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呼明華
核心簡介:發現了時間、空間的本質存在,給這兩個名詞下了全新定義。從而,在物理學意義上導出了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並且,在超大尺度的宏觀層面,導出了由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組成的星系時空、黑洞時空、白洞時空、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零點時空等五大類屬性不同的時空。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友情提示:為方便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閱讀,圖文分成了多個四千字左右的小段,有質疑的網友,請先認真閱讀完2020年8月8日發表的《大統一理論核心內容創建近兩年時間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跟2020年8月9日發表的《講座標題變更通報》兩篇文章後,再進行評論或吐槽。
物理學意義上時空坐標的第一次誕生
第一章節中,「空間」、「實空間」、「虛空間」等三個名詞有了全新的定義:
【空間】能夠容納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的所有範圍領域。
【實空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形狀內部的範圍領域。
【虛空間】是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的具體形狀邊緣開始向內外無限延伸放大,能夠包容物質、意識、能量原始體積形狀的比物質、意識、能量各自的存在性質類別更微觀的,並且能夠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在裡面自由生存活動的範圍領域。第十二章節中,「時間」名詞的全新定義被導出:
【時間】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內外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第十三章節中,「實時間」、「虛實間」這兩個名詞也有了全新定義:
【實時間】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外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虛時間】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內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有了以上的前提條件,「時空」這個名詞的全新定義,也應該自然而然的出臺了:
【時空】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原始體積的實空間虛空間,向內外四周散發出不同種類射線的過程中,實空間、虛空間、射線三方交織在一起形成的無數個性質、大小不同的領域範疇。
「時空」這個名詞的全新定義,所講的時間與空間相互交錯的關係,看起來有些複雜。能否用一個較為簡單的,讓很多人一看就懂的圖示,把其中的實時間、虛時間、實空間、虛空間,這四位之間的最基本的複雜關係描述出來呢?
這個念頭的產生,讓我聯想到了第十二章節中,提到的圖12、圖30。如下圖:
圖12太陽跟地球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
圖12,太陽跟地球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是地球跟太陽的虛時空關係圖。更明確的講,就是陽光(實時間)跟地球的虛空間、太陽的虛空間,三者相交產生的最基本的組合圖。
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
圖30,是地球跟太陽的實時空關係圖,就是,陽光(實時間)跟地球的實空間、太陽的實空間,三者相交產生的最基本的組合圖。它表達的地球跟太陽的時空關係的含義,跟圖12表達的含義正好相反。
這兩幅圖,表現出來的都是太陽實時間跟地球、太陽二者實空間、虛空間三者交錯關係。
而太陽的虛時間,跟地球、太陽二者的實空間、虛空間三者的交織關係,卻沒有顯示出來。那麼,它們的基本關係組合圖是什麼樣子的呢?
講到這裡,空間想像力豐富的讀者可能很快就想到,把圖12、圖30,兩幅圖裡時間的方向,各自轉換成相反的方向。然後,實空間變成虛空間,虛空間變成實空間,就可以了。
是的,太陽的虛時間,跟地球、太陽二者的實空間、虛空間三者的交織關係,形成的兩幅基本組合圖,正好跟圖12、圖30,表示的含義各自相反。所以,圖示的外形跟圖12、圖30,分別是相同的。不同點,就是時間的方向轉變了。相應的,表示實空間的實線跟表示虛空間的虛線,相互轉換就行了。如果圖示太多的話,反而會讓讀者們感到眼花繚亂。因此,這兩幅圖在此文省略。
想要用這樣的四幅圖,更加簡潔的表達時空之間的基本關係,似乎還不理想。
當重新審視圖30時,陽光(實時間)兩端的地球跟太陽的兩個方向相反的空間實弧線,令我恍然大悟。原來,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以及跟它表示的時空關係含義,正好相反的另一幅,地球跟太陽的虛時空關係圖。雙方各自向外擴展的空間弧線,相互交合,又形成了兩個大小、形狀跟圖12,極其類似的兩幅時空關係基本組合圖。
此刻,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用圖12,再加上另外的三個,跟它的形狀、大小非常類似時空圖,就可以表示出來了。其實際狀況跟第四講的圖15,第五講中的圖20,兩種情況很類似。如下圖:
圖15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虛空間連接的基本方式關係圖
圖20 太陽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之間時空連接的基本關係圖
有所差異的是,表示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時空關係的四幅圖,大小應該是相等的。即,跟圖12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其它三幅圖,跟圖12的大小相等。
這四幅大小相等的時空關係圖,無論是像圖15那樣豎著站立,還是像圖20那樣橫躺著,它們絕對都會有一個共同的交匯點。
此時此刻,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完全可以梳理出以下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1.圖12,太陽跟地球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對應存在著一個跟它含義相反的基本組合圖。
2.圖30,地球跟太陽實時空關係圖,對應存在著一個跟它含義相反的基本組合圖。而且,雙方各自向外擴展的空間弧線,相互交合,產生出兩個大小相等,形狀又跟圖12,極其類似的,正好相互對應的兩幅時空關係基本組合圖。
3.以上四幅時空關係的基本組合圖還有一個共同的交匯點。
上述三大非常關鍵的特點,讓我的腦海當中忽然出現了以下這幅圖。如下圖33:
圖33 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
圖33中,藍色箭頭的直線表示空間軸,紅色箭頭的直線表示時間軸,「十」、「一」分別表示實時間、實空間跟虛時間、虛空間。藍色空間軸跟紅色時間軸的交點,用紫羅蘭色的圓「0」 表示。
為什麼會聯想到平面直角坐標系呢?
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梳理出的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之外,又讓我有一個新的發現:
地球空間跟太陽空間二者,跟陽光(實時間)的關係,只會出現實時間跟實空間、實時間跟虛空間這兩大類交合。
反之,陽光本身的虛時間,跟地球空間、太陽空間二者,也只會出現虛時間跟實空間、虛時間跟虛空間這兩大類交合。
有了上面的幾個前提條件,用平面直角時空坐標系,作為一個最基本的組合圖,來簡潔的表示地球跟太陽之間複雜的時空關係,再合適不過了。
再看「時空」名詞的全新定義,用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來表示它的核心內容,二者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如果按照當前數學領域的規範,這個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根本不可能成立。根本原因,如下圖Xyz坐標系:
Xyz坐標系
Xyz坐標系中,z,代表時間。
現代數學領域,「時間」,不可能在兩維空間內出現。只有在建立起直角坐標的基礎上,它才能出現在屬於三維空間或者更高空間維層的坐標系裡。
然而,從「時間」名詞的全新定義誕生那一刻起,數學界從前的這個「權威」的規則被徹底推翻。
因為,「時間」是射線,天生就具備物理量。無論是一維空間、二維空間甚至零維空間,它都會如影隨形的存在。
為什麼呢?
「空間」跟「時間」的兩個名詞的全新定義所決定!
所以, 圖33,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 在現代數學領域出現,並且能夠成立,肯定是第一次。
參考資料:
Xyz坐標系,來自搜狗圖片
下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