面,人們大概會認為其本來的自轉停止了。

其實該物體的自轉並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它不但保持著原來的自轉量,而且會隨著重力的減小而相應加大了自轉量。

60,「正二維運動」

我們可以做個假想實驗,讓一個物體從高空自由落體,也就是垂直向下,假如其降速比較慢,用了六個小時才落地,那麼根據我們的經驗,該物體會從a』落到O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物體(a』)是垂直下落的原因,也是我們認為它並沒有自轉的原因。

【下圖表示下落物體的二維運動,a『o代表相對運動,a『a(o)代表絕對運動】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當物體從a』點落到地面時(即O點),地球已經自轉了90°,原來的O點已經到了a點,如果物體沒有參加自轉運動,它應該落在現在的O點,原來的C點上。

但這是不符合經驗的,實際上它落在了a點上,即原來的O點上,即其「真實的」下落軌跡是弧a』a,這說明該物體一邊下落,同時仍然在作自轉運動。

大家應該知道物體在不同的高度其自轉量是不同的,這是重旋比守恆所決定的,所以物體a下落越往下自轉量越小,這樣才能在六個小時後落在a點。

上面實驗說明,垂直下落的物體仍然在自轉,而且自轉量不減小,只是我們的身體也在等量自轉,所以只能看到下落,感覺不到自轉。

現代物理稱之為慣性參考系,認為這種運動屬於慣性運動。

在現代物理中負力運動反倒成了運動的主體!而起主導作用的正力運動,反倒成了不重要的慣性運動,對它沒有任何解釋,而且多重的正力運動都不加區別地歸為「慣性運動」。

如果我們站在地球之外觀察下落的物體,它就不是直線下落,仍然是曲線下落,如圖中所示。

  • 這是怎麼回事呢?

正二維運動:

這是因為垂直下落的物體已經恢復了正力運動,而正力運動是三項運動,三項運動中重力運動與旋力運動是不可分的且是此消彼長的。

這意味著下落的物體不但在自轉,而且還在作公轉運動。

在《力論》中曾經說過,三項運動中公轉最重要,因為沒有公轉,就會被群體拋棄,其他兩項運動就失去了意義。

綜上所述,在星體(慣性系)內部觀察,物體運動是一種運動狀態(速度,方向,規跡),在慣性系外觀察,該運動呈現另一種運動狀態。

前者叫」相對運動「,因為它是「運動中的運動」,後者叫」絕對運動,因為它是「靜止中的運動「。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關於運動的理論,他把相對運動理論稱為」狹義相對論「,而把宇宙中的絕對運動理論稱為「廣義相對論「,它們完全由速度決定。

61,」二維螺旋運動」

  • 那麼為什麼三項運動缺一不可呢?

按意識論原理,正力運動都是多維運動,對任意星體的物質而言,其至少是四維運動(即三項運動加膨脹運動),如果是次級雲團生成的星體,如疏散星團生成的恆星,就是五維運動,它們生出的子星,新是七維運動,比如地球物質就是七維運動,它要完成自己的三項運動,還要跟著母星(太陽)完成太陽的三項運動,還要做膨脹運動)。

不過呢,子星系統不需要同時完成若干個方向的運動,原子早就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二維螺旋運動「。

參見本論《力論》。

所謂」二維螺旋運動」法,就是我們說的「重旋比軌道運動法「,二維者,重力與旋力之謂也。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二維螺旋運動就是星體內的物質只需要做好等距離繞轉星核就可以了,其他維的運動由星核(引粒子核)來完成】

只要物質按既定的重旋比運動,就能完成任何多維的運動。

這就大大地簡化了多維運動,不然宇宙的「家庭式構造「非常複雜,母星生子星,子星再生子星,已經生了好多代了,這樣一種「家族式繞轉「,才產生了多維運動。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宇宙的「家庭式結構「示意圖,圖中畫了四代結構,星系→恆星→行星→衛星】

如果讓物質同時繞多個中心運轉,這是做不到的,無論那一代星的物質,只須做好自己的「二維運動「,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任何維的運動。詳見《力論》。

62,

但是在地球上的」電子借核「並不是如前邊說的純粹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而是既包含水平方向又包含垂直方向的曲線運動,方向完全不確定。

