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一理論(十四)

2020-09-03 呼明華

作者/呼明華

核心簡介:發現了時間、空間的本質存在,給這兩個名詞下了全新定義。從而,在物理學意義上導出了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並且,在超大尺度的宏觀層面,導出了由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組成的星系時空、黑洞時空、白洞時空、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零點時空等五大類屬性不同的時空。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友情提示:為方便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閱讀,圖文分成了多個四千字左右的小段,有質疑的網友,請先認真閱讀完2020年8月8日發表的《大統一理論核心內容創建近兩年時間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跟2020年8月9日發表的《講座標題變更通報》兩篇文章後,再進行評論或吐槽。

物理學意義上時空坐標的第一次誕生

第一章節中,「空間」、「實空間」、「虛空間」等三個名詞有了全新的定義:

【空間】能夠容納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的所有範圍領域。

實空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形狀內部的範圍領域。

【虛空間】是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的具體形狀邊緣開始向內外無限延伸放大,能夠包容物質、意識、能量原始體積形狀的比物質、意識、能量各自的存在性質類別更微觀的,並且能夠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在裡面自由生存活動的範圍領域。第十二章節中,「時間」名詞的全新定義被導出:

【時間】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內外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第十三章節中,「實時間」、「虛實間」這兩個名詞也有了全新定義:

【實時間】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外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虛時間】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內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有了以上的前提條件,「時空」這個名詞的全新定義,也應該自然而然的出臺了:

【時空】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原始體積的實空間虛空間,向內外四周散發出不同種類射線的過程中,實空間、虛空間、射線三方交織在一起形成的無數個性質、大小不同的領域範疇。

「時空」這個名詞的全新定義,所講的時間與空間相互交錯的關係,看起來有些複雜。能否用一個較為簡單的,讓很多人一看就懂的圖示,把其中的實時間、虛時間、實空間、虛空間,這四位之間的最基本的複雜關係描述出來呢?

這個念頭的產生,讓我聯想到了第十二章節中,提到的圖12、圖30。如下圖:


圖12太陽跟地球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

圖12,太陽跟地球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是地球跟太陽的虛時空關係圖。更明確的講,就是陽光(實時間)跟地球的虛空間、太陽的虛空間,三者相交產生的最基本的組合圖。


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

圖30,是地球跟太陽的實時空關係圖,就是,陽光(實時間)跟地球的實空間、太陽的實空間,三者相交產生的最基本的組合圖。它表達的地球跟太陽的時空關係的含義,跟圖12表達的含義正好相反。

這兩幅圖,表現出來的都是太陽實時間跟地球、太陽二者實空間、虛空間三者交錯關係。

而太陽的虛時間,跟地球、太陽二者的實空間、虛空間三者的交織關係,卻沒有顯示出來。那麼,它們的基本關係組合圖是什麼樣子的呢?

講到這裡,空間想像力豐富的讀者可能很快就想到,把圖12、圖30,兩幅圖裡時間的方向,各自轉換成相反的方向。然後,實空間變成虛空間,虛空間變成實空間,就可以了。

是的,太陽的虛時間,跟地球、太陽二者的實空間、虛空間三者的交織關係,形成的兩幅基本組合圖,正好跟圖12、圖30,表示的含義各自相反。所以,圖示的外形跟圖12、圖30,分別是相同的。不同點,就是時間的方向轉變了。相應的,表示實空間的實線跟表示虛空間的虛線,相互轉換就行了。如果圖示太多的話,反而會讓讀者們感到眼花繚亂。因此,這兩幅圖在此文省略。

想要用這樣的四幅圖,更加簡潔的表達時空之間的基本關係,似乎還不理想。

當重新審視圖30時,陽光(實時間)兩端的地球跟太陽的兩個方向相反的空間實弧線,令我恍然大悟。原來,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以及跟它表示的時空關係含義,正好相反的另一幅,地球跟太陽的虛時空關係圖。雙方各自向外擴展的空間弧線,相互交合,又形成了兩個大小、形狀跟圖12,極其類似的兩幅時空關係基本組合圖。

此刻,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用圖12,再加上另外的三個,跟它的形狀、大小非常類似時空圖,就可以表示出來了。其實際狀況跟第四講的圖15,第五講中的圖20,兩種情況很類似。如下圖:


圖15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虛空間連接的基本方式關係圖


圖20 太陽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之間時空連接的基本關係圖

有所差異的是,表示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時空關係的四幅圖,大小應該是相等的。即,跟圖12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其它三幅圖,跟圖12的大小相等。

這四幅大小相等的時空關係圖,無論是像圖15那樣豎著站立,還是像圖20那樣橫躺著,它們絕對都會有一個共同的交匯點。

此時此刻,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完全可以梳理出以下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1.圖12,太陽跟地球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對應存在著一個跟它含義相反的基本組合圖。

2.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對應存在著一個跟它含義相反的基本組合圖。而且,雙方各自向外擴展的空間弧線,相互交合,產生出兩個大小相等,形狀又跟圖12,極其類似的,正好相互對應的兩幅時空關係基本組合圖。

3.以上四幅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還有一個共同的交匯點。

上述三大非常關鍵的特點,讓我的腦海當中忽然出現了以下這幅圖。如下圖33:


圖33 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

圖33中,藍色箭頭的直線表示空間軸,紅色箭頭的直線表示時間軸,「十」、「一」分別表示實時間、實空間跟虛時間、虛空間。藍色空間軸跟紅色時間軸的交點,用紫羅蘭色的圓「0」 表示。

為什麼會聯想到平面直角坐標系呢?

