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

2020-11-23 騰訊網

  羅伯特·朗蘭茲被授予2018年度阿貝爾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以表彰他提出了連接表示論和數論的極具遠見的綱領。他所提出來的「朗蘭茲綱領」試圖構建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這是一代代數學家所追求的目標。(獲得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的年輕中國數學家張偉和惲之瑋的工作也是受到朗蘭茲哲學的啟發。)

  現年81歲的朗蘭茲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榮譽退休教授,他所提出的朗蘭茲綱領探討的是現代數學中的兩大支柱——數論調和分析——之間的深層聯繫。數論研究的數字之間的算法關係,被認為是「最純」的數學領域;調和分析也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微積分就是從中發展出來的。在他之前,這兩個領域被認為是毫無關聯的,而它們之間的聯繫其實有著深遠的影響,被數學家用來解答與質數性質有關的問題。

  朗蘭茲在數論和調和分析的深刻洞見包括提出了自守形式和代數數論的一般性原則,引進了L-函數的一般類,構建了艾森斯坦級數的理論,提出了解決阿廷猜想的特定情況的技巧,引進了「內窺」(Endoscopy),以及發展了聯繫志村簇的ζ函數和自守L-函數的技巧

  2016年,羅伯特·朗蘭茲出席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舉辦的一次關於「超越內窺」的會議。| 圖片來源:Dan Komoda/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1967年,朗蘭茲首次闡述了這一構想,當時年僅30歲的朗蘭茲在一封寫給著名數學家安德烈·韋伊(André Weil)的信中提到了這一計劃,這是一個思考數學的全新方式。在這封17頁長的信中,他謙和的寫道:「如果您願意把它看作是純粹的推測,我會很感激;如果不願意,我相信您身邊就有一個廢紙簍。」

  從那時起,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開始接受並擴展了他的構想。現在,朗蘭茲綱領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多,因此通常被認為是數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就數學史而言,這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數學家一直想要找尋質數的規律。質數就像是數論的原子元素,是算法研究的基礎。它們的數量是無限的,但它們的分布卻似乎是隨機地散落在數字中。為了找到質數中的規律,比如它們出現的頻率(即著名的黎曼假設的主題),數學家必須將它們與其他事物聯繫起來。準確說來,質數就像一個密碼,當你找到正確的閱讀密鑰時,它就變成了令人愉悅的信息。

  質數看起來非常隨機,但通過朗蘭茲綱領,就會發現它們有著一個非常複雜的結構,能夠與各種其他事物聯繫起來。有一個與質數結構相關的問題是——哪些質數能用兩個質數的平方和表示,例如:

  質數5 = 2?+1?

  質數13 = 3? + 2?

  質數29 = 5? + 2?

  在17世紀,數論學家發現,所有能用兩個質數的平方和表示的質數都有一個共同性質——當它們除以4時,餘1。這一發現揭示了質數的一種隱藏結構。到了18世紀末期,數學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對這一奇妙的關聯進行了概括,它的「互反律」用公式將那些等於兩個質數的平方和的質數,與除以4餘1這個特徵聯繫了起來。

  在朗蘭茲的信中,他在高斯發現的互反律基礎上,提出了更廣泛的延伸。高斯的定律適用於指數不高於2的二次方程。但朗蘭茲認為,在三次、四次等高階方程中產生的質數,應該與調和分析成互反關係

  調和分析被頻繁的運用於物理問題的解決。例如在19世紀,科學家驚奇地發現,當通過稜鏡觀察星光時,並沒有觀測到連續的光譜。相反,光譜會被出現在各處的黑線所中斷,我們現在稱這些黑線為吸收光譜。後來科學家們終於意識到,失蹤的光線是被恆星中的元素所吸收。於是這一發現為證明恆星與地球是由相同的材料構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與此同時,光譜線也成為具有數學意義的存在。缺失的那些光波給出了一系列失蹤光頻的數字。數學家可以通過分析來研究這些數字;或者,他們還可以用從物理學問題中得到的啟發,但又純粹源自於分析和幾何學中發展出的全新方程式來進行研究。基於這些新的方程,他們可以研究吸收光譜的一種並行概念。

  朗蘭茲綱領就將多項式方程的質數值與分析和幾何學中研究的微分方程的譜相聯繫到一起,並認為這兩者之間應該存在互反關係。因此,我們應該能通過了解哪些數字出現在相應的光譜中,來表示哪些質數出現在特定的情況中。

  不過這兩組數字不能被直接比較,它們必須都通過不同的數學對象進行翻譯。具體而言,基於質數的伽羅瓦表示法應該與包含相關光譜的自守形式配對。

  如今,研究朗蘭茲綱領的數學家正試圖證明這種關係以及其他許多相關的猜想。與此同時,他們正在用朗蘭茲型的聯繫來解決那些本看似遙不可及的問題。其中最著名的成果是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對費馬大定理的證明。懷爾斯的證明部分取決於朗蘭茲早在幾十年前就預言過的數論和分析之間的關係。

  詳見:

  《數學中未解決的問題》

  這些年來,朗蘭茲綱領已取得巨大的擴展。然而,當拋開那些為了實現朗蘭茲的構想而建立的複雜系統時,會發現激勵這個龐大構想最初動力的仍是最基本的數學問題。理解方程中出現質數的性質,基本上就等同於對算術世界的基本分類。

