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四力統一理論;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猜想

2020-11-10 真知灼見FX

電磁力與萬有引力的統一-猜想:萬有引力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

如果以電荷之間的靜電力為例,兩個原子間的分別兩個原子核之間會表現為斥力,兩個原子間的分別兩個電子之間表現為斥力,一個原子的原子核與另一個原子的電子則表現為引力。

一、以只帶一個質子的氫原子為例,兩個氫原子之間的靜電力分三種特殊情況討論:假設兩個原子間的質子(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為x,同一個原子中質子(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距離為y(x,y的值是變量,x>0,y>0,y的值有取值範圍,這裡為簡便起見假設了兩個原子中同個原子中的質子(原子核)與電子的距離都為相同的距離y),電子的電荷量為(-q),質子(原子核)的電荷量為(q): 1.當電子都處於兩個原子分別的質子(原子核)的連線的裡側時,用一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與另一個原子的引力減去兩個原子分別兩個質子(原子核)之間的斥力減去兩個原子分別兩個電子之間的斥力:2*k*(q^2)/((x-y)^2)-k*(q^2)/(x^2)-k*(q^2)/((x-2*y)^2)=(-6*(x^2)*(y^2)-4*(y^4)+12*x*(y^3))/[((x-y)^2))*(x^2)*((x-2*y)^2)]*k*(q^2);即當(x/y)的比值較大時,兩個原子之間的靜電力呈斥力;2.同理可得當電子都分別處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外側時:2*k*(q^2)/((x+y)^2)-k*(q^2)/(x^2)-k*(q^2)/((x+2*y)^2)=(-6*(x^2)*(y^2)-4*(y^4)-12*x*(y^3))/[((x+y)^2)*(x^2)*((x+2*y)^2)]*k*(q^2);兩個原子之間的靜電力呈斥力;3.當兩個原子中一個電子處於兩個質子(原子核)連線的裡側,一個電子處於兩個質子(原子核)連線的外側時:k*(q^2)/((x-y)^2)+k*(q^2)/((x+y)^2)-2*(q^2)/(x^2)=(6*(x^2)*(y^2)-2*(y^4))/[((x-y)^2)*((x+y)^2)*(x^2)]*k*(q^2);當(x/y)的比值較大時,兩個原子之間表現為引力;

二、當兩個原子中電子不處於兩個質子(原子核)的連線上時,可以將一個原子的電子與另一個原子的質子的引力進行力的分解,分解為垂直於兩個原子的質子連線的作用力和平行於兩個原子的質子連線的作用力;假設電子運動狀態對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的連線對稱,則電子垂直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作用力經過統計學匯總後會相互抵消;平行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作用力可以依照(一)的情況分析;

三、根據科學家的實驗,觀察,以及理論研究表明原子中的原子核處於不斷振蕩的運動狀態,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相對於原子核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所以原子中的電子,原子核因為不斷運動還會產生電磁場,從而使兩個原子產生電磁相互作用力;所以驗證萬有引力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還要考慮一個原子中的原子核的運動,電子的運動產生的電磁場對另一個原子中運動的原子核,以及運動的電子產生的電磁作用力。

假設萬有引力確實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那麼萬有引力公式F=G*M*m/(r^2);中萬有引力大小與質量呈正比是因為質量越大,所包含的粒子(電子,原子核)也就越多;萬有引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呈反比是因為兩個物體分別帶電荷的粒子(電子,原子核)之間靜電力大小與距離的平方呈反比。所以所有已知的作用力,歸結為同一種本質就是粒子之間的電磁作用力。

物理大統一理論-猜想:根據假設所有已知作用力是粒子之間的電磁作用力,以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裡萬有引力其實物體對空間(時空,時間,空間)造成的扭曲的表現,得出粒子本身也是空間(時空)扭曲的一種表現形式。

