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一理論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標準模型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少科學家認為它很可能不是粒子物理學最基本的理論,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建立一種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理論。

  1973年,美國科學家帕提(Jogesh Pati,1937- )(右圖)和薩拉姆提出了統一描述夸克和輕子的帕提-薩拉姆模型,預言了質子的衰變。

  1974年,美國科學家喬治(Howard Georgi,1947- )(左圖)和格拉肖提出了把強、弱、電三種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SU(5)大統一理論。該理論認為:質子是不穩定的,估算出的質子壽命約為1028-2.5×1031年。大統一理論還作出預言:它可以自動得出電荷量子化,即所有電荷應是e/3的整數倍的結論 。大一統理論與標準模型不同,它預測質子衰變的存在。科學家們推測,一旦證實質子真的會衰變,大約1035年以後,宇宙將成為稀薄的電子正電子等離子體。

  大統一理論引起了觀念上的突破。

  1974年,美籍澳大利亞科學家奎恩(Helen Quinn,1943- )(右圖)與喬治和溫伯格計算出實現強相互作用和弱電相互作用之間團聚所需的能量。從此,各種類型的大統一模型如雨後春筍湧現出來。

  測定質子的壽命成為大統一理論能否成立的關鍵。由於質子壽命很長,估計為1031年左右,即一年期間在1031個質子中才會有一個質子蛻變。為了消除宇宙射線的幹擾,整個實驗要在地底深處進行。1983年前後,美國、印度、日本等國的科學家做了一些探測質子衰變的實驗。

  美國IBM公司的一個協作組在俄亥俄(Ohio)州克裡弗蘭市以東600多米的一個鹽礦中進行實驗。探測裝置的中部是17×18×23立方米的純水,矩形體的六面布置了2048隻光電倍增管,每隻直徑為12.5釐米,想以此來探測正電子和兩個高能光子通過純水時產生的契侖柯夫輻射。經過204天的連續觀察未測到一個質子衰變事例。據此推算,質子的壽命一定大於1.7×1032年,從而否定了SU(5)大統一理論。

  一個由印度和日本科學家組成的實驗小組,在地下3000米的柯拉金礦的廢礦井中進行的實驗卻傳出佳音。兩年內共發現6個質衰變的事例,其中3個認為是比較可靠的。據此推算,質子的平均壽命約為7×1030年,與大統一理論相符。但這一實驗結果比較粗糙,沒有得到公認。質子是否衰變尚在探索之中 。

  

  1999年,日本超級神岡的實驗並未能深測到質子衰變,還有一些實驗也對大統一理論做出了不利的結論。這至少說明大統一理論要走相當長的路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理論。

  為了克服大統一模型的缺點,科學家們對於是否存在著更大的對稱性更加關注。1973年時有人提出來一個巧妙的數學結構,稱為超對稱(super-symmetry)理論(左圖)。按照這一理論,費米子和玻色子都填入同一線性表示中,通過規範作用可以互相轉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理論不得不在已知的微觀粒子基礎上引入大量配偶粒子。超對稱理論形式十分美妙,可惜這些配偶粒子至今都沒有找到。

  

  為了把引力也統一進來,把引力作用也理解為一種規範作用,1976年有人提出新的對稱概念,稱為超引力(super-gravity)理論,它與超對稱並不一樣,可是有密切關係。

  1984年又有人提出了超弦(super-string)理論(右圖)。超弦理論認為微觀粒子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弦,並在弦的基礎上形成一套量子化方法,但由於數學上的困難,一些基本參數暫時還算不出來。弦理論預言宇宙除了三維空間外,還存在著額外維空間。

  20世紀90年代,有人在10維空間弦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11維空間的膜(M)理論。膜理論認為人們直接觀測所及的好似無邊的宇宙是十維時空中的一個四維超曲面,就象薄薄的一層膜。膜理論使一些原本難以計算的東西可以用弦論工具來做嚴格的計算了。

  大統一理論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於探索和研究。雖然大統一理論還未獲得成功,但是尋找四種相互作用統一的研究工作不會中斷,科學家們仍在努力之中。

(粒子物理及其發展軌跡:http://www.ihep.cas.cn/kxcb/kpcg/gnwl/gnwl_lzwl/200909/t20090914_2481775.html)

