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力與萬有引力的統一-猜想:萬有引力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
如果以電荷之間的靜電力為例,兩個原子間的分別兩個原子核之間會表現為斥力,兩個原子間的分別兩個電子之間表現為斥力,一個原子的原子核與另一個原子的電子則表現為引力。
一、以只帶一個質子的氫原子為例,兩個氫原子之間的靜電力分三種特殊情況討論:假設兩個原子間的質子(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為x,同一個原子中質子(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距離為y(x,y的值是變量,x>0,y>0,y的值有取值範圍,這裡為簡便起見假設了兩個原子中同個原子中的質子(原子核)與電子的距離都為相同的距離y),電子的電荷量為(-q),質子(原子核)的電荷量為(q): 1.當電子都處於兩個原子分別的質子(原子核)的連線的裡側時,用一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與另一個原子的引力減去兩個原子分別兩個質子(原子核)之間的斥力減去兩個原子分別兩個電子之間的斥力:2*k*(q^2)/((x-y)^2)-k*(q^2)/(x^2)-k*(q^2)/((x-2*y)^2)=(-6*(x^2)*(y^2)-4*(y^4)+12*x*(y^3))/[((x-y)^2))*(x^2)*((x-2*y)^2)]*k*(q^2);即當(x/y)的比值較大時,兩個原子之間的靜電力呈斥力;2.同理可得當電子都分別處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外側時:2*k*(q^2)/((x+y)^2)-k*(q^2)/(x^2)-k*(q^2)/((x+2*y)^2)=(-6*(x^2)*(y^2)-4*(y^4)-12*x*(y^3))/[((x+y)^2)*(x^2)*((x+2*y)^2)]*k*(q^2);兩個原子之間的靜電力呈斥力;3.當兩個原子中一個電子處於兩個質子(原子核)連線的裡側,一個電子處於兩個質子(原子核)連線的外側時:k*(q^2)/((x-y)^2)+k*(q^2)/((x+y)^2)-2*(q^2)/(x^2)=(6*(x^2)*(y^2)-2*(y^4))/[((x-y)^2)*((x+y)^2)*(x^2)]*k*(q^2);當(x/y)的比值較大時,兩個原子之間表現為引力;
二、當兩個原子中電子不處於兩個質子(原子核)的連線上時,可以將一個原子的電子與另一個原子的質子的引力進行力的分解,分解為垂直於兩個原子的質子連線的作用力和平行於兩個原子的質子連線的作用力;假設電子運動狀態對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的連線對稱,則電子垂直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作用力經過統計學匯總後會相互抵消;平行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作用力可以依照(一)的情況分析;
三、根據科學家的實驗,觀察,以及理論研究表明原子中的原子核處於不斷振蕩的運動狀態,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相對於原子核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所以原子中的電子,原子核因為不斷運動還會產生電磁場,從而使兩個原子產生電磁相互作用力;所以驗證萬有引力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還要考慮一個原子中的原子核的運動,電子的運動產生的電磁場對另一個原子中運動的原子核,以及運動的電子產生的電磁作用力。
假設萬有引力確實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那麼萬有引力公式F=G*M*m/(r^2);中萬有引力大小與質量呈正比是因為質量越大,所包含的粒子(電子,原子核)也就越多;萬有引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呈反比是因為兩個物體分別帶電荷的粒子(電子,原子核)之間靜電力大小與距離的平方呈反比。所以所有已知的作用力,歸結為同一種本質就是粒子之間的電磁作用力。
物理大統一理論-猜想:根據假設所有已知作用力是粒子之間的電磁作用力,以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裡萬有引力其實物體對空間(時空,時間,空間)造成的扭曲的表現,得出粒子本身也是空間(時空)扭曲的一種表現形式。