粒子的本質,力的本質:粒子是空間(時空)紐結到某一夠小的範圍內,成為粒子後就能對粒子周圍空間(時空)進行扭曲。波動性是粒子對空間扭曲的波動所產生的即一種空間隨時間變化的現象,所以粒子,以及相應的粒子組合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質的波粒二象性滿足德布羅意物質波公式。粒子是空間(時空)紐結的穩定狀態。粒子相對於有方向的旋轉軸有順時針空間扭曲和逆時針空間扭曲,相同扭曲方向為斥力,不同扭曲方向為引力。因為旋轉方向相對旋轉所在的平面旋轉180度後旋轉方向會相反,所以需要有方向的旋轉軸。

速度的本質,速度超越光速的粒子:速度=空間/時間;所以速度描述的是一種時間隨空間變化的現象。粒子的極限速度與粒子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粒子的空間扭曲率有關,可以用粒子產生波的頻率,波長來間接描述粒子的空間扭曲率。粒子的極限速度是粒子的在真空中的波速:速度的極限v=頻率*波長;常見的大部分粒子,例如質子,電子,光子等粒子以及相應粒子的組合的速度極限為光速。當某種粒子的空間扭曲率超過電子,質子,光子時,該粒子的速度極限將會超越光速。當某個粒子達到其速度的極限後,相應時間內輸入足夠的能量後,粒子的速度超越粒子空間扭曲率時,粒子的原有空間扭曲率將會被壓縮,形成更高的空間扭曲率,從而形成新的粒子,從而新的粒子超越了原有的速度極限。並且存在超越光速的粒子並不會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矛盾,只要將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裡的光子的速度極限常數光速c換成相應超越光速的粒子的速度極限v即可。超越光速的粒子以及粒子組合形成的物質則滿足上述公式。電子,質子,光子等常見速度極限為光速的粒子以及這些粒子的組合形成的物質則滿足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公式。並且超越光速的粒子並不與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矛盾,因為超越光速的粒子與一般常見的電子,質子,光子等粒子的介電常數不同。

質量的本質:質量=空間扭曲範圍*空間扭曲率;空間扭曲範圍可以用物質所含粒子的多少來描述。空間扭曲率與物質所含粒子本身的性質有關,粒子的空間扭曲率可以用粒子產生的波的波長,頻率來間接描述。

質能守恆定律(質量、能量相互轉換定理):質量轉化為能量,是因為紐結空間(時空)的粒子一定時間內恢復為平滑的空間。能量是單位時間內空間的變化的一種體現。用足夠能量把空間在一定時間內壓縮紐結到一個足夠小的範圍內就會形成粒子。所以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轉換為質量,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守恆定律和質量守恆定律結合在一起就成了質能守恆定律。

時空(時間-空間)論:根據上述假設,以及根據假設進行的邏輯推理得出,一切物理現象的基本原理都可以歸結為時間,空間,以及時間-空間的變化,所以物理大統一理論可以稱為時空論。

相對論,量子力學統一理論:

1.量子力學中因為觀測電子的雙縫實驗而使幹涉(衍射)效應消失的原因是觀測的作用力使電子坍縮;如果能找到某種觀測方法對電子運動過程影響作用較小,即不好讓電子在運動過程中坍縮,又能得到相應觀測結果,那麼電子雙縫實驗的幹涉效應又重現(明顯)的話,就可以證明原因是觀測的作用力使電子物質波坍縮。

2.量子力學中的貝爾不等式中用的是概率,頻率的極限是概率(即實驗無數次)所以即使有大量實驗結果測出的頻率打破貝爾不等式,也不能說明量子超距作用的存在,但存在超越光速的粒子。量子力學中的超距效應,即當檢測成對的量子的其中一個粒子的自旋方向的時候,另一個無論多遠的方向都會顯示相反的自旋方向,其實是因為就像一個盒子裡的一對手套,發射之前已經是一對自旋互相相反的方向的兩個粒子,所以通過觀測確定一個粒子的自旋方向,自然另一個粒子自旋方向便可以得知。