相關焦點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弱電統一理論的成功,肯定了相互作用統一思想的正確性,促使許多科學家進一步去研究把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大統一理論,以及把引力相互作用也統一進去的巨統一理論。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理論70年代中期,人們進一步提出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的大統一理論。
  • 大統一理論三部曲
    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一:電磁波原子模型作者:朱成明概要:根據愛因斯坦波粒二象性及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粒子也是波,波也是粒子,我們可以用電磁波重新構建電磁波原子模型並計算其能量分布規律。關鍵詞:電磁波原子模型 ,能量分布。
  • 多維空間力與大統一理論
    早在20世紀20年代,愛因斯坦已經致力於尋找一種統一理論來解釋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說是解釋一切物理現象。他認為自然科學中統一的概念或許是一個基本法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相對論後不久,愛因斯坦就著手研究大統一理論。然而直到1955年他耗盡幾十年精力都沒有找到最終答案。
  • 怎麼找物理大統一理論?
    2020-11-22 11:08:59 來源: 百科星座 舉報   怎麼找物理大統一理論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這個理論後來成為了物理學界眾所周知的大統一理論或縮寫為」GUT」,並迅速衍生出許多類似理論,包括「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SUSY- GUTs)」、「超重力理論」和「具有額外維度的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大統一理論為弦理論所取代。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物理學的經典教義從開創之初,就寫著三個大字——大統一。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舉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拉普拉斯,當著拿破崙的面說「陛下,我的理論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 大統一理論在物理學界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同時合理容納黑洞理論、量子力學、相對論、強力、弱力、引力、斥力、電磁力、宇稱不守恆等如此多的最前沿基礎理論的圖形。3.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從中看出,現代物理學科研領域,還從未開發的另一半處女地的圖形。
  • 物理學四力統一理論;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猜想
    電磁力與萬有引力的統一-猜想:萬有引力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19世紀中期,麥克斯韋在他的電磁學理論中闡述了第一個場論,證明了電和磁力之間的關係。然後,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展了廣義相對論,它是一種關於引力的場論。後來,愛因斯坦和其他人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場論,將電磁和引力作為一個單一的基本場論的不同方面。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在中國本土誕生
    這樣,在西方有些物理學家眼裡,好像大統一理論的創建成功指日可待。但是,當我導出了時間、空間兩個名詞的定義之後才明白,五種不同性質的力全部是微觀層面的發現,還遠不足以創建大統一理論。因為,只有在超大尺度的宏觀層面,再次得知了宇宙的宏觀分類,雙方合二為一,大統一理論才能夠真正誕生。我寫的《宇宙應該是有規律循環不息的在運行》(簡稱:大統一理論。論文的性質,屬於宇宙學。
  • 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1+1=1超越霍金!科學強國
    我是《正反萬能大統一理論》發明人張可海。今天主要講正反概念的《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即1+1=1。超越霍金、牛頓、愛因斯坦! 世界科學強國!》。本文詳見我們的理論專著《大統一理論與霍金對話》第376——380頁。今天我們看到了大統一理論公式:「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即:1+1=1。
  • 建立「大統一理論」有多少意義價值呢?
    引力理論一直受到科學界的爭議,原因在於有漏洞,「大統一理論」這個名詞從本質上來說是難以將其理論完全概述透徹,因為宇宙本身的動態模式根本就沒有必要用名詞來概括,他是一種運動狀態,運動狀態當然是用動詞更為貼切了,宇宙萬物的動態模式是「渦旋」。
  • 大統一理論(十七)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三)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科普:愛因斯坦追尋的大統一理論究竟是什麼?
    早在100年前,愛因斯坦就開始追尋種能夠使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的物質,這種理論被稱為大統一理論。據了解,現代科學家認為,弦理論可以實現愛因斯坦的願望。科學家表示:弦理論推翻了目前物理學界的認知,就是指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不是電子和原子,而是一種弦。通過不同的震動就能產生出,各種不同的物質,就像在不同的樂器上彈奏不同的弦,得到不同的音符。
  • 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
    他所提出來的「朗蘭茲綱領」試圖構建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這是一代代數學家所追求的目標。(獲得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的年輕中國數學家張偉和惲之瑋的工作也是受到朗蘭茲哲學的啟發。)   現年81歲的朗蘭茲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榮譽退休教授,他所提出的朗蘭茲綱領探討的是現代數學中的兩大支柱——數論與調和分析——之間的深層聯繫。數論研究的數字之間的算法關係,被認為是「最純」的數學領域;調和分析也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微積分就是從中發展出來的。
  • 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第六稿)
    【量子根獨家解密物理學三大謎團,版權所有,轉載或引用該文觀點,不管做任何文字的改頭換面,須註明原創作者,否則視為侵權】大統一理論,稱為萬物之理。傳統看法,由於微觀粒子之間僅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 金剛碾破物理學煩惱,物理學大統一理論
    《金剛經》中講一合相,對大統一理論很有啟發;物理學緣起性空,證入物理學空性;物理學因緣和合,不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於相而離相。大統一理論是名大統一理論罷了,實無大統一理論可得。比如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現有的量子理論計算應用是很吻合自洽的,經典理論在一定範圍也是自洽的。新的大統一理論必須要保持這些獨立性。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不可以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如此,就可以得到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了。
  • 大統一理論(十一)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