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電子借核,分為水平借核和垂直借核,還說到衛星的環繞軌道,三個宇宙速度,它們都服從本論的系統力守恆與重旋比守恆兩個理論,還講到時光加速和時光減速,以及重力加速度效應。
59,「垂直借核」
水平借核「是在同一重力層中的運動,所以不論在那裡,重量都是相同的,受到影響的是自轉運動,並會導致」時空錯位「。
如果電子是在垂直方向上借核,即物體受到垂直向上的力,這時侯物體會穿越不同的重力層,物體的重量會連續發生變化,即越往高處其重量越輕。
現代物理學並沒有意識到存在這個問題,他們一直認為只要在一個星體內,各處的重力是一樣的,只有不同的星體才具有不同的重力場,所以現代物理不能解釋為什麼在海洋和大氣層的上邊內壓力小,越往下壓力越大,以及物體為什麼加速下落?帕斯卡認為加速下落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數學去表達。
這就導致物體上升時「速度是遞減的「,即速度越來越慢,最後會達到「零速度「,然後掉頭向下。
前邊講到「重力加速度效應「,物體下落具有加速下落的特點,而且越來越快,很快會變為垂直降落。
所有這些都是物體在穿越不同的重力層時其重量相應改變所致。
【上圖表示星體中各處的重力球層分布,只有在同一「球層「中的物質重量才相同,而且」內球層「物質總是重於「外球層「】
這是由」重旋比守恆「所決定的。
一個物體垂直向上升,由於離開了地面,人們大概會認為其本來的自轉停止了。
60,「正二維運動」
我們可以做個假想實驗,讓一個物體從高空自由落體,也就是垂直向下,假如其降速比較慢,用了六個小時才落地,那麼根據我們的經驗,該物體會從a』落到O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物體(a』)是垂直下落的原因,也是我們認為它並沒有自轉的原因。
【下圖表示下落物體的二維運動,a『o代表相對運動,a『a(o)代表絕對運動】
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當物體從a』點落到地面時(即O點),地球已經自轉了90°,原來的O點已經到了a點,如果物體沒有參加自轉運動,它應該落在現在的O點,原來的C點上。
但這是不符合經驗的,實際上它落在了a點上,即原來的O點上,即其「真實的」下落軌跡是弧a』a,這說明該物體一邊下落,同時仍然在作自轉運動。
大家應該知道物體在不同的高度其自轉量是不同的,這是重旋比守恆所決定的,所以物體a下落越往下自轉量越小,這樣才能在六個小時後落在a點。
上面實驗說明,垂直下落的物體仍然在自轉,而且自轉量不減小,只是我們的身體也在等量自轉,所以只能看到下落,感覺不到自轉。
現代物理稱之為慣性參考系,認為這種運動屬於慣性運動。
在現代物理中負力運動反倒成了運動的主體!而起主導作用的正力運動,反倒成了不重要的慣性運動,對它沒有任何解釋,而且多重的正力運動都不加區別地歸為「慣性運動」。
如果我們站在地球之外觀察下落的物體,它就不是直線下落,仍然是曲線下落,如圖中所示。
正二維運動:
這意味著下落的物體不但在自轉,而且還在作公轉運動。
在《力論》中曾經說過,三項運動中公轉最重要,因為沒有公轉,就會被群體拋棄,其他兩項運動就失去了意義。
前者叫」相對運動「,因為它是「運動中的運動」,後者叫」絕對運動,因為它是「靜止中的運動「。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關於運動的理論,他把相對運動理論稱為」狹義相對論「,而把宇宙中的絕對運動理論稱為「廣義相對論「,它們完全由速度決定。
61,」二維螺旋運動」
按意識論原理,正力運動都是多維運動,對任意星體的物質而言,其至少是四維運動(即三項運動加膨脹運動),如果是次級雲團生成的星體,如疏散星團生成的恆星,就是五維運動,它們生出的子星,新是七維運動,比如地球物質就是七維運動,它要完成自己的三項運動,還要跟著母星(太陽)完成太陽的三項運動,還要做膨脹運動)。
參見本論《力論》。
所謂」二維螺旋運動」法,就是我們說的「重旋比軌道運動法「,二維者,重力與旋力之謂也。
【二維螺旋運動就是星體內的物質只需要做好等距離繞轉星核就可以了,其他維的運動由星核(引粒子核)來完成】
只要物質按既定的重旋比運動,就能完成任何多維的運動。
這就大大地簡化了多維運動,不然宇宙的「家庭式構造「非常複雜,母星生子星,子星再生子星,已經生了好多代了,這樣一種「家族式繞轉「,才產生了多維運動。
【宇宙的「家庭式結構「示意圖,圖中畫了四代結構,星系→恆星→行星→衛星】
如果讓物質同時繞多個中心運轉,這是做不到的,無論那一代星的物質,只須做好自己的「二維運動「,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任何維的運動。詳見《力論》。
62,
但是在地球上的」電子借核「並不是如前邊說的純粹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而是既包含水平方向又包含垂直方向的曲線運動,方向完全不確定。
這就導致物體既在不同的重力層中運動,使其重量不斷變化,又以不同的角度改變著自轉,導致物體的自轉速度千差萬別。
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只借重力不借旋力,叫「零重力運動」。
這時侯重力全部被加旋力上,如果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物體會直接直線向前,飛出地球,如下圖就是「零重力運動」。
【不論物體處在什麼位置,只要速度=重力+旋力,即可直線飛離】
這就是愛因斯坦的所謂」脫離速度,據計算為每秒11千米,物體達到這個速度就離開地球。
按本論的原理,如果物體沿自轉方向作負力運動,如果速度快到重力為零,也就是電子只借重力,未借旋力,該負力運動的「絕對速度「就等於自轉速度加負力速度(即脫離速度=自轉速度+負力速度),該物體會沿切線方向脫軌而去。
所謂「負力轉正「是指負力運動的物體恢復重力,但脫離速度是沒有重力的,所以此時負力轉正不會改變運動方向,但:
如果旋力為零,即旋力全部加到重力上,根據系統力守恆(由於系統內所有的原子力量相當,此時此物最重),此時物體會直接落到地心去,然後靜止不動,這叫「零自轉運動「,如下圖
【如果物體(藍方塊)自轉為零,則重力最大,不論其處在什麼位置,也不論地球自轉方向,都會直接落向地心】
該物體會參與公轉運動,卻不會自轉。
如果物體逆自轉方向作負力運動,會怎麼樣呢?另外,如果一個探測器脫離地球,會怎麼樣呢?一個物體最快可以飛多快呢?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