3.廣義相對論中有關引力造成的空間扭曲是跟質量有關,質量是連續性的而和量子力學的量子性相矛盾,其實萬有引力公式中質量的連續性是對公式的數學性質一個演繹推廣(離散量(雖然實驗,應用大量的使用該公式,並得到正確的結果,當這些是離散量,哪怕是無窮多個,也是無窮多個離散量)到非負實數的演繹推廣),但從來沒有實驗證明物質是連續的,因為實驗無法做到對物質多次細分以至於任意細分的程度(極限的概念包含任意小,連續是極限概念的延伸),當然也無法使用實驗證明質量的非連續性,但由現在的實驗結果可得物質在微觀層面是量子性質的。同時質量是空間扭曲範圍(粒子的多少)與空間的扭曲率的乘積的新概念可得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並不矛盾。

相關焦點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極簡科學史物理學,從伽利略開宗,到牛頓立派以來,地球上已經有成千上百的先輩們為這門科學嘔過心瀝過血。物理學的經典教義從開創之初,就寫著三個大字——大統一。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
  • 金剛碾破物理學煩惱,物理學大統一理論
    《金剛經》中講一合相,對大統一理論很有啟發;物理學緣起性空,證入物理學空性;物理學因緣和合,不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於相而離相。大統一理論是名大統一理論罷了,實無大統一理論可得。比如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現有的量子理論計算應用是很吻合自洽的,經典理論在一定範圍也是自洽的。新的大統一理論必須要保持這些獨立性。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不可以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如此,就可以得到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了。
  • 大統一理論
    標準模型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少科學家認為它很可能不是粒子物理學最基本的理論,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建立一種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理論。  1973年,美國科學家帕提(Jogesh Pati,1937- )(右圖)和薩拉姆提出了統一描述夸克和輕子的帕提-薩拉姆模型,預言了質子的衰變。
  • 超弦理論或將統一物理學
    牛頓力學在過去兩百年內穩穩地統治著物理學。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才被打破,牛頓力學遲遲解決不了黑體輻射和光速不變這兩朵物理學天空中的烏雲,這兩大問題的解決也分別催生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都經過了最嚴格的實驗驗證,都是當前最成功的理論。 但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卻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愛因斯坦晚年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曾一度致力於勾畫大統一理論,然而事違人願,愛因斯坦直到去世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大家知道,牛頓力學在宏觀低速的世界裡很適用。
  • 物理學的統一:力的本質是什麼?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力學現象及運動規律的學科,近代物理學已發現宇宙中的四種基本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上世紀,物理學家實現了前三種力的統一。如何將引力統一是新世紀的物理學難題。力的分化與統一按照「大爆炸理論學說」,宇宙從「奇點」爆炸中誕生。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弱電統一理論的成功,肯定了相互作用統一思想的正確性,促使許多科學家進一步去研究把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大統一理論,以及把引力相互作用也統一進去的巨統一理論。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理論70年代中期,人們進一步提出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的大統一理論。
  • 物理學家的終極夙願,物理學理論的完美統一之「力學統一」
    上篇文章,咱們從恆星與太陽的統一聊到了運動與靜止的統一,今天,就接著跟大家聊一聊什麼是天地合一?天地合一?也就是天上與地下的物理學理論的統一,哇,聽著就讓人感覺很牛的樣子,誰有這麼牛呢?這麼牛的事兒當然是由最牛的物理學家做的呀,他就是被蘋果給砸醒了的牛頓,嗯,果然,聽著名字就很牛!
  • 大統一理論在物理學界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同時合理容納黑洞理論、量子力學、相對論、強力、弱力、引力、斥力、電磁力、宇稱不守恆等如此多的最前沿基礎理論的圖形。3.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從中看出,現代物理學科研領域,還從未開發的另一半處女地的圖形。
  • 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在中國本土誕生
    呼明華/作者導言宇宙整體上似乎是在有序的運行,既然這樣,就應該存在一個能夠完善的解釋,宇宙包含的所有規律的理論,即,大統一理論。最早提出這個猜想的,就是享譽全球的著名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可多年以來,愛因斯坦的遺願一直沒有人實現。