  編譯:佐佑

  參考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robert-langlands-mathematical-visionary-wins-the-abel-prize-20180320/

  https://www.ias.edu/news/press-releases/2018/abel

  http://www.abelprize.no/nyheter/vis.html?tid=73025

相關焦點

  • 大統一理論
    大統一理論引起了觀念上的突破。   1974年,美籍澳大利亞科學家奎恩(Helen Quinn,1943- )(右圖)與喬治和溫伯格計算出實現強相互作用和弱電相互作用之間團聚所需的能量。從此,各種類型的大統一模型如雨後春筍湧現出來。   測定質子的壽命成為大統一理論能否成立的關鍵。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弱電統一理論的成功,肯定了相互作用統一思想的正確性,促使許多科學家進一步去研究把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大統一理論,以及把引力相互作用也統一進去的巨統一理論。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理論70年代中期,人們進一步提出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的大統一理論。
  • 整體數學觀,將推動大統一理論的進程和新的數學研究方向
    也許整體數學和整體數學公式,是網際網路時代在中國發生的奇蹟,整體數學公式和過去任何數學公式不同的是整體數學公式也是整體宇宙學定律,就的大統一理論。有人這樣總結了一下,道生一,珠算算盤時代,一生二,計算機二進位時代,二生三,人工智慧,全息仿生工程時代,覺得很有道理,那麼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找到了準確是表達式了嗎?
  • 多維空間力與大統一理論
    早在20世紀20年代,愛因斯坦已經致力於尋找一種統一理論來解釋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說是解釋一切物理現象。他認為自然科學中統一的概念或許是一個基本法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相對論後不久,愛因斯坦就著手研究大統一理論。然而直到1955年他耗盡幾十年精力都沒有找到最終答案。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這個理論後來成為了物理學界眾所周知的大統一理論或縮寫為」GUT」,並迅速衍生出許多類似理論,包括「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SUSY- GUTs)」、「超重力理論」和「具有額外維度的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大統一理論為弦理論所取代。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物理學的經典教義從開創之初,就寫著三個大字——大統一。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舉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拉普拉斯,當著拿破崙的面說「陛下,我的理論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 現代數學的統一大勢:分支理論差異弱化,純粹和應用相融合
    數學的多起源性一方面決定了數學形式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說明了數學的統一性,雖然形式不同,其數學內容卻基本一致:如通過不同的數字符號,表達同樣的自然數概念;許多數學事實,如勾股定理,在不同民族的數學中是一致的;求最大公約數所採用的輾轉相除法,在《幾何原本》和《九章算術》中也都有講述。在單一地區、單一民族的數學發展中,統一性表現得更明顯。
  • 金剛碾破物理學煩惱,物理學大統一理論
    《金剛經》中講一合相,對大統一理論很有啟發;物理學緣起性空,證入物理學空性;物理學因緣和合,不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於相而離相。大統一理論是名大統一理論罷了,實無大統一理論可得。《金剛經》中講一合相,所謂的合相,也是這個道理。比如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現有的量子理論計算應用是很吻合自洽的,經典理論在一定範圍也是自洽的。新的大統一理論必須要保持這些獨立性。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不可以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如此,就可以得到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了。
  • 黑洞,大統一,弦理論,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究竟有什麼用?
    科學另外,還有一些人不理解為什麼要研究大統一理論,或者說研究大統一理論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為什麼要研究這種虛無飄渺的理論,比如說弦、膜;四大基本力能各自分開進行使用,不就行了為什麼要把他們統一起來呢?確實,很多人認為大統一理論,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即使研究出來了,對目前人類生活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不過,如果探尋科學的源頭,你會發現它最初起源,就是人類的好奇心。他們想要認識宇宙的原貌,想理解這個世界;甚至其中有一部分人,可以把好奇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 科學上沒有實現大統一理論,哲學上卻早實現了
    愛因斯坦在他的後半生中致力於一項工作,那就是想將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愛因斯坦當時做這項工作時並不被人看好,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理解這麼做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才會清晰地認識到,愛因斯坦要完成的統一併不是物理學中最早的重要統一,在之前還有牛頓將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統一了起來;麥克斯韋將電和磁統一了起來。
  • 為什麼認為弦理論是終極大統一理論?
    弦理論的核心是貫穿物理學幾個世紀的思想主線,作為同一個框架的一部分,在某些層面上,所有不同的力、粒子、相互作用和現實表現被捆綁在一起。不是四種獨立的自然基本力(引力、電磁、強和弱力),而是一種統一的理論涵蓋了所有這些。弦理論的核心不是0維的粒子,而是構成宇宙的一維弦。
  • 大統一理論(十七)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物理學四力統一理論;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猜想
    ,可以將一個原子的電子與另一個原子的質子的引力進行力的分解,分解為垂直於兩個原子的質子連線的作用力和平行於兩個原子的質子連線的作用力;假設電子運動狀態對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的連線對稱,則電子垂直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作用力經過統計學匯總後會相互抵消;平行於兩個原子的質子(原子核)連線的作用力可以依照(一)的情況分析;三、根據科學家的實驗,觀察,以及理論研究表明原子中的原子核處於不斷振蕩的運動狀態
  • 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1+1=1超越霍金!科學強國
    我是《正反萬能大統一理論》發明人張可海。今天主要講正反概念的《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即1+1=1。超越霍金、牛頓、愛因斯坦! 世界科學強國!》。本文詳見我們的理論專著《大統一理論與霍金對話》第376——380頁。今天我們看到了大統一理論公式:「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即:1+1=1。
  • 大統一理論(七)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十四)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第六稿)
    在牛頓、愛因斯坦偉大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拉大尺度,解釋宇宙的整體面貌,達成宇宙大統一理論,引發的將是科學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力的本質,非性質力從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都把質量視為引力來源。
  • 被稱為「數學女王」的「數論」有多美?它正在促進現代數學大統一
    數學是極美的,特別是被人們稱之為「數學女王」的「數論」,更是散發出無與倫比的美,引得無數的數學家為之痴迷。然而,「數論」到底有多美呢?它正在促進現代數學的「大統一」,指導著未來數學的發展方向。那麼「數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數論」是純粹數學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數」的性質。