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梳理出的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之外,又讓我有一個新的發現:

地球空間跟太陽空間二者,跟陽光(實時間)的關係,只會出現實時間跟實空間、實時間跟虛空間這兩大類交合。

反之,陽光本身的虛時間,跟地球空間、太陽空間二者,也只會出現虛時間跟實空間、虛時間跟虛空間這兩大類交合。

有了上面的幾個前提條件,用平面直角時空坐標系,作為一個最基本的組合圖,來簡潔的表示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再合適不過了。

再看「時空」名詞的全新定義,用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來表示它的核心內容,二者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如果按照當前數學領域的規範,這個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根本不可能成立。根本原因,如下圖Xyz坐標系:


Xyz坐標系

Xyz坐標系中,z,代表時間。

現代數學領域,「時間」,不可能在兩維空間內出現。只有在建立起直角坐標的基礎上,它才能出現在屬於三維空間或者更高空間維層的坐標系裡。

然而,從「時間」名詞的全新定義誕生那一刻起,數學界從前的這個「權威」的規則被徹底推翻。

因為,「時間」是射線,天生就具備物理量。無論是一維空間、二維空間甚至零維空間,它都會如影隨形的存在。

為什麼呢?

「空間」跟「時間」的兩個名詞的全新定義所決定!

所以, 圖33,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 在現代數學領域出現,並且能夠成立,肯定是第一次。


參考資料:

Xyz坐標系,來自搜狗圖片

下文待續

相關焦點

  • 大統一理論(三)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十七)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九)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友情提示:為方便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閱讀,圖文分成了多個四千字左右的小段,有質疑的網友,請先認真閱讀完2020年8月8日發表的《大統一理論核心內容創建近兩年時間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跟2020年8月9日發表的《講座標題變更通報》兩篇文章後,再進行評論或吐槽。
  • 大統一理論(十一)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十)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七)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四)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二)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一)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五)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六)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八)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
    1974年,美國科學家喬治(Howard Georgi,1947- )(左圖)和格拉肖提出了把強、弱、電三種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SU(5)大統一理論。該理論認為:質子是不穩定的,估算出的質子壽命約為1028-2.5×1031年。大統一理論還作出預言:它可以自動得出電荷量子化,即所有電荷應是e/3的整數倍的結論 。大一統理論與標準模型不同,它預測質子衰變的存在。
  • 弦理論誕生可以統一宇宙嗎(上)
    (在物理學的術語中,我們說這個理論只能在多維世界中「可重整標準化」。)所以,如果理論只有在10或11維度才有意義,而對於生活在四維世界中的我們來說,要做什麼呢?把弦論應用到大質量物體上,你就可以得到相對論的結果;把相對論應用到一般的物體上,你就可以回到牛頓的結果。成熟的科學並不是靠一個理論代替另一個理論來發展的,而是將舊的理論融入新理論當中。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早在70年代,特胡夫特(tHooft)就提出:在大N情況下,規範場論中的平面費曼圖將給出主要貢獻,從這一結論出發,波利考夫(Polyakov)早就猜測大N規範場論可以用(非臨界)弦理論來描述,馬爾塞納的發現將理論和規範理論更加具體化了。
  • 大統一理論三部曲
    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二:量子旋進理論(修正狹義相對論)概要:根據電磁波在均勻介質中傳播時頻率不變及光速不變原理,波粒二象性,構建電磁波原子模型,得到物質運動速度改變時質量不變,空間體積縮小,時間變慢。/√[1-(V^2/C^2)],相對論向心力F=m。/√[1-(V^2/^C2)] V^2/R,而量子旋進理論認為質量是物質固有屬性,物體運動速度改變隨之改變的只有空間體積R=R。√[1-(V^2/C^2)],把這個公式代入向心力公式F=m V^2 /R得到與相對論同樣的結果。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十四)
    )內,物質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重量,只有在同一個重力層中才有相同的重量。,當物體從a』點落到地面時(即O點),地球已經自轉了90°,原來的O點已經到了a點,如果物體沒有參加自轉運動,它應該落在現在的O點,原來的C點上。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物理學的經典教義從開創之初,就寫著三個大字——大統一。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舉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拉普拉斯,當著拿破崙的面說「陛下,我的理論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在10^15GeV的能量下,強核力和電弱力統一成為電核力,也就是大統一理論模型,在10^19GeV的能量下,萬有引力和電核力統一,形成萬物理論,能夠用一個方程式描述所有的粒子和力)
  • 秒懂霍金理論(1)之大統一時空觀
    他認為高速運動的物體質量會膨脹而大質量的物體會愛因斯坦的宇宙模型支持大爆炸理論因為宇宙在創始之前是一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奇怪的點)那裡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廣義相對論在奇點處擬合這個盲區試圖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進行結合構建「大統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