  • 理論物理學中的五大問題
    理論物理學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在他2006年頗有爭議的著作《物理學的麻煩:弦論的興起,科學的衰落以及下一步》中指出「理論物理學中的五個大問題」。粒子和力的統一:確定各種粒子和力是否可以在將它們全部解釋為單個基本實體的表現的理論中統一。微調問題:解釋自然界中如何選擇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自由常數。宇宙奧秘的問題:解釋暗物質和暗能量。
  • 第二次實現物理學大統一的麥克斯韋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英國的天才物理學家、數學家,被稱為牛頓到愛因斯坦這一階段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出生於法拉第提出電磁感應定律之年,病逝於愛因斯坦出生年份,是繼牛頓把天上地下運動規律統一起來後,把光、電統一起來的第二次大綜合,因此好多人認為他應該跟牛頓起名。
  • 為什麼物理學追求四種基本力的統一?
    自從科學誕生之日起,科學家就一直走在統一的道路上,牛頓統一了天上地下的物體運動規律,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楊振寧統一了電磁力與弱核力;統一場論是物理學的終極夢想,如果誰真的能統一四種基本力,那麼他的功績是絕對是前所未有的。
  • 當代理論物理學最艱巨的任務——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完全統一
    在物理學上,有一個怪象。當人們探究宏觀世界的奧秘時,只要使用廣義相對論就足夠了;而當人們探究微觀世界的奧秘時,只需要量子力學就可以了。這兩個理論在各自的領域就如同兩把萬能鑰匙,無論多麼複雜的鎖都能打開。
  • 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
    他所提出來的「朗蘭茲綱領」試圖構建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這是一代代數學家所追求的目標。(獲得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的年輕中國數學家張偉和惲之瑋的工作也是受到朗蘭茲哲學的啟發。)   朗蘭茲在數論和調和分析的深刻洞見包括提出了自守形式和代數數論的一般性原則,引進了L-函數的一般類,構建了艾森斯坦級數的理論,提出了解決阿廷猜想的特定情況的技巧,引進了「內窺」(Endoscopy),以及發展了聯繫志村簇的ζ函數和自守L-函數的技巧。
  • 正《相對論》與《反相對論》都是霍金物理學的統一!
    我是《正反萬能大統一理論》發明人張可海。今天主要講正反概念的《正《相對論》與《反相對論》都是霍金物理學的統一!也就是《正《相對論》+《反相對論》=正反大統一相對論》》。本文詳見我們的理論專著《大統一理論與霍金對話》第381——386頁。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這個理論後來成為了物理學界眾所周知的大統一理論或縮寫為」GUT」,並迅速衍生出許多類似理論,包括「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SUSY- GUTs)」、「超重力理論」和「具有額外維度的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大統一理論為弦理論所取代。
  • 科學上沒有實現大統一理論,哲學上卻早實現了
    愛因斯坦在他的後半生中致力於一項工作,那就是想將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愛因斯坦當時做這項工作時並不被人看好,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理解這麼做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才會清晰地認識到,愛因斯坦要完成的統一併不是物理學中最早的重要統一,在之前還有牛頓將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統一了起來;麥克斯韋將電和磁統一了起來。
  • 新的大統一理論?國外科學家提出新理論,可惜無人認同
    現代物理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找到住在這個宇宙的最最基本的法則。許多物理學家畢其一生,都渴望著能把物理學的眾多分支抽絲剝繭,找到其中最最根源、最最本質的理論加以概述。比如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中,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力都已經被統一在一個體系中,而唯獨引力卻如此獨特,「卓然不群」。每一位科學家都希望達成四大基本作用力相統一的終極目標,卻最終以失敗收場。目前最有希望成為大統一理論的,就是弦理論。
  •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有哪些貢獻?
    作為當今世界的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在理論物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是在世第一對於楊振寧的物理學貢獻,兩彈一星元勳、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做出過高度評價。
  • 理論物理學中尚有疑問的五個大問題
    在2006年出版的頗具爭議性的著作《物理學的麻煩:弦理論的興起、科學的衰落以及下一步的發展》中,理論物理學家李·斯莫林指出了「理論物理學中的五個大問題」。問題1:量子引力問題量子引力理論是理論物理研究的成果,既包括廣義相對論又包括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