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一理論(七)

2020-08-28 呼明華

作者/呼明華

核心簡介:發現了時間、空間的本質存在,給這兩個名詞下了全新定義。從而,在物理學意義上導出了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並且,在超大尺度的宏觀層面,導出了由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組成的星系時空、黑洞時空、白洞時空、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零點時空等五大類屬性不同的時空。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友情提示:為方便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閱讀,圖文分成了多個四千字左右的小段,有質疑的網友,請先認真閱讀完2020年8月8日發表的《大統一理論核心內容創建近兩年時間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跟2020年8月9日發表的《講座標題變更通報》兩篇文章後,再進行評論或吐槽。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空間名詞解釋應該與時俱進升級換代(一)

【空間】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三維~(《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720頁。)

空間的名詞定義已經給出,請以此定義的含義為基礎準則,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1.請問:西紅柿的空間存在形式是什麼樣子呢?西紅柿跟它底下的臺布,在空間存在的形式上相類比,兩者之間屬於什麼樣的關係?


西紅柿圖片

2.請問:閃電存在的空間形式是什麼樣子呢?閃電跟兩個相互碰撞的產生閃電的雲層,在空間存在的形式上相類比,屬於什麼樣的關係?


閃電圖片

3.請問:意識存在的空間形式是什麼樣子呢?意識跟大腦,各自空間的存在的形式上相類比,屬於什麼樣的關係?


大腦圖片

2018年6月26日,我把以上的三個提問,在今日頭條官網的微頭條裡面發布了出去,閱讀量是89(申請認證還未通過,閱讀量實在太少。)。遺憾的是,只有3個點讚,沒有一人回答問題。

隨後,我把自己講座中的空間定義也發布了出去,同樣也是上面三個提問。結果,閱讀量93,4個點讚,無人回答問題。

發布這樣提問的最初目的,就是想通過一次網上的社會調研,相互對比的檢驗一下,哪一個空間定義,在人群中更容易被大眾接受。這樣,也能顯示出它的使用價值的大小。

因為,任何一種理論,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指導實踐,它肯定存在某種不足。

可是,沒有想到會是如此的檢驗結局。

仔細想想,這個結局的背後可能有以下三種原因:

1.「空間」的兩個不同定義內容,在這些為數不多的讀者心目中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根本不值得去費腦細胞回答沒有任何價值的問題。

2. 「空間」的兩個不同定義內容,在這些為數不多的讀者心目中,都不能用來指導實踐。

3.以上的提問,在這些為數不多的讀者心目中有點難度,不太好回答。

如果是第二、三兩種原因的話,我不想說什麼。畢竟,類似學生時代的三道考題,對於大多數使用手機的工作事業繁忙的成年人來說,太正常不過了。

但是,假如是第一種原因的話,各位的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離不開周圍空間對我們的制約。而且,從宏觀方面,難以計數的恆星、行星、衛星等等星體,任何一個都有各自巨大的空間。從微觀方面,無數的分子、原子、質子、夸克等等微小的粒子,哪一個沒有自己空間存在的形式呢?再看看地球上種類繁多的低等生物,又有哪一個沒有自己存在的空間形式?反觀人類自身,我們的肉體難道不是一種空間形式的存在嗎?

這種前提下,空間定義的正確與否,難道對整個人類社會良性的發展進步來說,真的不重要嗎?

劍橋大學是當今世界名副其實的一流高校,這樣的學府卻把空間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當做一個年度的主題來討論,難道那些探討空間問題的科學家們都是傻瓜嗎?

此時此刻,肯定有人會問:既然世界頂級的一所大學,都把空間問題的探究看的如此重要,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今天,我鄭重的告訴那些,認為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空間」的兩個不同定義內容,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網友們:

「空間」這個問題的研究,就是屬於科學界中常常提到的,實實在在的基礎性研究的課題範疇。不但如此,這個課題,還是屬於現代科學界所有基礎性課題研究的基礎。很簡單,宇宙萬事萬物的所有運動、變化、發展,沒有任何有機物、無機物、生物、非生物,能脫離空間制約而存在。

「空間」本質的問題一旦被解密,必將在眾多的學科領域,延伸出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最原始前沿的科研課題。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完全稱得上是無價之寶啊!