這就導致物體既在不同的重力層中運動,使其重量不斷變化,又以不同的角度改變著自轉,導致物體的自轉速度千差萬別。

這種借核既借了重力又借了旋力,這叫「重旋並借「。

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只借重力不借旋力,叫「零重力運動」。

這時侯重力全部被加旋力上,如果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物體會直接直線向前,飛出地球,如下圖就是「零重力運動」。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不論物體處在什麼位置,只要速度=重力+旋力,即可直線飛離】

這就是愛因斯坦的所謂」脫離速度,據計算為每秒11千米,物體達到這個速度就離開地球。

按本論的原理,如果物體沿自轉方向作負力運動,如果速度快到重力為零,也就是電子只借重力,未借旋力,該負力運動的「絕對速度「就等於自轉速度加負力速度(即脫離速度=自轉速度+負力速度),該物體會沿切線方向脫軌而去。

  • 不是說負力必須轉正嗎?這個時侯如果負力轉正會怎麼樣呢?

所謂「負力轉正「是指負力運動的物體恢復重力,但脫離速度是沒有重力的,所以此時負力轉正不會改變運動方向,但:

  • 如果只借旋力不借重力會怎麼樣呢?

如果旋力為零,即旋力全部加到重力上,根據系統力守恆(由於系統內所有的原子力量相當,此時此物最重),此時物體會直接落到地心去,然後靜止不動,這叫「零自轉運動「,如下圖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如果物體(藍方塊)自轉為零,則重力最大,不論其處在什麼位置,也不論地球自轉方向,都會直接落向地心】