粒子的本質,力的本質:粒子是空間(時空)紐結到某一夠小的範圍內,成為粒子後就能對粒子周圍空間(時空)進行扭曲。波動性是粒子對空間扭曲的波動所產生的即一種空間隨時間變化的現象,所以粒子,以及相應的粒子組合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質的波粒二象性滿足德布羅意物質波公式。粒子是空間(時空)紐結的穩定狀態。粒子相對於有方向的旋轉軸有順時針空間扭曲和逆時針空間扭曲,相同扭曲方向為斥力,不同扭曲方向為引力。因為旋轉方向相對旋轉所在的平面旋轉180度後旋轉方向會相反,所以需要有方向的旋轉軸。
速度的本質,速度超越光速的粒子:速度=空間/時間;所以速度描述的是一種時間隨空間變化的現象。粒子的極限速度與粒子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粒子的空間扭曲率有關,可以用粒子產生波的頻率,波長來間接描述粒子的空間扭曲率。粒子的極限速度是粒子的在真空中的波速:速度的極限v=頻率*波長;常見的大部分粒子,例如質子,電子,光子等粒子以及相應粒子的組合的速度極限為光速。當某種粒子的空間扭曲率超過電子,質子,光子時,該粒子的速度極限將會超越光速。當某個粒子達到其速度的極限後,相應時間內輸入足夠的能量後,粒子的速度超越粒子空間扭曲率時,粒子的原有空間扭曲率將會被壓縮,形成更高的空間扭曲率,從而形成新的粒子,從而新的粒子超越了原有的速度極限。並且存在超越光速的粒子並不會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矛盾,只要將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裡的光子的速度極限常數光速c換成相應超越光速的粒子的速度極限v即可。超越光速的粒子以及粒子組合形成的物質則滿足上述公式。電子,質子,光子等常見速度極限為光速的粒子以及這些粒子的組合形成的物質則滿足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公式。並且超越光速的粒子並不與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矛盾,因為超越光速的粒子與一般常見的電子,質子,光子等粒子的介電常數不同。
質量的本質:質量=空間扭曲範圍*空間扭曲率;空間扭曲範圍可以用物質所含粒子的多少來描述。空間扭曲率與物質所含粒子本身的性質有關,粒子的空間扭曲率可以用粒子產生的波的波長,頻率來間接描述。
質能守恆定律(質量、能量相互轉換定理):質量轉化為能量,是因為紐結空間(時空)的粒子一定時間內恢復為平滑的空間。能量是單位時間內空間的變化的一種體現。用足夠能量把空間在一定時間內壓縮紐結到一個足夠小的範圍內就會形成粒子。所以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轉換為質量,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守恆定律和質量守恆定律結合在一起就成了質能守恆定律。
時空(時間-空間)論:根據上述假設,以及根據假設進行的邏輯推理得出,一切物理現象的基本原理都可以歸結為時間,空間,以及時間-空間的變化,所以物理大統一理論可以稱為時空論。
相對論,量子力學統一理論:
1.量子力學中因為觀測電子的雙縫實驗而使幹涉(衍射)效應消失的原因是觀測的作用力使電子坍縮;如果能找到某種觀測方法對電子運動過程影響作用較小,即不好讓電子在運動過程中坍縮,又能得到相應觀測結果,那麼電子雙縫實驗的幹涉效應又重現(明顯)的話,就可以證明原因是觀測的作用力使電子物質波坍縮。
2.量子力學中的貝爾不等式中用的是概率,頻率的極限是概率(即實驗無數次)所以即使有大量實驗結果測出的頻率打破貝爾不等式,也不能說明量子超距作用的存在,但存在超越光速的粒子。量子力學中的超距效應,即當檢測成對的量子的其中一個粒子的自旋方向的時候,另一個無論多遠的方向都會顯示相反的自旋方向,其實是因為就像一個盒子裡的一對手套,發射之前已經是一對自旋互相相反的方向的兩個粒子,所以通過觀測確定一個粒子的自旋方向,自然另一個粒子自旋方向便可以得知。
3.廣義相對論中有關引力造成的空間扭曲是跟質量有關,質量是連續性的而和量子力學的量子性相矛盾,其實萬有引力公式中質量的連續性是對公式的數學性質一個演繹推廣(離散量(雖然實驗,應用大量的使用該公式,並得到正確的結果,當這些是離散量,哪怕是無窮多個,也是無窮多個離散量)到非負實數的演繹推廣),但從來沒有實驗證明物質是連續的,因為實驗無法做到對物質多次細分以至於任意細分的程度(極限的概念包含任意小,連續是極限概念的延伸),當然也無法使用實驗證明質量的非連續性,但由現在的實驗結果可得物質在微觀層面是量子性質的。同時質量是空間扭曲範圍(粒子的多少)與空間的扭曲率的乘積的新概念可得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