西方少數發達國家,為什麼能夠在眾多科技領域掌握著最前沿的核心技術呢?

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家在許多專業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首先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隨後把它們轉化成了生產力。

發展中國家想要在科技領域,全面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如果不能在基礎科研領域取得決定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肯定還會長期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跑。

原因很簡單,在同領域,你自認為取得了自己從未有過的科研成果,還在那裡沾沾自喜。卻從沒有想到,你在那個領域的理論依據,只屬於發達國家原始前沿理論延伸出來的次級理論而已,真正核心的東西還在人家手中。

從建國以後,我國科技界絕大多數領域的科研成果,都在上述所說之列。

講到這裡,原來對空間定義非常輕視網友們,應該有所清醒了吧!

假如有的網友對我的上面的所講還是不屑一顧的話,我不妨再讓你深入了解一下,劍橋年度主題講座《空間》這本書裡,精選出的八篇在不同角度對於空間問題論述的論文,看看那些在空間研究領域的一流的學者們,是怎樣對待在你的眼裡不屑一顧的問題的!

第一篇.《內空間》

(作者 蘇珊·格林菲爾德 英國大不列顛皇家學院院長。她同時是牛津大學的本科生與研究生,隨後在巴黎法蘭西學院和紐約大學醫學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8年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法拉第獎章」。1999年當選皇家醫生學院榮譽研究員。蘇珊是一位多產的作者,而且經常出現在電視、廣播媒體中。)

這篇論文依次通過十個標題,對她從事的研究課題展開了論述:

1.意識:大腦的內空間

2.意識的等級

3.意識的一個比擬

4.意識的相關?

5.大腦的可塑性

6.思維還是意識?

7.意識的最基本形式

8.快樂的反面

9.從現象到生理學

10.總結

第二篇.《語音與空間》

(作者 卡倫·艾默利 美國索克生物研究所資深科學家。她關於手語的研究使我們對於人類語音的基本屬性、語音與空間認知的關係、大腦組織中構成語音的決定性因素等形成新的洞察。)

這篇論文依次通過九個標題,對她從事的研究展開了論述:

1.關於手語的神話和誤解

⑴神話之一:存在一種通用的手語

⑵神話之二:手語建基於口頭語

⑶神話之三:手語無法傳達口說語音所能傳達的精妙複雜的含義

⑷神話之四:手語由圖形手勢構成,近似於模擬

2.空間與語音結構

3.用空間表示空間

4.手語的使用對視覺—空間認知的影響

5.動作處理

6.面部處理

7.心理意象

8.手語的神經組織

9.總結與結論

第三篇.《建築空間》

〔作者 丹尼爾·裡勃斯金德 先前醉心於音樂研究,1970年獲紐約庫珀學會頒發的專業建築學學位。1972年獲埃塞克斯大學比較研究學院歷史與建築理論專業研究生學位。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建築學教師;他在1989年競標柏林猶太博物館設計權時獲得成功,首度躋身傑出人物行列。2001年此館向公眾開放。2002年7月,他設計的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區分館開館。目前,丹尼爾正在設計建造螺旋(擴建)樓—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他為競標世界貿易中心遺址重建設計規劃參賽的作品已被選中。〕

這篇論文主要依次通過十九幅圖示的方式,對他從事的研究課題展開了論述(因涉及版權問題,圖示省略。)

第四篇.《虛擬空間》

(作者 查·戴維斯 先前從事繪畫和電影製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逐漸潛心於數碼科技,成為Softimage3D軟體公司的創始人。她在全球主要的博物館與畫廊公開巡展自己的作品。並且廣開講堂,著述博泛。戴維斯獲獎頗豐,最近的獎項為英屬哥倫比亞多利亞大學授予的藝術榮譽博士。同時,她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訪問學者。英國威爾斯大學互動藝術高級調查研究中心媒介藝術哲學的博士會員。)

這篇論文主要依次通過七個標題,對他從事的研究課題展開了論述:

1.虛擬空間與理性之王

2.另一種感受:空無一物的空間

3.從繪畫到浸入式虛擬空間

4.虛擬環境Osmose和Ephémère

5.在虛擬領域Ephémère中的旅行

6.浸入式體驗

7.結論

第五篇.《圖繪空間》

(作者 利薩·賈丁 藝術與人文學研究會輯錄生平與信件中心負責人。英國倫敦大學女王瑪麗學院文藝復興時期研究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譽會員。出版了大量關於文藝復興與早期現代科學史的著作。)

這篇論文主要依次通過七個命題,對他從事的研究課題展開了論述:

1.一幅世界地圖:「球體」壁毯

2.東方與西方:「赫赫聲名」壁毯

3.藝術、權利、空間

4.編史的間歇

5.面對突尼西亞:東方奧特曼與西方哈普斯堡對抗中的壁毯

6.帝王的凝視:壁毯「攻克突尼西亞」

7.尾聲:(活動的)香料群島

第六篇.《國際空間》

(作者 尼爾·阿斯徹森 曾就讀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專業,是一位出色的政治記者和歷史學家。另外,他還熱衷於倡導公眾考古學。獲波蘭榮譽勳章和喬治·歐威爾獎。先後出版著作省略。)

這篇論文主要採用比喻的方式,把社會團體的組成看做是細胞結構,然後再結合自身對空間的認識,對他從事的研究課題展開了論述。

第七篇.《探索空間》

(作者 傑夫裡·霍夫曼 1971年獲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1972年—1975年在萊斯特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78年加入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在作為NASA的太空人期間,曾經在太空梭外執行過5次任務,其中包括1993年修理哈勃太空望遠鏡。1997年7月告別太空人生涯,成為NASA駐巴黎的歐洲代表,任期至2001年。之後,在NASA支持下,成為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系教授。他主要從事幾項藉助國際空間站進行的研究計劃,講授關於空間作業與設計的課程。)

這篇論文主要依次通過九個命題,對他從事的研究課題展開了論述:

1.人類與機器:探索空間的合作者

2.漂浮在天空與地球間

3.太空人的工作

4.讚賞機器

5.傳授經驗

6.目的地:火星

7.未來面臨的挑戰

8.太空遊覽:何時?

9.歸途

第八篇.《外部空間》

(作者 約翰·巴洛 1977年獲牛津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和伯克利大學任職至1981年,轉到塞薩克斯大學。1999年又被牛津委任為數學科學研究教授以及「千禧年數學計劃」負責人。這個「千禧年數學計劃」力圖增進青年人與普通大眾對於數學及其應用的理解與分享。巴洛著書15部,除此,還創作了一個名為「lnfinities」的劇本。他曾在威尼斯電影節、唐寧街十號首相官邸溫莎古堡、梵蒂岡宮做過關於宇宙學的演講。)

這篇論文主要依次通過九個命題,對他從事的研究課題展開了論述:

1.導言

2.空間不是靜止舞臺

3.周折彎曲的空間

4.空間是浩瀚的

5.大宇宙的小開端

6.空間摺紙術

7.空間面臨不可預測的未來

8.空間或許擁有三個以上的維度

9.眼界之外的世界或許更大

以上的八篇論文,跟那些能夠吸引大眾的小說相比,沒有華麗的辭藻,內容更是顯得似乎枯燥無味。

然而,恰恰就是這樣的文章,卻被世界一流水準的劍橋大學,專門選人年度討論的重點課題。

這就是基礎性科研成果重要性的真正體現。

解說:

無論任何專業領域,基礎性科研成果的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透過大多數人眼裡紛繁複雜的表現世界,從根源上找到了製造這個眼花繚亂幻象表面的深層本質規律。然後,才能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引導事物的變化軌跡向著預期的方向發展。

以上所講的國外的八篇研究空間的論文,最大的優點,就是作者在各自親身體驗或長期思考的熟悉領域,寫出了自己對空間存在的真實理解。因此,他(她)們的所講,言之有物有血有肉。

但是,它們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各自為政,只能在自己狹隘的領域範疇,對其它研究者有一定啟發作用。可並不一定能夠起到指導作用。

我國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空間名詞解釋,最大的優點,就是在宏觀上道出空間存在的最泛泛的表現形式。致命的弱點,就是看似高大上,卻空泛無物,很難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給人以啟發。