該物體會參與公轉運動,卻不會自轉。

如果物體逆自轉方向作負力運動,會怎麼樣呢?另外,如果一個探測器脫離地球,會怎麼樣呢?一個物體最快可以飛多快呢?下次再說。

相關焦點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此「確定性」是由「重旋比(還有保留重旋比)調節「決定的,兩種「重旋比調節「都是攤展性的」外拐」,這是正力衰減所致。前邊說過,「軌道調節」只能做到「內拐「(重力收縮時)和」外拐「(攤展時),不能「上拐「和「下拐「,正是這一點決定了軌道是「平面性「的,這又是由「周期性輻射「決定的。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五)
    「限網速度「的意思是物體在快速運動時必須保持「電子網絡「存在,一旦速度超過」限網速度「,網絡就不存在了,固體就會粉碎(解網)。但是所謂的受力運動,雖然是物體因受到外來作用才發生了運動,但並不是說這個「運動」之力是「外來之力加於其上的「。毫無疑問負力運動的物體(包括三態之物),其運動之力只能來自自己,而不是來自外力。固然外部的作用力是導致負力運動的原因,但不是運動的」力源」。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三)
    ,主體卻是原子核之力。【物體(網絡)運動的速度快慢,上邊是低頻擦核,下邊是高頻擦核】「借力」大小決定於受力大小(在電子的扁軌能力範圍內)。掉下來是因為正負力方向不一致,導致負力轉正,二力互反,引發「重力加速度效應「,衛星物質逐步恢復重力,因此「繞轉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在逐漸減小,衛星要想不掉下來,只有加速。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六)
    上次說到「重力剪刀差「和「球層理論「,導致星體內各處物質重量不同,內球層重力總是大於外球層重力,所以星體在「正力狀態「下總是保持「同一球層內重旋比相同,因此無論是自轉量還是重量都完全相同,同樣的」內球層與外球層的重旋比總是存在差異(「重旋比差異「)。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七)
    這就意味著作用的雙方物體儘管大小不同,類別不同,但是組成物質的單位粒子(原子)的運動力是守恆的,那麼雙方碰撞原子的作用(碰撞)力也就相當。物體之間的作用是原子之間的作用導致的,兩個物體之間的碰撞總是從雙方的原子的碰撞開始的。這裡邊有個原子受力如何傳遞的問題。
  • 意識力學之《光論》(二)
    上次講到基子的一些本質屬性(意識),講到基子的結構,體能和基腦,還講到基子是物質,但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終極粒子,也是宇宙中唯一的有「腦「的粒子。以「隊形「運動是需要」技能「的,因為這意味著基子先要」排列「成一個」固定隊形「(即」隊形「內基子的「隊列間距」不變),然後再以這個隊形作為「運動個體「,向某個方向運動,「共進共退,同向同轉,同快同慢」。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
    37,」四大趨勢」上次說到宇宙進化的「四大趨勢」,一是物質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的身體越來越「小型化「,二是物質的運動系統(如星系,星體)都是從高溫走向低溫,三是物質從「宏觀上「從「合」走向「分「(即原來的「統一宇宙「變成如今的「散碎宇宙「),四是物質從」微觀上「從」分「走向合(即從原來的
  • 意識力學之《光論》(十一)
    如果電子老去,就會出現在「二維螺旋軌道「(即星體原子的軌道)上「吸收小於輻射「的情況。而電子要繼續在自己的「地盤」上運動,輻射必須是特定的,減少輻射必將「脫軌「。這個時侯,電子只能從自己的身體上「抽取能量「用於輻射,這就叫「衰變「。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的「零次重力線「區域,零次重力線最初產生於系統邊緣處(右邊的藍色弧線),隨著正力衰減,零次重力線逐漸向內「平移「,當」平移「到雲核時(即雲核外的藍色線圈),就沒有零次重力線了,黃色弧線區域表示一條旋臂】所以「零次重力線」是一個「內移的,逐漸縮小的環「。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在自轉中由於外圍物質(黑線圓以外部分)能級不夠導致被切割下來,黑線圓(切割線)內部物質收縮成為藍巨星,切割片則成為脈衝星繼續繞轉恆星】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那麼小,就是因能級低,正力不足,月球與金星都放棄了自轉,而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只是塊石頭,並不是星體。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即電子),它們只能存在於宇宙泡
  • 蒙語小課堂(十四)
    飛機設計製造家巴玉藻一起看看吧~飛機設計製造家巴玉藻(1892~1929)巴玉藻(蒙古族),著名飛機設計製造家。
  • 大統一理論(十四)
    更明確的講,就是陽光(實時間)跟地球的虛空間、太陽的虛空間,三者相交產生的最基本的組合圖。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圖30,是地球跟太陽的實時空關係圖,就是,陽光(實時間)跟地球的實空間當重新審視圖30時,陽光(實時間)兩端的地球跟太陽的兩個方向相反的空間實弧線,令我恍然大悟。原來,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以及跟它表示的時空關係含義,正好相反的另一幅,地球跟太陽的虛時空關係圖。雙方各自向外擴展的空間弧線,相互交合,又形成了兩個大小、形狀跟圖12,極其類似的兩幅時空關係基本組合圖。
  • 跟著岑參去西域(18):交河、高昌(吐魯番)
    (當時稱交河郡)。大概在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九月,岑參到交河郡公幹,寫下了一首《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        奉使按胡俗,平明發輪臺。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 2020年(第十四屆)商用飛機複合材料應用國際論壇在鎮江成功舉辦
    2020 年(第十四屆)商用飛機複合材料應用國際論壇於9月23日至24日在鎮江成功舉辦。
  • 22行積分兌換航空裡程表(十四)
    (裡程票是全部免費嗎?當然不需要加任何錢,但是這裡不包括機建費,也就是50塊錢的油費。)綜合積分裡只有(優享)積分可以換裡程,是永久積分。民生積分換裡程很少上架,目前也只有國航上架了,別看它這麼稀缺,還有大坑!看表格避坑吧各位,不然容易白白被扣好幾百。
  • 常識之自然(1)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自動向西,太白金星,啟明星)、地球、火星(有小行星帶)(2)巨行星:木星、土星(3)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陽(核聚變反應)1、大氣結構:光球(可見)(發生太陽黑子)、色球(發生耀斑)、日冕(發生太陽風)2、太陽活動:太陽黑子(世界上最早記錄《淮南子》
  • 故事樹(之七):黃荊
    (滅,方言,有管教、調教之意),我們這些農村出來的孩子算是從小被「滅」出來的吧。二零一九年夏初四月,應正是黃荊的紫色花蕊在我們童年時期上學小路旁一簇簇開放的時候,方同學聯繫上了遠在廣東的郭同學,我們三人立刻建群,開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