之所以能夠看清這一點,就是因為大統一理論,在空間問題的研究上,揭示出了空間存在本質規律。

參考資料:

1.《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720頁

2. 劍橋年度主題講座《空間》

(Francois Penz 弗蘭克斯.彭茨 Gregory Radick 格雷格裡.雷迪克 Robert Howell 羅伯特.豪厄爾 編 馬光亭 張邵增 譯 華夏出版社 2006)

3.閃電、大腦等兩幅圖片,來自搜狗圖片

下文待續

相關焦點

  • 大統一理論(三)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十七)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九)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友情提示:為方便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閱讀,圖文分成了多個四千字左右的小段,有質疑的網友,請先認真閱讀完2020年8月8日發表的《大統一理論核心內容創建近兩年時間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跟2020年8月9日發表的《講座標題變更通報》兩篇文章後,再進行評論或吐槽。
  • 大統一理論(十一)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十)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四)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二)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十四)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一)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五)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六)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八)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
    1974年,美國科學家喬治(Howard Georgi,1947- )(左圖)和格拉肖提出了把強、弱、電三種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SU(5)大統一理論。該理論認為:質子是不穩定的,估算出的質子壽命約為1028-2.5×1031年。大統一理論還作出預言:它可以自動得出電荷量子化,即所有電荷應是e/3的整數倍的結論 。大一統理論與標準模型不同,它預測質子衰變的存在。
  • 弦理論誕生可以統一宇宙嗎(上)
    (在物理學的術語中,我們說這個理論只能在多維世界中「可重整標準化」。)所以,如果理論只有在10或11維度才有意義,而對於生活在四維世界中的我們來說,要做什麼呢?把弦論應用到大質量物體上,你就可以得到相對論的結果;把相對論應用到一般的物體上,你就可以回到牛頓的結果。成熟的科學並不是靠一個理論代替另一個理論來發展的,而是將舊的理論融入新理論當中。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早在70年代,特胡夫特(tHooft)就提出:在大N情況下,規範場論中的平面費曼圖將給出主要貢獻,從這一結論出發,波利考夫(Polyakov)早就猜測大N規範場論可以用(非臨界)弦理論來描述,馬爾塞納的發現將理論和規範理論更加具體化了。
  • 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在中國本土誕生
    這樣,在西方有些物理學家眼裡,好像大統一理論的創建成功指日可待。但是,當我導出了時間、空間兩個名詞的定義之後才明白,五種不同性質的力全部是微觀層面的發現,還遠不足以創建大統一理論。因為,只有在超大尺度的宏觀層面,再次得知了宇宙的宏觀分類,雙方合二為一,大統一理論才能夠真正誕生。我寫的《宇宙應該是有規律循環不息的在運行》(簡稱:大統一理論。論文的性質,屬於宇宙學。
  • 大統一理論三部曲
    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二:量子旋進理論(修正狹義相對論)概要:根據電磁波在均勻介質中傳播時頻率不變及光速不變原理,波粒二象性,構建電磁波原子模型,得到物質運動速度改變時質量不變,空間體積縮小,時間變慢。/√[1-(V^2/C^2)],相對論向心力F=m。/√[1-(V^2/^C2)] V^2/R,而量子旋進理論認為質量是物質固有屬性,物體運動速度改變隨之改變的只有空間體積R=R。√[1-(V^2/C^2)],把這個公式代入向心力公式F=m V^2 /R得到與相對論同樣的結果。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物理學的經典教義從開創之初,就寫著三個大字——大統一。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舉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拉普拉斯,當著拿破崙的面說「陛下,我的理論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在10^15GeV的能量下,強核力和電弱力統一成為電核力,也就是大統一理論模型,在10^19GeV的能量下,萬有引力和電核力統一,形成萬物理論,能夠用一個方程式描述所有的粒子和力)
  • 秒懂霍金理論(1)之大統一時空觀
    他認為高速運動的物體質量會膨脹而大質量的物體會愛因斯坦的宇宙模型支持大爆炸理論因為宇宙在創始之前是一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奇怪的點)那裡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廣義相對論在奇點處擬合這個盲區試圖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進行結合構建「大統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